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略论*
——基于湖南农业大学实践经验的思考

2010-08-15 00:43刘素纯李宗军贺建华刘仲华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导师课题应用型

刘素纯,李宗军,贺建华,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略论*
——基于湖南农业大学实践经验的思考

刘素纯,李宗军,贺建华,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基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实践,提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建立以下保障机制:完善培养制度;以科研为中心,实行以实践性教学来设置课程体系;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将我国研究生教育放到国际背景中加以审视时,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陈旧,教育体制单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创新性不够,原创性成果少,人才产出的质量不高等问题[1]。营养与食品卫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科学界和广大群众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 2007年自创办以来,在以本科为工科招收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就进行了大胆尝试,在不摒弃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讨。近几年来的办学实践证实,研究生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切入点,根据研究课题和论文进展的需要来确定学习进度,形成“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与课题同步的模式,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该专业研究生培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完善培养制度,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种合理的、有效的设计和安排,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科研思维分析、动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该点自 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已相继培养研究生 20多名,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外,还抓好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领域的培养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备有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培养高层次专业应用人才为目的,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保持和发扬食品科技学院的专业特点及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研究生能力和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该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能够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基本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还要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专门技术;结合食品工业的生产需要,解决实践中出现的营养与卫生学科有关问题,胜任较高层次生产和管理工作。这也要求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要从理论研究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二)合理设计培养过程

根据培养目标,设计适合于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合理的培养过程。即以科研为中心,课程设置以研究性课程、方法论课程、讨论班教学等教学形式,并实行以科研需要来设置课程和安排课程学习时间。研究生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切入点,根据研究课题和论文进展的需要来确定学习进度,形成“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的课程与课题同步的模式。具体体现为:一年度完成所有的学位课程学习,根据老师布置的研究课题要求阅读文献上百篇,文献综述后进行开题报告同时进行预备试验;二年度进行试验研究阶段,并进行中期考核,在此期间要求英语过六级,并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采取量化考核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和课题研究的深度要求学生发表不同层次的研究论文和专利申请,学校要求发表核心期刊,本学科有的老师要求在一级学报或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从招生四年来看,设置的目标与实际是相符的,30%的学生在一级学报如食品科学和茶叶科学等发表了论文,还有还在 Enzyme andMicrobial Technology发表了论文。

(三)改进教学与考核方法

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一是引入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从教转向学,对研究生的兴趣、主观能动性以及自己发展前途的把握,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强调课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带着问题、课题、剖析问题学习;三是改变学习方法,去掉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加强自学、网上学习,以讨论为主。研究生用教材或经典的专著以自学为主,新知识、新进展的介绍则以专题报告形式。在自学、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开展开放式讨论课,整个教学力求把学生的兴趣,求学欲与本专业的新知识及应用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研究生吸收和深化知识,而且成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设置课程体系

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硕士研究的培养,实施新型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加强科学技术基础的应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挖掘研究生实践性能力的教学培养模式;在学位论文阶段培养学生的生产管理和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1)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宗旨,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综合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在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高级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进展等的教学。

(2)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型研究课题或生产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新技术开发等课题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其中 70%的企业是食品行业,食品加工中许多技术需要我们去解决和研发,因此学生的课题大部分来源于此。通过他们的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为食品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同时也是学生实践教学的良好基地。这种基地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本校基础实验室为基础,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拓展其功能,运作模式是以吸纳企业的资金为主,要求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很好地利用这一基础平台来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提高项目研究水平,达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目的。二是以企业的生产和实验设备为基础,校企合作办学,运作模式是以输出知识为主,应用本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根据企业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对其研究生进行现场能力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两种形式都是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有利条件,使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研究项目中,为研究生创造大量实践的机会。同时,推进导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创新技术合作,使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既要来自企业生产,又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强化论文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同时确保学位论文的理论性,使研究生论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扩张,研究生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支持高等教育目标,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功能。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3,4]。

(一)产学研互动,两段式和双导师制结合

为了实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5],结合我校的本学科特色,开始陆续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技术企业之间开展合作,采用两段式和双导师制模式联合培养。这种模式培养的第一阶段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在校内完成课程学习,为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结合对方的工程需求和科研项目选择论文课题,赴对方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在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论文课题的研究。研究生通过向双方导师提交研究报告的方式沟通自己的研究进展及论文工作情况,从而得到双方导师的指导。研究生结合论文课题在工作站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大量的试验研究、系统开发和现场调试工作,既锻炼了研究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工程实践素养和论文写作水平。因此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就业于省直机关和高端企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统一,使工科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了工科研究生教育在更高层次上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课题制和导师团队负责制并行

导师凭借自身的学术优势向国家有关部门或企业申请研究课题和经费,吸纳研究生参与组成课题小组,并按申请书与合同书的承诺将科研课题的完成与研究生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导师既培养和指导研究生,又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和指导具体的科研工作。这样既保障其研究课题的顺利完成,又培养出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研究人才。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出现了一种多维度的新型交往关系,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学到了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同时也获得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隐性知识,并在研究中加以运用,实现了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

(三)积极组织申报不同层面的创新课题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教育部在 20O2年开始酝酿并提出的[6]。实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其核心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校就 2004年开始与省教育厅一起设置了研究生创新课题的基金。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了创新氛围,强化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科动员一、二年级学生的积极申报,每年都有二年级研究生 2-3个创新课题获得省教育厅项目的资助,他们在完成自己毕业论文的前提下能如质如量地完成了创新课题。创新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勇气,而且是对他们思考问题、写作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考核。

总之,只有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坚持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举,运用到该学科中来,才能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需要。

[1]王刚,崔一梅,陈建成.新形势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8,10(4):112-115.

[2]张萍,董字翔.改革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和模式,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J].中国地方病防止杂志,2003,18(2):126-128.

[3]杨晓丽.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3):22-25.

[4]牛智有,廖庆喜,李小昱.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9,2(2):75-77.

[5]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5):136-139.

[6]程智勇.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29-31.

2010-09-26

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 (07A11)

刘素纯 (1966-),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导师课题应用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