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果戈里与鲁迅 《狂人日记》异同性的探讨

2010-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果戈里狂人日记伊春

辛 玲

(伊春职业学院 中文系,黑龙江 伊春153000)

对果戈里与鲁迅 《狂人日记》异同性的探讨

辛 玲

(伊春职业学院 中文系,黑龙江 伊春153000)

“狂人”作为一种代表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人物特征无疑是一个最贴切的名词,对于这一名词的分析与描述,代表不同国度与不同年代的果戈里以及鲁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一个小人物——“狂人”来深刻剖析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情况。 果戈里的 《狂人日记》旨在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的同情。鲁迅的 《狂人日记》旨在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

果戈里;鲁迅 ;狂人 ;比较研究

果戈里与鲁迅笔下的“狂人”都反映出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国家、社会制度下最底层人们的心态历程。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总会造成一些人的心理产生病态。于是“狂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日记体将内心世界天马行空地暴露出来。两位文学大师笔下的“狂人”都是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缩影,但作品中的“狂人”却体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形象波普里希钦只是个地位低下的小人物,整天想入非非,正是因为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受到极度压抑,才感到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整天浑浑噩噩地靠打发时间过日子。与波普里希钦相比,鲁迅笔下的“狂人”形象,他不是个人悲剧,而是整个社会,乃至是历史的悲剧。主人公出身于地主豪绅家族,只要他安分守己,安于现状,他是不会感受到波普里希钦式的政治经济上的压抑。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狂人”形象,本人将从果戈里与鲁迅塑造“狂人”对社会的批判控诉以及在艺术表达上的异同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对塑造“狂人”人物的异同点

果戈里与鲁迅都把笔下的“狂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们都相同地描绘出一个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形象。但两者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发狂的深层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他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而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对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

2.发狂的程度表现不同。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一个十足自私自利、地位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他不是因为个人利益而疯,他是为不被世人所容,精神压抑导致发疯。“语多错杂无伦次”兼具发狂和清醒两重性,以清醒为主,用狂人做掩护,尖锐、辛辣地揭露封建本质。鲁迅塑造“狂人”这个形象既是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同时又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为原型。

3.对未来的要求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最后清醒后发出悲哀的哭泣:“救救我吧!把我带走吧!”这明显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战斗作品。在小说中,“狂人”的作用以及意义是一位和“庸众”作战的勇士。鲁迅在“自序”中把当时的中国比喻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一间铁屋子”,屋子中关着“许多熟睡的人们”。他认为没有必要惊醒这些“不久都要闷死了”的人。因为,假如“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又不能挽救他们“临终的苦衷”。

4.对“狂人”态度的不同。果戈里对于波普里希钦这类“小人物”是充满着同情的,这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尽管这样,他对波普里希钦的必然发狂、必然毁灭的原因挖掘还不够,对于波普里希钦的鼠目寸光脱离民众更是批评不够。尽管哀其不幸,却没有怒其不争。因此果戈理的“狂人”悲剧形象自然缺乏更深的思想内涵。鲁迅笔下的“狂人”思想内涵之深,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域中,即使是世界近现代文学中都是少见的。鲁迅笔下的“狂人”之悲,真正在于他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狂人”未狂前本来是一个为争取这一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而抗争宗法制度及其文化体系的精神界的战土,因被迫害而致狂,这当然是个悲剧。但“狂人”在狂态中还残存着精神界战士特有的思维,这种狂态思维仍然不失其自由的成份。最可悲的是,“狂人”在病愈后,就做官去了,彻底背弃了自己曾经全力为之奋斗的自由,躬行自己先前反对过的一切,将自己的良知与灵魂交给了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体系,永远堕入了失败与悔恨的黑暗深渊,从此变成一具行尸一块走肉,这是何等深切的悲剧啊!

二、对社会环境批判的异同点

两位作者都是借主人公狂放不羁、荒诞杂乱的言语写胸中块垒、倾吐不平与愤恨。果戈里与鲁迅都生长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都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毒害,能写出心理特征相似的“狂人”形象,都是对处于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环境进行一种思想控诉。他们把对社会的控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转移在文章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进行表述和宣泄。如“狂人”的内心语言,对社会、对别人目光的看法,仿佛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投射出那不可压抑的感情。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作者世界观的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于1834年,当时进步知识分子随“十二党人政治革命”失败,不少人被镇压。于是他拿文学当武器来向旧世界进行呐喊,果戈里不想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度,所以他看不到群众力量。因此他的反抗只能是哀叹、抱怨,看不到光明,是一种悲怆、哀怨的伤感。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于1881年,此时鲁迅已经预示到历史发展趋向,已经看到新世界的曙光,所以他作品中的“狂人”应该还有希望。

2.作者对事物理解的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可以从作品的思想中看出他的“狂人”是一个被压迫而狂的人。他正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历程,把社会各层的嘴脸刻画出来,作者除了对上层的无情讽刺之外,还表达了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果戈里是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狂人日记》在社会的压迫下产生的精神状态充分显示了作者自身的思想乃至内心深处对于这个社会的看法和呐喊。因为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俸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脏枉法、腐败堕落。因此他把这样一个小人物带入作品中,让这一切从“狂人”身上展现出来,有一种仿佛是作者的影子,又仿佛是作者思想的立体象征,他无法控诉的情感,无法压抑的感情在作品里挥洒自如,那是一种对社会的控诉。鲁迅的“狂人”更像一个情形的认识者,敢于向传统、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作品内容中的“狂人”虽然带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非逻辑思维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但作者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进行控诉。可见,作者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狂人”认识到自己曾经吃过人也即将被人吃,认识到这个“仁义道德”的社会吃人的宴席将一代一代的摆下去,但主人公还是提出了抗争,“须知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可见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封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就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因此鲁迅的作品更具有历史意义。

三、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

在艺术形式上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都写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都很注意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都写了主人公多疑、敏感,都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在艺术手法都采取了“以狗喻人”的手法。果戈里通过人格化的狗揭露官僚的丑态,揭露等级制度泛滥,他还把人间的等级制度带到狗的世界。在这里狗以人的文笔写信,尽管有些“狗腔狗调”但通过狗的角度叙述,狗也对主人公作了评价。鲁迅写了地主家的狗,这是一条专为地主阶级效劳的走狗。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患者,主人公在对吃人的人的描述中“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牙齿全是白白的排着,眼睛里闪着凶光”,分明是狼。但在日记体裁运用上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使用手法上的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手法。鲁迅的《狂人日记》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此手法的运用为深化主题提供了条件。

2.展现心里活动不同。果戈里的“狂人”直接从心理活动展现出来:“他老是对我说:‘老弟,你怎么脑子里老是这么乱七八糟的?你有时候像疯子似的东奔西窜,把事情搅得一团糟,连撒旦也弄不清,你把官衔写成小写字母,也不注明日期﹑号码。’可恶的长脚鹭鸶!他一定是嫉妒我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给大人削鹅毛笔”。而鲁迅在展开“狂人”心理活动时没有大段大段心理描写,而是与行动紧密联系,通过医生的行动来揭露封建制度的暴虐性。

两部作品的主旨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精神迫害,也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这一人物特征,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所体现与呈现的人物性格形态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往往与社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反映出人们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百态。

[责任编辑:郭一鹤]

I210

B

1671-6531(2010)06-0026-02

2010-11-12

辛玲,女,黑龙江伊春人,伊春职业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果戈里狂人日记伊春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果戈里写作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果戈里烧稿
果戈里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