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布局构想

2010-02-12 15:29
自然保护地 2010年3期
关键词:临海市林地森林资源

方 龙



临海市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布局构想

方 龙

(浙江省临海市林特局 317000)

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在分析临海市森林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临海市自然地理要素、森林植被等基本特征,从林地和森林的主导功能考虑,将全市森林区划为森林集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森林灾害防控区、生态景观游憩区、木质林产品经营区和非木质林产品经营区等六大功能区,对每个功能区进行了区域范围、发展方向、主要措施等提出构想。同时,展望了实施规划布局的效果,提出了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保障对策,只在为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借鉴。

临海市;森林经营;规划布局;保障措施

1 基本概况

临海市地处浙东沿海,是台州的地理中心,东濒东海,南接黄岩、椒江区,西连仙居县,北邻三门、天台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49′~121°42′和北纬28°38′~29°04′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3312714亩,山地、平原、水域面积比例为70:20:10。

临海市林地面积225594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10%;森林面积2098293亩,占林地面积的93.01%,森林覆盖率63.30%;活立木总蓄积4326825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4283395立方米。

临海市森林资源特点主要表现为“三高三低”和“三多三少”。“三高三低”即森林覆盖率高,达到63.30%,村庄绿化率低,全市村庄绿化率不到20%;活立木总蓄积高,达到432.7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低,仅为2.76立方米/亩;林分郁闭度高,平均郁闭度0.65,生态系统稳定性低,完整群落结构比重只占26.0%。“三多三少”即中幼林多,占74.96%,近成过熟林少,占25.04%;商品林面积多,占71.76%,公益林面积少,占28.24%;经济树种面积多,占林地面积17.06%,竹林资源少,仅占林地面积7.32%。

2 森林经营现状

2.1 森林资源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有所提高,但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1999年和2008年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显示,临海市森林资源呈现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结构有所改善的良好态势。九年间,全市林地面积净增81004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637984立方米,经济林面积净增81198亩,主要经济树种柑桔、杨梅、茶叶均呈增长趋势,竹林面积净增26019亩;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由1.79立方米/亩提高到2.76立方米/亩;森林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和龄组结构均有所改善。

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全市乔木林面积中,松木林占51.94%、杉木林占10.32%、阔叶林占37.74%,阔叶林面积偏少;纯林占70.93%,混交林占29.07%;中幼林占74.96%,近成过熟林占25.04%;全市乔木林全部为单层林,森林生态系统抗灾害能力弱。

2.2 森林资源保护规范有序,但森林灾害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林地征占用管理制度、野生动物驯养许可制度。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集体林林权制度深化改革和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为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施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有力推动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队伍装备建设,提升了森林防火综合防控能力。不断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预测和防控工作,加大松材线虫病疫点拔除力度,“四率”指标实现一降三提高。

近年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森林植被的增加、枯枝落叶层的加厚和人为活动的频繁,导致森林火灾防不胜防、频繁发生,森林火灾成为临海市的主要森林灾害。另外,松材线虫病呈现疫点增多的趋势,对森林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遭受不同类型灾害的森林面积达55.8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32.72%,全市森林灾害形势十分严峻。

3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规划布局构想

依据临海市自然地理要素、森林植被、生态区位、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方式等基本特征,从林地和森林的主导功能考虑,将全市森林区划为森林集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森林灾害防控区、生态景观游憩区、木质林产品经营区和非木质林产品经营区等六大功能区。

3.1 森林集水区

(1)区域范围:本区包括各类型水库的照面山,较大河流支流的源头汇水区及其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的地区以及山涧、小山塘等周边山体。重点区域为北部牛头山水库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区和西南部“一江两溪”丘陵山地水土保持林区。该区域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面积234473亩。

(2)发展方向:逐步提高该区域的公益林比例,在无林地上积极发展生态型经济林,大力搞好山地森林保育工程,努力把森林集水区建成多树种、多层次相结合的混交林,提高集水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

(3)主要措施:将森林集水区分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三个等级进行管理经营;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营林措施,促使无林地尽早恢复森林植被,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针对部分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块,开展专项整治工程。

3.2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1)区域范围:本区范围主要包括全市20个自然保护小区,所涉及林地面积达53983亩,其中2个保护小区为省级保护小区。

(2)发展方向:以维持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诱导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层异龄林,保护珍稀植物,保证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完整。

(3)主要措施:恢复保护小区遭破坏的森林植被,防止毁林种果、森林火灾等现象发生;加强保护小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和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及防治。

3.3 森林灾害防控区

(1)区域范围:本区域范围为临海市全部林地,重点区域为森林火灾Ⅰ级火险区和松材线虫病疫点区。火灾Ⅰ级火险区包括中心集镇周边,桃渚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周围风景林,交通干线两侧低山丘陵针叶林、针阔混交防护林区,军事设施周边防护林,林地面积62.14万亩。全市松材线虫病疫点区主要分布在9个镇(街道)的36个村,林地面积60.44万亩。

(2)发展方向:在保护现有阔叶林资源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林学、景观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造、补、育、改、疏”等综合措施,将针叶纯林逐步改造成阔叶和针阔混交林,提高森林抵御灾害的能力。

(3)主要措施:强化预测预报网、嘹望监察网、林火阻隔网、通讯指挥网和扑火机具化、队伍专业化建设,努力提高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及快速扑救的反应能力;以松材线虫病治理为重点,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为方向,以预警监测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建设为手段,全面推动防治检疫体系向群众化、社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

3.4 生态景观游憩区

(1)区域范围:本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以括苍镇为中心,白水洋镇和尤溪镇为两边的,西部山区运动生态旅游区;东部:桃渚镇地质公园为主的东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中部:随灵江顺流而上的灵江观光旅游带。

(2)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境内良好的森林环境和森林旅游资源,提高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并通过整合旅游景区及旅游设施,打造特色森林旅游路线,提升临海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休闲林业。

(3)主要措施:在维护好现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风光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对偏重生态景观保护的区域以森林景观保护为主线,采取封育、补植、造林相结合的营林措施;对偏重森林游憩的区域,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达到森林群落结构优化、生态功能稳定、景观特色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的目的。

3.5 木质林产品经营区

(1)区域范围:本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西南部的产材重镇。区域林地面积967072亩,其中用材林面积534346亩,占55.25%。

(2)发展方向:遵循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木材资源战略储备的高度,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用材林资源质量,为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本区域内选择相对集中连片、长势良好、立地优良的林分,通过抚育间伐、成林施肥等措施,培育各类优质丰产用材林。

(3)主要措施: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社会办林业、渠道投资、市场为向导、科技为依托的原则,做好种苗选择、植树造林、林分改造、抚育、定向培育等工作;全面开展以松、杉等针叶林为重点的中幼林抚育改造工程。

3.6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区

(1)区域范围:柑桔、杨梅、茶叶是临海市的三张金名片,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几乎涉及到各个镇(街道),基本形成了以“一江两溪”、“东部滨海平原”为中心的经营格局。

(2)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建成一批科技含量不同、规模不同、作用不同的具有乡镇特色的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特色基地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和培训教育功能,通过特色基地的辐射带动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3)主要措施:倡导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各类型特色基地;引导、促进和扶持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利用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的带动作用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强化科技创新,不断调查收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攻关,重点解决果品保鲜困难、产品深加工水平低等问题。

4 实施规划布局的森林资源发展展望

通过规划期的建设,基本能改变临海市森林资源存在的“三高三低”和“三多三少”现状。至规划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5%以上,林地面积稳定在225万亩以上,有林地面积净增2.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50.00万立方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提高到3.88立方米/亩;重点公益林面积稳定在75.30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实现林业一产产值达到20.20亿元,杨梅、柑桔、茶叶三大特色经济林产值达到17.49亿元,年采伐林木蓄积13.50万立方米;提供折合劳动力岗位10万个,商品林林道密度增加2.0米/公顷。在全市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现代林业体系,使临海市林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

同时,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蓄水量将增加140万m3;固土保肥能力进一步加强,森林保土能力增加5万吨/年;净化大气效果更加显著,森林吸收SO2能力平均每年可增加350吨,吸收氟化物的价值每年可增2200单位,吸收NOx能力平均每年可增加15吨;同时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得到保护,通过迹地更新、湿地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建设、阔叶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开展,使地带性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为各种动物、微生物、珍稀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从而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5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1 政策保障

政府部门应根据目前林业发展现状和国家、省、市有关加快林业发展的精神,结合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实施,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结构优化、林地保护、森林游憩等领域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要在认真贯彻法律法规的同时,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弥补法律法规与实际发生的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大力提升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权威和社会公信力度,健全林业执法体系,防止林业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切实加强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实施的管理,对规划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森林经营中各项建设评估和监督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5.2 资金保障

森林经营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的大工程,要实现规划期目标,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部门应根据投资估算结果,提早落实资金来源,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各项资金,保障森林经营工作顺利开展。探索建立森林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对旅游、电力、自来水等行业征收森林资源保护开发补偿费,完善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

5.3 技术保障

林业的发展,森林经营的实施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保障,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林的观念,加强对林业建设中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森林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临海市林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与其他林业技术部门的协作,进行各种高技术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建立起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林业技术队伍。

S757.4+2

B

1004-7743(2010)03-0041-04

2010-05-30

猜你喜欢
临海市林地森林资源
临海市白水洋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临海市古城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图片新闻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临海市中小学教师作品选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