中医药院校药类《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教学内容改革

2010-02-10 11:22谭周进申可佳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6期
关键词:医学类微生物学病原

李 珊 蔡 锐 谭周进* 申可佳

中医药院校药类《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教学内容改革

李 珊 蔡 锐 谭周进* 申可佳

结合当前药学教学改革背景和药学类《微生物学》教学现状,分析了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中病原微生物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并根据药学专业特性对病原微生物的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建议将细菌、病毒和真菌各论进行合并,单独列出“药物微生物多样性”一章,淡化纯病原的讲解,加强药效及药品质量检测相关微生物的内容;淡化病原的诊疗技术,强化微生物的检测与应用。

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药类专业

《微生物学》是涉及生物与医学的学科,也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包括基础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两大部分内容,具有强理论、广技术、纵横交错的特点。目前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教材中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病原微生物部分)基本是沿用医学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各论,内容多而繁杂,目前课时相对少的情况下,教学上往往容易出现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没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为了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及同行认为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教学内容有必要根据专业的特色进行改革优化。

1 当前的药学教学改革背景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大多数高科技成果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高校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高校的药学教育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为教育理念,培养能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的研究型通用药学人才。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的交叉渗透,药学已经由传统的化学模式转向化学-生物-医学模式[1],现代药学与生命科学、医学间结合更加紧密[2]。《微生物学》与药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药物研制与生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生物制药的发展尤为突出,其中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外,我国制药业长期以仿制为主,缺乏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而药物创新是药学创新的核心,这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国际竞争力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高等教育中药学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通过药学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加快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2 药学类《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背景

2.1 药学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的比较

《微生物学》在药学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中同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学习课程体系中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分别为医学类专业和药学类专业学生后续学习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石。但是医学类专业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医学类专业学制5年,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所学的《微生物学》侧重微生物在疾病诊防中的应用;药学类专业属理科,学制4年,是培养掌握药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和销售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在各类药物研究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检验、药事管理部门和药房从事药品的研发、生产、检验、管理和药物销售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所学的《微生物学》侧重微生物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二者的教学侧重点明显不同。

2.2 药学类《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结合点,做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是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关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内容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课程内容急剧增加,在授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大量的新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主要必修课经过长期的积淀,已形成完备的课程内容体系,如果完全照搬套用医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势必引起药学专业课时的满负,增加教与学的困难,教学资源的浪费[3],任意删减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必需遵循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要考虑专业特点,分清主次。近年来高校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的总学时一再缩减,课程内容不减反增,教学难度显而易见。我校五年制医学类专业《微生物学》总课时72节,四年制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总课时54学时,其中免疫学内容占15学时,基础微生物及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占24学时,实验课15学时,如何在课时少的情况下清晰介绍繁杂的基础微生物及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这就一定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重点,以必需、适量为原则,对授课内容进行重组和精选。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及同行认为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授权内容必须进行大的改革,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部分中的病原微生物学内容改革非常必需,而且精简优化的难度很大。

3 药学类《微生物学》中病原微生物内容优化设计

3.1 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目前教学内容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各论部分过于繁杂,完全照搬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药学《微生物学》应该根据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特点来优化该部分内容,建议单独列为一章“药物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统一讲解。主要对细菌、病毒、真菌中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的种类进行介绍,同时根据《中国药典》最新版本对于药物质量检测与控制相关的病原细菌和真菌进行突出讲解,主要就每一种(类)微生物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点及与药效和药物检测相关内容进行详解,淡化防控技术的内容。不再按传播途径,即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皮肤黏膜传播、性传播及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等方式进行讲解。目前讲授的微生物学总论内容如微生物的结构、分布及繁殖规律、生长及代谢特点、遗传与变异、致病机制等可以考虑分章进行编排,对于与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药物的靶标筛选、微生物发酵制药产品的收获、细菌耐药的产生、疫苗的研制等医药工业的常见问题密切相关、意义重大的内容要强化,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将细菌、真菌、病毒的基本知识整合目前总论中的相关内容分别单独列一章进行详细讲解。

3.2 简化或删除部分病原微生物教学内容

将目前的病原微生物各论部分进行增删,虽然传播途径相同的病原体有类似的致病机制和靶器官,在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存在相似之处[4],但是药学专业的学生以后是不会给病人看病的,介绍每一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技术及防治方法就不具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鉴于药学类专业与医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应根据药学专业特性作出相应精简,对于纯粹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可以考虑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解,如嗜肺军团菌、白喉杆菌、幽门螺杆菌、肉毒梭菌、腮腺炎病毒、汉坦病毒等等,其他原核微生物只做表格对比介绍即可,甚至可以考虑完全删除。此举可大大删减与药学类专业相关意义不大的内容,但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病原体不能简化,并且在讲授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应突出该病毒的逆转录特征,并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结合。对于课本中删除专业相关性不大或完全没有相关性的内容,不但利于教材的参考书作用,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确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3.3 加强药品质量检测微生物的内容

《中国药典》中的关于药品质量检查中的指标菌应该做重点介绍,这些主要是肠道感染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皮肤黏膜传播的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还有药品质检中的控制菌如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这二者也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在药学微生物的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在介绍药品质量控制相关微生物时,要吸收引用食品卫生控制微生物中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要突出每一种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更要对每一种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4 结 语

新的内容编排归纳总结类似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诊断技术及防治方法,通过对比学习更利于学生在较短的课时内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归纳各类微生物的异同,增强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既精简了教学课时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更多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从目前教改目标看来,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简教学内容并不是减少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智力,即接受信息的能力,组织、归纳、贮存、再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5],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科技快速发展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药学发展,专业广度的拓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必然会有新的内容的补充,如微生态等,教学内容的改革将一直伴随学科的发展进行下去,我们也将继续探索下去。

[1]张群,贾志敏,游文玮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成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597-600.

[2]肖培云,杨永寿,刘光明.调整药学课程体系创建新型教育模式[J].大连学院学报:2008,7(4):73-75.

[3]沈良斌,冒小.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65-66.

[4]朱万孚,彭宜红,朱永红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教育,2000,12(6):45-47.

[5]柳斌.创新教育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906.

R37

A

1671-8194(2010)36-0163-03

项目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

*通讯作者:E-mail: tanzhjin@sohu.com

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410208)

猜你喜欢
医学类微生物学病原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