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现象探析

2010-08-15 00:49李晓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汉英成语探析

李晓玲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汉英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现象探析

李晓玲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E.A.Nida&C.R.Taber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但在翻译实践中常存在超额和欠额翻译现象。文章通过分析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析。

超额翻译;欠额翻译;翻译实践

众所周知,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应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1969年E.A.Nida&C.R.Taber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中就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但在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做到等额再现源语信息。早在1976年,英国学者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翻译的方法》(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就提到翻译中存在超额与欠额现象。虽然纽马克并没有作详细的阐述,但归结起来超额翻译系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欠额翻译则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例: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丫鬟平儿对尤二姐评价王熙凤时有这样一句话“人家是醋罐子,她是醋缸,醋翁!”杨宪益夫妇对此的译文是If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hundred times so.而 D.Hawkes的译文则是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 ”,don’t they?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of vinegar;she is a storage jar--a whole cistern-full of it!同原文相比,jealous的语义涵盖了原文中对应词的语义,但却又大于对应词的语义。译文超出原文的是“男女关系上的嫉妒心理”之外的语义,流失的是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特指性语义(specific meaning),而霍氏译句虽然保留了原句的比喻,但vinegar及其形容词vinegary在英语中并没有形容人嫉妒心很重的意思,而是指不快的,易怒的(unpleasant and irascible)。上述两个例子的译文同时存在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现象。下面笔者将以汉英翻译为例,对其产生原因和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原因探析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行为活动,导致翻译中超额和欠额的现象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又有主观译者的的水平、风格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论文仅对其中的文化背景差异与语言结构特点因素加以探析。

(一)文化背景差异

在Merit Student Encyclopedia中认为,文化包括“经济、技术、应付自然环境的科学方法、规范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法规,以及语言道德标准、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而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归属于后者,因为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语言与文化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因此从形式上看,译者处理的是两种语言,而实质上面对的是两种文化。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皮尔也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以汉英翻译为例,译者处理的不仅是两种语言,而且是渊源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文化。中英文化渊源不同,存在千差万别,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英国文化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与现代工业文化,属于多元什锦文化。贾德江在探讨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时曾总结出四点:观察与思维差异;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地域政治等。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在说话礼仪中讲究“自卑而尊人”(《礼记》) 如 “薄礼”、“寒舍”、“拙作”、“尊驾”、“府上”等表示敬意的称谓等。这类由固有的民族特色文化而造成的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语言特点,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只能译出其中心信息而无法译出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造成“语义空缺”即欠额现象。因此,欠额翻译现象在翻译此类文化含量高的词语时往往很难避免。另如凝结着中国千年文化思想的四字成语。

例1……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霍译:Bao-chai laughed,“you’re like famous general:‘one conquest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I advise you to take things more gently.”

杨 译 :“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chuckled Pao-chai.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源于后汉光武帝刘秀的“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这句话。后人用“得陇望蜀”表示贪得无厌。上述两种译法都正确地表达出了这个成语的喻指意义,但却缺失了原文的民族语言特有的文化内涵,造成了欠额和超额现象。

(二)语言结构特点

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期间的差别较之属同一语系的欧洲各语言的差别更为明显。英语是以抽象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句法结构侧重形合,结构缜密严谨,各个部分之间通过关联词丝丝入扣地连成整体;而汉语则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侧重意合,结构松散灵活,各部分的链接靠的是语义与逻辑。因此,汉英翻译中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便是形合结构与意合结构的相互转换。在多数文体的翻译中由聚合到流散、由严谨到灵活的句式变化是可行的。虽然其中也时有超额和欠额现象发生,但仅限于形式,对语际交际中的信息传递影响不大。但在有些文体的翻译中却影响很大,甚至造成不可译现象。例如诗、词、曲、赋等。Soame Jenyns就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是徒劳的。因为诗之美妙不在于诗人表现的内容,而在于诗人如何表现。这种诗人个性的表现,犹如一枝娇嫩异常的鲜花,根本无法嫁接到异株;翻译时,即使其意犹存,其音律结构却是注定要丧失的。”实际上也就是指在译诗的实践过程中无可避免造成欠额和超额现象。因为诗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结构形式上,“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超脱语法,对仗工整,流散灵活;而英文总要基于一定的语法框架。其次是音韵、节奏。汉诗表意方块字,主要以平仄音调组诗;而英诗则用重音决定的音部(foot)为单位组建韵律。最后是意境、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感上。

例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林语堂译本: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dark,Sodead!

杨宪益夫妇译本:Seeking,seeking,Chilly and quiet,Desolate,painful and miserable.

许渊冲译本: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not what it is.I feel sosad,sodrear,Solonely,without cheer.

这些译者的文本虽然尽力用压头韵、重复等英诗的技巧来体现诗句的韵律美,但原句的整体美感,重叠字的朗朗上口,凄凉而又顾影自怜的意境已经面目全非了。

二、翻译策略

翻译中如何应对超额和欠额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译文质量的优劣,而且还影响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相互碰撞沟通与交融。下面仅与大家探讨三种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直译

这种方法对汉语中一些融合西方文化的词语尤为适用。例如,一些虽然带有典型的西方民族文化色彩,但其本义和寓意已为大多数中国读者熟知的英语成语可以直接用于对其相应汉语成语的翻译,不仅能较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又能为译文读者理解接受而不会产生信息的流失和超额。如:“晴天霹雳”与“a bolt from the blue”,“趁热打铁”与“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火上加油”与“add fuel tothe fire”等。其益处是能兼顾源语与目的语的语言形式美,保留两种语言的民族色彩,避免文化信息的流失。虽然这样绝对对等的词比较少,但是随着现在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具有共同信息含义的对等词也越来越多,例如因特网(Internet)、福娃(fuwa)等。

(二)意译

英汉两种语言毕竟不属于同一语系而其深厚的语言文化色彩更是各色各异,使得两全其美、完全等额的翻译难以做到,这种情况就只能舍小取大,在尽量不影响原作表达效果的基础上,以语义对应的词语译之。正如奈达在他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理论中提出的,翻译重点要放在“译文和原文对读者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上”。

例:料想长安市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异国秋思》庐隐)

上述例句中的成语——车水马龙虽有几分民族文化特色,但不浓重,而且作者使用这类成语意不在用典,而在其意。因此,翻译时译者直接以语义对应的词语译之即可。上例译为:Chang An Street must be busy with traffic and throngs ofpeople happilydiningand wining.

(三)变通手法

更多时候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又不损害原文意思,翻译时往往需要“直译与意译并用”、“直译与释义结合”或者采取“直译加注”的变通手法。如:

例3:“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而笑道:“若其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to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hih,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一般的英美读者不大可能了解译文中出现的“Tung Shih”和“HiShih”,因此对Tung Shih imitatingHiShih这一典故也必然感到茫然不解,为此译者加注如下:“H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这样既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这一典故的文化涵义,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39-64.

[2]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4-40.

[3]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中国翻译,2002,(2):14-18.

[4]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85-198,271-280,353-362.

H315.9

A

1673-0046(2010)6-0183-02

猜你喜欢
汉英成语探析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拼成语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
猜成语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