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9王奇颜小燕
关键词:普通高校纲要教学方法

王奇,颜小燕

新《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王奇,颜小燕

从高校体育课程价值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纲要;体育课程;改革;综述

“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经济体制带来的社会深度转型以及加入WTO后,这种变化更加剧烈。为了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占得一席地位,基于对社会变化形式的判断及本国的教育现状分析,我国先后确立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1]。”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被列入重点议程,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于2002年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全国高校掀起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学界纷纷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献计献策,涌现出诸多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检索2002年新纲要实施以来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价值目标追求、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

一、高校体育课程价值目标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目标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航标,它将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前进步伐。因此确立价值目标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高校体育课程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赖天德教授倡导树立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是体育教学根本指导思想”,指出学校体育“要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2]。朱浩,童建军在《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揭示了高校体育课程传统思想的弊端,研究认为,要想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只有以“健康第一”为高校体育课程价值目标,去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才能体现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和能力为课程建设目标。在此情景下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优化课的结构,形成整体性体育教学体系,高校体育课程将会更加完善[3]。”舒盛芳,沈建华就“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价值分别进行详细的论述[4]。宋杰在对“健康第一”的理解上更加深化,他指出:“‘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更是学校体育的核心理念。”[5]

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新纲要实施以来学界研究与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时间短,不能达到健身效果;课程设置只注重运动,不注重保健知识、健康观念的传授;选课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等问题,秦泽平提出:“体育课程设置应增加年限,提供学生选择多种健身项目,增强选课制度的灵活性,注重兴趣培养。”[6]陈小蓉教授提出了大学体育课程重要的“四个三”教学模式,即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互动、体育课堂与网络教学互动的三互动模式;课外锻炼自治、课外竞赛自治、课外训练自治的三自治模式以及在时间、空间以及资源上完全开放的三开放模式[7]。袁革建议采用“必学+选学”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加大项目的引入,以完善选课制度,要重视弱势群体,开设“保健课”等[8]。刘庆青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机制》一文中指出:“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利用场地、人才的资源优势,主动融入社会体育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能力,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9]金慧娟、陆长青对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了“三个板块”的设计,首先是体育课内教学板块,扩大课程类型,改进课程时间,增加实践和理论内容;其次是课外活动板块,成立课外俱乐部,以自主活动、指导课为主,组建体育社团,丰富课外竞赛活动,开设课外兴趣课,组建校运动代表队等;另外是校外体育活动板块,以实践活动、欣赏、感受为主,提高体育能力,完善体育知识[10]。栾丽霞对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课程类型形式化进行剖析,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应树立综合价值取向的课程观,将教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融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之中,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注重调整和丰富课程类型,力求使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统一。”[11]

三、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亦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王林指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应以蕴含科学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为宗旨,课程内容体系由“休闲、竞技、健身、拓展运动所建构,将它们合理设置在不同阶段的体育学习活动中,以促进整体效应,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重要举措”[12]。曾吉通过对我国多数高校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理论课内容上比重较少,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理论课的教学,这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知识面,阻碍大学生的生活品味和体育兴趣”。他建议,“高校体育课程应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加强理论课考试比重等”[13]。毛振明、赖天德教授在《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一文中深刻阐述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辩证关系,指出,“现代教学方法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法而独立形成,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元素,真正体现体育教学中的‘懂’、‘会’、‘乐’、‘练’等特点,通过改革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14]。

四、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在数量及质量上均不及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方面的研究,只呈现出少许的研究成果。许泽程、李晓东的《大学体育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围绕《纲要》精神提出了校本建设的基本思路:“①满足学生主体需要,教材内容的继承性;②体现健身性和终身性,教材内容的时代性;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实现教材内容的校本化。”[15]赵吉峰、曹莉、解毅飞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乡土性原则以及主体性原则等则”并倡导“构建网络体育课程资源库等对策”[16]。

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近年来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越来越多。毛振明、赖天德教授认为“现代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应是集结果、过程、定性、定量等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要强化和发展功能的过程性评价。要辨证地看待新的和传统的评价方法,取长补短,使体育课程评价逐步得到完善。”[17]张继生提出“终结性、形成性、诊断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态度及情感的评价,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评价等多个评价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18]韩秋、苗文庄论述了体育教学评价是制约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认为科学、合理、高效的评价方法是高校体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强调改革的焦点是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变革,必须打破影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瓶颈;从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和体育评价模式的阴影中走出来;制定出适合现代化教育特色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19]。王智慧、刘书元、刘金凤认为:“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与考核模式的建立必须围绕课程的目标进行,在评价思路上应该立足两个结合,即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方式建立上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接轨。”[20]

六、结语

从以上研究的现状看,涉及到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其中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最多,其中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对比研究较多;课程评价也是研究的热点,将相关文献综合起来看,对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剖析得非常透彻,并围绕《纲要》有关课程评价的指导精神作了“新评价体系”和“新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当然,现有的研究中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思想认识模糊,新教学模式进行试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的相对较少;交叉学科的研究不足,存在很大局限性;有关“新评价体系”或“新评价方法”实施以后对整个体育教学产生的良性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文章相对少见。之所以如此,当然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体育课程起步较晚,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大家还在探索中;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往往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暴露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加以思考,相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终会取得巨大成功。

[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2]赖天德.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体育教学,2001(1).

[3]朱浩,童建军.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4]舒盛芳,沈建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宋杰.健康第一: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还是核心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秦泽平.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J].体育科技,2003(4).

[7]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8]袁革.“三自主”选课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9]刘庆青.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

[10]金慧娟,陆长青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11]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12]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

[13]曾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7(1).

[14]毛振明,赖天德.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2).

[15]许泽程,李晓东.大学体育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3).

[16]赵吉峰,曹莉,解毅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

[17]毛振明,赖天德.论“现代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6).

[18]张继生,杨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19]韩秋,苗文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0]王智慧,等.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成绩评定模式的创新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4).

G812.5

A

1673-1999(2010)14-0188-02

王奇(1975-):男,安徽合肥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讲师,从事学校体育及群众体育研究;颜小燕(1978-)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2010-04-10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纲要教学方法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