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早恋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2010-08-15 00:42芦巧惠
关键词:性道德性行为高中生

芦巧惠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当前中学生早恋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芦巧惠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当前中学生恋爱及性行为问题严重,危害至深。通过诸多问卷调查和现实个案对中学生恋爱状况及性行为特点分析,进而探讨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多角度全方位采取相应教育对策,是广大教师、家庭乃至社会的当务之急,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

中学生;恋爱状况;性行为;教育对策

中学阶段是个人成长的黄金期又是人生的分水岭,因此,中学生的发展态势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面重视。然而,当今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问题尤其是性行为问题实在令人堪忧。中学生恋爱由 80年代的“星星之火”到当今的“燎原之势”,可谓势不可挡,更令学校、家长焦虑的是:中学生在恋爱中发生性行为、少女怀孕堕胎现象也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很多地区的教育机构、卫生部门、教师学者纷纷在不同地域就中学生恋爱状况及性行为展开专门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过去相比,当前中学生恋爱呈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趋势,中学生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趋于开放,性行为发生比例趋于升高,性道德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较差。

一、中学生恋爱及性行为现状分析

中学生恋爱呈公开化、普遍化、低龄化趋势。中学生恋爱现象普遍,明里暗里的出双入对已司空见惯,并呈现向低龄化发展的态势。上海市 2007年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生男女约会很正常”的初中生比例为 21.29%,高中生比例为 56.89%;24.8%的高中生与异性有过拥抱行为,9.55%的高中生与异性有过接吻行为,8.63%的高中生与异性有过性爱抚行为。[1]山东省济南市 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中,15岁以下的学生谈恋爱比率为 8.7%,中小学恋爱的年龄已提前至 11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恋爱呈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趋势。[2]

中学生恋爱动机多元化。在中学生“恋爱动机”这一问题上,主要特点表现为多元化、差异性大。只有极少数学生是抱着寻求人生伴侣的认真态度,大多数持随意的态度。云南省保山市 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恋爱动机”这一问题上,57.8%的高中生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寻求精神寄托”;20.3%的高中生“只是想玩玩,尝试恋爱滋味”;10.7%的高中生是出于真心;9.7%的高中生是为“促进学习”;只有 1.5%的高中生“很认真,准备将来结婚”。[3]

中学生的性道德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较差。上海市 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学生性行为”持认同态度的初中生为 23.99%、高中生为38.37%。[4]深圳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中学生中有约会经历的男生比例为 50.2%的,女生比例为46.5%;有约会经历的中学生在约会时发生性行为的男生比例为 10.3%,女生为 4.4%;“对中学生有多个约会对象”的接纳率男生为 42%、女生为33.6%;对“堕胎”的接纳率男生为 28.7%、女生为28.9%。[5]云南省保山市 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高中生性行为”这一问题上,22.7%的高中生持赞成态度;在“女性贞操”这一问题上,5.8%的学生认为“再强调贞操太保守”,2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1.7%的学生认为根本不重要。[6]与此相似的调查结果还有很多,如江苏省嘉庆市的中学生调查报告等。由此可见,中学生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趋于开放,性行为发生比例趋于升高,性道德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较差。

二、中学生恋爱及性行为状况分析

时代层面——独生子女的人格特性及过分优越的物质条件。独生子女大多追求个性,叛逆心强,思想前卫,这些心理个性被称为“不成熟人格”和“反社会人格”。在情感层面独生子女普遍有孤独感,到中学后喜欢结交异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接触机会的增多使他们对异性产生爱慕欣赏心理,易发展为超出友情范围的恋爱亲昵行为甚至是性行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他们往往把家长、老师的正确教育引导视为代沟,认为父母、老师的思想封建,是老古董、不民主,很难听进劝阻。再者,现在父母给独生子女的生活费普遍多,学生有钱出入很多成年人出入的恋爱场所,如咖啡厅、歌舞厅、高级西餐厅,学生周末放假期间唱卡拉 OK、请客吃饭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成年人都不舍得去的消费场所,部分中学生却经常光顾。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恋爱学生周末放假避开家长视线到离学校、家较远的宾馆开房间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到远距离的周边县市区入住的情况也时有耳闻,这与父母给的生活费较高,学生手头上有大量闲钱也有一定关系。

家庭层面——家庭结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疏忽。结构缺失的家庭主要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再婚组合家庭。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期缺少母 (父)亲的关怀和必要的教育,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对家庭状况的不满往往使他们对家庭成员产生抵触情绪,常常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理解与精神安慰,有的女学生甚至结交社会上的异性朋友来排遣心中苦闷。这些家庭平时对孩子疏于管理,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周末放假经常在外约会不按时回家,家长也未能及时发觉。有的家长长期在外工作家里没人,无形中为学生恋爱甚至是性行为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学校层面——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对学生生活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人格培养,课程设置单一,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后,在学校找不到任何乐趣,感到苦闷、无聊、空虚时,就用恋爱给生活添一丝色彩,缓解苦闷情绪。学习的重压也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苦闷压抑,把恋爱作为学习的调剂品。学校对中学生过早恋爱“只堵不疏”,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效果很差。

社会层面——大众传媒中大量的爱情题材特别是性文化的传播泛滥。现代社会西方文化的渗入,致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性道德受到剧烈的冲击,大众传媒中泛滥的西方性文化对中学生恋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青春期教育受到了更大的挑战。现在学生普遍有手机,手机上网业务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随时随地上网,学生在晚寝、课间甚至课堂上都能通过手机浏览各种信息,除了游戏之外,各种关于情爱的网站、帖吧、图片、视频成了中学生点击率很高的主题。

综上所述,中学生恋爱具有不确定性,变动大,周期短的特点,再加上恋爱动机不纯粹不成熟,易引发感情纠葛,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中学生恋爱过程中一旦生理防线被冲破,发生了性行为,极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心理等的不良后果,女生往往不堪重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教育对策

(一)学校教育与管理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中学生教育管理的前沿阵地,因此学校对中学生的各项教育与管理责无旁贷,必须有所作为。

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集体教育包括恋爱观教育和性道德教育。教师要正视学生和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实现诱导升华,帮助他们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树立远大理想,摆脱心理困扰。进行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过早性行为的危害性,宣传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性道德——社会主义性道德:只有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夫妻间的性行为才是合理合法的。强化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制观念。个别指导则指可以通过开办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疑难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辅导前要承诺一定会遵循保密原则,让学生免除后顾之忧,敞开心扉,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此外班主任要对家庭结构缺失的孩子给予特殊关爱,多观察、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

开展师生网络交流,开辟教育的新阵地。学校应充分运用网络这一新的教育载体,建立网络师生交流平台,可以通过建立教师网页、博客、QQ组群、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教师可以把中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中学生性行为的危害编写成主题列表放到博客上,引发学生跟帖讨论,教师运用价值澄清法引导学生,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学生可匿名就自己情感、两性等方面的困惑及时与老师沟通,以期得到正确的疏导。

注重性别差异教育,对男女生分别开展专题教育。注重性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分别对男女生进行专题教育,满足男女生的真正所需,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单独针对男生进行专题讲座,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增强责任心,让他们明白过早性行为对女生的危害性,是对对方不负责任的体现,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单独针对女生通过专题讲座,目的是提高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要让他们明白过早性行为对女性潜在的危害性,也是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体现,增强她们自尊自爱的意识。同时还要教会她们一旦出现被男生骚扰纠缠而自己难以应对时,如何积极有效地向同学、学校乃至社会机构寻求必要的帮助。

(二)家庭教育与管理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严格的家庭教育是提高学生自制力的有效途径。父母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对性的态度和责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严格教育对孩子的态度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增强家庭教育的时效性与科学性。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些与生理、恋爱有关的问题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重要性,有的家长不知道中学阶段要与孩子沟通什么、如何与孩子沟通。因此,学校应在周末或假期开办家长学校,给家长灌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提高与孩子交流的艺术性,平时可以利用校信、通短信的形式把学生的最新思想动向及时通报给家长,并提醒家长应注意的问题及需要配合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结构缺失的家庭要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结构缺失家庭的孩子大都自卑、敏感、孤僻、冷漠、思想偏激、我行我素,对家庭甚至社会有不信任甚至仇视的心理。单亲家庭的家长应用自己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孩子,努力营造快乐宽松的家庭气氛,设法抚平家庭变动对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引导孩子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再婚组合家庭既要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学习费用,给予孩子更多的精神关爱、抚慰和思想引导,努力形成新的家庭亲情共同感,又要防止有的继父或继母怕在外人面前落下个虐待前生子女的名声,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一概满足而很少询问孩子要钱的用途,对孩子的消费行为放任自流。通过以上措施尽量减少因家庭结构缺失而带来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因管理缺失而带来的中学生过早恋爱甚至发生性行为的现象。

独生子女家庭要注意孩子的人格完善,适度制约中学生的物质消费。独生子女“不成熟人格”及“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主要来自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都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接纳程度,男生因在恋爱中扮演保护型角色感受到自我价值而对恋爱欲罢不能,女生因在家庭过分受约束而选择叛逆、通过恋爱渲泄自己的压抑情感。所以家长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完善独生子女的人格。同时要改变过去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无限满足,给予子女的生活费要合理适度,多观察多了解中学生零花钱的用途和去向,避免孩子有多余的钱用来恋爱消费。

(三)社会教育与管理

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总后方,犹如一根看不见的指挥棒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调控的作用。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导向应起到过滤筛选的作用和净化社会文化氛围的作用,社会相关机构也应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应宣扬我国主流文化,增加属于中学生的电视及广播频道,多开发青春励志的电影电视及节目。改变大众传媒“无爱不成书、无爱不成戏、无爱不成歌”的现状,宣传我国主流性道德,减少中学生对恋爱及性行为的社会“诱导”因素,净化中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网络色情是青少年性行为的显性诱因。这就要求社会相关管理部门要肃清学校周边网吧,对于其它网吧则要加强监管,建立绿色网吧,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对所有网站的内容图片进行严格监管,发现不良网站一律查封,对于涉及色情的相关图片和信息要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进行屏蔽。

社会要配合学校给中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社区实践、大型参观、志愿者活动、就业体验、革命老区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树立远大志向,提高社会责任感,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他 (她)们沉溺于卿卿我我的两人“小世界”的“小自我”中,进而转向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大世界”的“大自我”中。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多管齐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贯彻“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让中学生安全度过美好的青春期。

[1]涂晓雯,左霞云.上海市中学生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

[2]师凤莲.当前中学生异性交往现状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3).

[3]朱红,李杰,刘安波.高中生恋爱与性心理的性别差异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8(4).

[4]谢立春,忽兴泰.深圳和香港青少年性知识、态度、行为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3(2).

[5]张华.对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3).

[6]方平,杨云林.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3(4).

[7]武思敏.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8(10).

[8]罗金全.中学生恋爱要早识早防早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9]谢秀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J].管理科学文摘,2008(4).

[10]董晓璐.浅析大学生恋爱观中的性别缺失[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2).

[11]钟家华.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与教育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3).

[12]徐欣欣.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9).

[13]王金玉.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的表现及其成因[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5).

[责任编辑:崔一心 ]

The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love Status and Sex Behavior among the Students in Current Middle Schools

LU Qiaohui

(CollageofPoliticsandEconomic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Now the problem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love status and the sex behavior is very serious,causing a series of grave consequences.Th rough a numberof questionnaire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listic case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t is urgent and hard to exp lore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from which the is suesarisen,further appeals to schools,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to take appropriate,multi-angle and all-round education strategies.

middle school students;love status;sex behavior;educational strategies

G40-058

A

1009-7228(2010)03-0062-04

2010-03-12

芦巧惠,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性道德性行为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新时代高职生性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路径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高校本科生性道德教育之需与践行之策
CERQ问卷在中国沈阳有性行为的中学生中的调查
当代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面临的伦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