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基础:基础教育“基础”的反思

2010-08-15 00:42吴亮奎
关键词:基础特色学校

吴亮奎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寻找失落的基础:基础教育“基础”的反思

吴亮奎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基础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有被遗忘的趋势,这一趋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理解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失落了“基础”的基础教育与其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基础的教育本质发生了位移。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差异与均衡”、“基础与创新”等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对“基础”内涵的科学理解之上。

基础教育;基础;反思

一、基础教育“基础”的失落

在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中小学教育的办学目标应该如何定位,这在理论上似乎是一个非常清楚无需讨论的问题。可当我们置身于广大中小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时候,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我们所预想的那么简单。“基础”首先在理论上被模糊,既而在实践中被遗忘了。人们在确立办学理念、设定办学目标时,常常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基础”的问题,而总是试图把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其它东西作为办学的理念和目标。“现代化、高质量、第一流、有特色”成为许多学校的办学口号,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山区还是平原,人们都在理念上追逐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单一模式,乡村学校模仿城市学校,郊区学校模仿市区学校,经济落后地区学校模仿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基础被提升,目标被位移,这样就出现了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却有着相同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办学特色的奇怪现象。我们暂且不就这种“现代化”的模式和“特色”本身的合理性作出评判,单就这种不问办学的基本条件,只向城市看齐的单一的现代化模式来看就是不合理的。地区有穷富之分,物质条件有好坏之别,模式也就有“彼此”之分。特色自有“特色”之所在,而我们看到的众多学校所谓的“特色”并非特色,只是以城市化为样板的“一般”。以城市化的基础教育为标准来看待中国的基础教育,将会日益加剧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各种各样的管理评价将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如,“示范学校”、“星级学校”等,评比的名目繁多,花样翻新,评价的标准什么都有,却只缺少“基础”,无意之中基础教育的“基础”,其本质被忽视、抹杀了。人们办基础教育似乎都在顶线上做功夫,却忘记了基础教育是为了大众的底线教育,即打好人生成长基础的教育。

基础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教学改革实践中被遗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大众所关注的似乎不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更多地关注基础之上、本质之外的东西。基础教育过多地承担了本身不该由它承担的任务,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理解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几十年来,这一认识误导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基础教育等同于考试选拔教育。结果就出现了“上小学是为了上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是为了上名牌大学”的局面,一级为了一级,上一级选拔下一级,下一级的目标盯着上一级的需求,让人无可奈何的“择校风”就是这种趋势演变的结果。家长可以通过择校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择校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教育就这样“合理而有序”地展开着。

把目标定位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出许多所谓“成功者”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学校生活中的“失败者”,基础教育在这些成千上万的“失败者”身上打下了怎样的人生基础呢?人们千方百计地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可是越想摆脱,被桎梏得就越紧。这种残酷而无意义的竞争甚至波及到了幼儿园的教育。失落了“基础”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许多教育发展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对基础教育的“基础”进行反思和追问。

二、对基础教育“基础”的追问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如果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过早地定型就会出现早熟的现象,没有儿童个性的儿童就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怪胎。儿童的未来不能以成人的愿望或标准来判定 ,“小明星 ”、“小博士 ”、“小科学家 ”这些符号化的名词不是对儿童的奖励褒扬而是对儿童生命和智慧的摧残扼杀。它们反映的是家长或某些利益集团的愿望,而不是儿童心中真正的向往。基础教育是“底线合格”的教育而不是“培育英才”的教育,是“打好人生成长基础”的教育而不是“社会分层流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考试选拔教育”。基础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最基本生活能力的人,是为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做准备,而不是培养人们理想中的最杰出的人。当然,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可以培养“最杰出的人才”,但那不是它的本然目标。时下的许多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与基础教育的本然目标发生了位移。

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有科学的理性判断。只有科学、理性地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出判断,才能促使基础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健康发展。“基础”是一种“素质”,基础教育应该追求“素质”,追求“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本真的教育。基础教育要先打好“成人”的底子、做人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寻求一种自由,不能有太多的约束,家长和教师也不能处处都把学生的生活设计得过分圆满,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心灵自由,使他们的心灵缺少创造性。我们不能企求在学生的青少年时代就教给他人生的全部经验和知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将来可以使其自由生长的胚胎所需要的营养,并使这个胚胎成为他们将来人生发展的“始基”。

基础教育应该为人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本身应该是为了人的未来发展,而不是谋求现在的或是超前的“成功”。就像赛跑,大家脚下的起跑线应该是一样的,偷跑和抢道都是一种“犯规”。“犯规”的基础教育失去了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本来教育是一项帮助人实现幸福的事业,但在许多情况下,帮助人实现幸福的教育却往往是让人不幸福的。当今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个动力的养成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有一种内在的兴趣。而基础教育的长远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形成基本的能力。所以,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兴趣,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形成健康和谐的个体心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为了学生人生的幸福和发展,这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责任。

三、基础教育的差异与均衡

差异与均衡并不是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现实,差异在显示着个性的同时,也彰显着和谐,没有差异的基础教育是平均主义的教育。均衡不是平均,均衡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均衡是科学的基础教育观。物质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的发展而是有特色的均衡发展。发达的都市与落后的乡村在基础教育上是可以均衡发展的,你依靠优越的物质条件,我利用自身的乡土特色,教育目标是使人具备生长的基础。倘若我们不是拿基础教育的底线来衡量都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区别,而是拿考试选拔、竞争淘汰作为衡量的标杆来分析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抓到问题的本质。

在局外人看来,生活于落后乡村学校里的孩子们是不幸福的,物质条件的落后、师资水平的低下、网络资源的缺失,这些不利条件给乡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幸。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乡村的物质条件亟待改善,但亟待改善的物质条件并不说明乡村基础教育一定就比城市落后,相反,物质条件优越的城市,其基础教育也并不一定就比乡村的基础教育先进。实际情形是,我们许多办得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学校总是诞生在经济并不特别发达的乡村。这些学校都是在生存的困境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之路的。乡村里有许多落后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激人上进的东西,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淳厚的乡民文化和可供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实践”基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教育更适宜人的自然发展。虽然那里没有华贵富丽的运动场、花岗岩铺就的广场、名贵花木点缀的花坛,但那里有深邃的大山、厚实的土地、充满灵性的河流,学生生活于自然中,教育在自然的情境中展开。物质上落后的黄土地可以蕴育出强悍的民族精神,简陋的校舍也可以办强大的基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在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办出了先进基础教育的典型。当下流行的时髦概念、理念在上世纪中期的帕夫雷什中学那里都是实在的行动。智力活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课堂之外的校园生活也促进着学生智力的快速成长,“差异教育”、“合作教学”、“研究性学习”都是发生在校园生活中的真实的“教育故事”。社会现实决定了乡村的物质条件无法同城市相比,乡村教育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必向城市教育看齐,更不必走城市化教育的发展之路。既然我们无法一时改变乡村相对落后的物质条件,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在简陋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富有乡村特色的基础教育,以此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来说,还可以考虑另一种路径,在失衡的基础困境中寻求能适应新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顺境,选择灵活的与发达地区不同的变革策略,来推进以特色求均衡的课程与教学的变革。”[2]“在差异中寻求均衡”、“以特色促进均衡”是一条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之路。

经济发达的地区办发达的教育,经济落后的地区模仿发达地区去办发达的教育,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办基础教育则会产生更多的教育不公平。正像我们不能拿美国基础教育的标准来定位中国的基础教育一样,我们也不能拿城市基础教育的标准来定位农村的基础教育。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中小学却在这种认识的误区中艰难地你争我赶,越走越远,拿人家的标准、特色来框定自己的标准、特色,最后只能是既没有达到人家的标准、实现人家的特色,又丧失了自己的标准、淹没了自己的特色。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是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物质条件,办适合本地区物质条件的、有自我特色的教育。城里的孩子在电脑网络里进行“研究性”学习,乡村的孩子未必一定要进行生硬的模仿,田间地头也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或许后者的研究性学习更真切自然,这种环境,更适宜孩子的成长。

四、基础教育的“基础”与创新

基础和创新是一致的,二者不能割裂理解。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创新,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当前人们对基础教育过程中创新的认识陷入了许多误区。首先是对“创新”教育的庸俗化理解。最突出的表现是人们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只求“形式”而不求“实质”。中小学课堂上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那些用滥了的创新话语简直就是对创新的一种扼杀。创新教育被模式化,这种被模式化的创新究竟还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分呢?其次是割裂了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年幼儿童的天真想象不是创新,它只是一种建立在对外界事物的“无知”基础上的心理感受。基础教育的创新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作基础,没有知识基础的创新只是儿童的想象力,而不是创新能力。那种抛开学科的知识基础和概念结构,去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新”,使创新教育步入了歧途。再次是对外国创新教育方法简单机械地移植。“方法”能在一夜之间移植过来,但与“方法”相适宜的土壤却是永远也无法移植过来的。我们学习外国的创新教育方法,却忽视了他们的土壤,因而,我们“学习”来的创新方法也就失去了根,失去了根的方法究竟会有多大的实效呢?

那么,如何科学地理解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所指的“创新”不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厚实的人生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的创新是无根的花,浓艳一时,马上就会凋谢。我们常佩服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并且总是误认为美国人的创新是不需要知识基础的创新的。其实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是不重视基础,只是他们理解的基础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基础。我们理解的基础的特点则是“精致”,而美国人理解的基础的特点则是“粗糙”。“精致”好看、完美、早熟,容易博得成人的赞赏,但“精致”的后果是定型化、模式化、成人化,缺乏发展再造的活力;“粗糙”简陋、幼稚、不中看,但它开放、自由、原始、野性,没有过多规矩的束缚,“粗糙”蕴藏着更多的活力。

基础教育创新的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创新教育离不开本民族自身拥有的文化基础,文化基础是教育创新的内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就是打好本民族文化基础的教育。脱离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创新只能是模仿,学着人家的样子走着人家的路;自认为是创新了,其实在学走路的人那里什么也没有发生,甚至会出现邯郸学步的糟糕局面。美国人的创新精神与美国人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基础教育的创新就应该是建立在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科学合理地继承与弘扬上,基础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而不是其他民族思维方式的简单移植。如果我们试图越过自己民族的文化基础去寻求教育的创新,将很难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基础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培养的基础是指那些由学科的基本概念结构所组成的学科的逻辑体系,在掌握学科最基本的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习者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精神,他们才会去向未知的空间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发现或创造真正的未知之境。基础教育的基础正是面向这种未知之境的基础。

[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2]杨启亮.特色均衡——欠发达地区课程变革路径的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责任编辑:况 琳 ]

Seeking Lost Base:Reflection on the Bas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WU Liangkui

(CurriculumandTeachingResearchInstitute,Nanjing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China)

The bas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s being lost in the course of school reform,and thinking of the school objective as training and transporting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higher school is inaccuracy.Elementary education whose base is lost is not consistent with its educational essence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citizens and laying foundation of being adults.Therefore,the solution to the basic problems such as diversity and equilibrium,as well as base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curate comprehension of basic educ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base;reflection

G40-012

A

1009-7228(2010)03-0001-04

2010-04-22

吴亮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09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课程与教学文化取向和基础教育差异均衡研究”成果之一(CX09B_075R)。

猜你喜欢
基础特色学校
“不等式”基础巩固
特色种植促增收
“整式”基础巩固
中医的特色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五抓五促”夯基础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