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阅读教学操作程序研究*

2010-06-09 09:41茹红忠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操作主体性程序

【摘 要】在进行“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本课题组总结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激启兴趣,引发期待;自主提问,引起质疑;收集信息,整合内容;合作探究,研读文本;注意运用,个体呈现。

【关键词】学生 主体性 阅读教学 操作 程序

开展“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阅读教学以来,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中转变教学行为,在研究中建构教学程序,在课堂中践行操作步骤,总结出了如下的阅读教学操作程序:

一、激启兴趣,引发期待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无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激启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先导。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采用如下方式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设计精巧的导语。中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发展水平尚低且不平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一个符合其接受水平的导语,力求生动、形象、富有哲理,在课的伊始就吸引住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文本特色设计精巧的导入语,以便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来。

2.采用多媒体技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扩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课堂气氛。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Powerpoint、Autherware、Flash来辅助教学。努力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引发其对文本的探究愿望。

3.用质疑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质疑就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其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因此,不仅可以在上课伊始质疑,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还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质疑。学会主动质疑,可以使学习成为其主动需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启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全身心地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

二、自主提问,引起质疑

“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强调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而要用各种教学手段,把学生推向课堂活动舞台,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角色,学有所得。为此,“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难,主动地去了解、探究、体验。在学习中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不断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意义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经过梳理就清楚了学生的难点、疑点,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从学生的角度看,首先,质疑问难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因为只有如此,才可能发现问题和疑点。其次,质疑问难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质疑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说明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兴趣,如果能坚持这样做,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兴趣会更浓。更重要的是质疑问难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通常采用以下的质疑问难的方法。

1.在预习中质疑。在学习一篇新课本之前,首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一是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二是认真把课文“思考的问题”看清;三是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四是提出文本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注在文本上。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提的问题也不一样,此时,教师要引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出比教育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文本时解决。这样,就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有的放矢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思考之中。

2.针对文章标题质疑。标题是一篇文本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揭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本的中心。引导学生针对标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看了这个标题,你想到什么?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写景?有何作用等。

3.从文本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文本时,找出文本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沁园春·雪》一文有这样的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学生质疑:用“击”而不用“飞”;用“翔”而不用“飞”,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品味了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抓住关键词句质疑。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对理解全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教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能层层递进,巧妙地将文本引向深入。如教学《我的四季》时,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生命如四季。”引导质疑:你读了这个句子,你看本句与标题及全文有什么关系?本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层层深入的质疑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自己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主动性就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5.抓住过渡语句质疑。过渡语、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刚学过的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欲望。如指导学生学习文本《沁园春·雪》时,下片开头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做这样的过渡:先承上“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然后启下“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作者为何要写这一句,不写可以吗?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能更深的理解这句词。

6.在教学文本后质疑。在师生共同学习了文本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文本的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教师让学生再默读一篇文本。然后引导质疑:“假如是一种假论,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形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本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由此,文本的深刻思想内容得到了延伸,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

7.抓住文本中的标点符号质疑。在高尔基《海燕》一文中,省略号和颇折号出现的颇多,足以说明标点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其质疑,并由问题入手展开想象,并且适时配上音响效果,由质疑入手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完成整个文本的教学。

总之,“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阅读教学强调教师应努力做到让“质疑”深入课堂,重视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场所。

三、收集资料,整合内容

“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内容,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领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达到突出主体品悟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在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1.资料作为阅读文章内容的辅助手段。

(1)音乐资料。音乐能引发想象、愉悦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更加有效地集中学生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由于总理逝世时间已久,学生难以理解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悼念。于是,教师想到了音乐。课堂上,悲凄的曲子,加上教师的动情朗读,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在课堂,音乐渲染,同样能震憾学生的心灵。音乐像文章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深入。因而更易使学生激起与所阅文本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在实践中,用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2)图片资料。直观的、形象的画面或表现文本的中心,或揭示文本的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或展现故事情节。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若能恰当利用,则会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寒风吹彻》一文,学生弄不明白:教师用图片展示出以寒风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环境,难点就会不攻自破了。通过图片,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何人际之间即使是亲人之间如此冷漠,从而对刘亮程的散文主旨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3)视频资料。视频资料“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它打破了时空限制,展现出了宏大与细微,容易引起学生审美愉悦,能较好地发挥语文教学那种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特点。另外,它突破了以听觉为主的单一灌输方式,以视觉为主,视听并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效能,提高学习效率,这对于以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如教《望庐山瀑布》一诗,学生要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种雄伟而神秘的瀑布特色。在通过语言文字对瀑布这一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初步的形象后,教师可以放一段关于瀑布的录像,瀑布那巨大的声响,庞大的水帘,以及那神秘的色彩出现在同学面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地风吹过松林,以及“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如烟、如雾、如尘”的境界,并且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修改,在视听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得更加准确、到位,教师的教学省时高效。

(4)文字资料。与文本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补充作用的背景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背景资料可以丰富文本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品悟文本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意图。教师适时、适度地把学生收集来的背景资料进行梳理,并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认真审视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处在高屋建瓴的位置,要突破教学的难点就显得轻松多了。

2.“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通常运用资料的方法。

(1)教师提供资料。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对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优化的资源,这些整合资源通过共享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服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尽量创造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品悟。

(2)学生个体提供资料。学生通过主体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对资料的敏锐度和批判力。学生在搜集之后,并不是“拿来主义”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对内容进行正确分析,吸其精华,弃之糟粕,从无价值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学生相互推荐资料。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份,课前查找、课中推荐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加工、传送和利用信息等素养;同时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推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具体学习目标进行有差别的自主学习,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了因材施教。如学习有关课外名句,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名句推荐给大家,利用投影展示出来,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将需要的抄写下来,熟记于心。这样进行教学活动,即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大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以文本内容为基点,注重情境创设,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并发展了学生的多种智能,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到主动,真正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在新世纪,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也是“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的重要步骤。

1.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保证所有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现在有的课堂学生看上去非常活跃,但它只来自一部分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不习惯于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处想,更不知从何处说,难于用语言表达,对此,教师要耐心扶助,除了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让学生先后在小组中敢想、敢说、敢做,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1)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表的重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语文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安排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这样,合作学习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养成合作的习惯。

2.基本做法。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1)合作学习词语。语文练习中常有找近义词、反义词或者成语适用判断题。教师可让学生六人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最多的小组想出十几个词语。课外,教师还让学生通过合作积累词语。如在学习《听听那冷雨》一文时,请学生找一找描写冷雨的听觉、视觉上的优美词语,各小组进行分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积累了各种描写雨的词语。

(2)合作朗读。在指导文本朗读的时候,根据文本的特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有对话的文本,教师让学生二人合作分角色朗读,以加快语言的节奏,让学生尽快进入语言情境。再选出读得好的在全班示范朗读,读后师生评议,共同提高。在非对话文本的朗读中,一般可按组进行,一人朗读,别人仔细听,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停顿错的句子及时纠正,然后再互换色色,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检测背诵的情况也先通过小组间进行,然后再由教师来检查。

(3)合作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提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让学生回答,有的问题却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问题的提出,是在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要使合作富有成效,引起合作的问题就要有所值,要能引起学生合作的兴趣。

(4)合作作业。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成员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异质小组,不可否认的是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体现合作教学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又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差异,分层次设计作业,避免了“一刀切”。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促使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最后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标。

“合作探究、研究文本”是促进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是“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五、注意运用,个体展示

“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教学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品悟,合作探究,个性得以展示,热情得以激发,人格得以培养,个体得以尊重。

1.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学习的过程,是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知识强化巩固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明确化和整体化。而对学生“知其然”的乏味,和“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我们认为可放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梳理知识,在强化自觉认知的基础上,使他们摆脱那种混沌的困境。

譬如,实用文本中说明文这一知识模块,在学习了《奇异的激光》后可布置学生自己去整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诸种形式,让学生再次表达出来,形成“质”的飞跃。

2.走向生活,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从语文教育观来看,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决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的。从家庭生活到社会交往,无处不需要运用语文,无处不在进行语文学习,一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情况。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且受教材与教学手段所制约,远远跟不上当前知识信息迅速增长的时代步伐,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据专家研究,学生一天在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课堂的教学内的说话量,超过课内阅读量的10倍以上,因此语文学习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锻炼。

(1)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学习了某一模块后,教师不仅推荐阅读的相关文章,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拟题目完成调查报告,走进社区进行调查。这样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们的生活意识。

(2)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我们生活中到处隐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锲机,生活在商业化信息社会的学生。每天都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这些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天然素材和途径。当走在校园小径上,看看梧桐树的叶子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学生会说:“叶子落到我头上了。”引导学生:“这黄黄的叶子像什么?……黄蝴蝶、书签”。当他们读到描写相关景物的文章时,自然会在脑海中呈现美景,并让美景和所读文章进行碰撞,从而引发自己对文章的独到理解,而这种理解又促进了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成长。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团结合作中主动探究,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与活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从语文综合学习中找机会。可以组织学生(或利用假期自主)参观名胜古迹,可以让学生研讨近二十年来家乡环境的变迁等。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文史等方面的学科的知识,还要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这样他们的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从各学科探究性学习中找机会。这部分要从语文教材学习内容的设计、安排的角度来讲,不能从别的学科进入。

各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中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我们也要善于把握。将学习语文与其他学科教学横向沟通、渗透,在做实验、小创作中,让学生共同探讨,有所发现,再独立或合作汇报、撰写报告、体会、笔记等,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无论是“角色体验”、“美感品味”还是“知识梳理”活动,无非都是让学生在教学中,的的确确地“动”起来,真正成为一个参与者和觅食者,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品悟其真谛,自觉自我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质量和认知水平,达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要想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使学生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阅读的“双边”活动中,注入情感因素,讲究活动艺术,注重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动”起来(文中所涉及到的课文均来自苏教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80.

[2]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李镇西.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5]茹红忠.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的表征研究[J].长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

猜你喜欢
操作主体性程序
给Windows添加程序快速切换栏
简化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程序探索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