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契诃夫的创作历程

2010-08-15 00:45李明远孙秀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白城里科夫沙皇

李明远,孙秀山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白城137000)

简述契诃夫的创作历程

李明远,孙秀山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白城137000)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后一位伟大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在早期的作品中就显现出他的创作天才;中期的创作题材范围不断扩大,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后期的创作大都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艺术上更加成熟。

契诃夫;套中人;别里科夫

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于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同年7月15日逝世。

一、初涉文坛便显现文学天才

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一时期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意义和创作的目的。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年)里。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了戏剧创作。

二、以作品为武器声援革命

从1890年的4月到1890年的12月,契诃夫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写出了《库页岛》和《在流放中》等作品,最重要的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年)。列宁读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契诃夫创作的鼎盛时期。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

三、艺术精湛、风格独特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内涵。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 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地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在世界文坛当中,契诃夫以短篇小说与莫泊桑齐名。契诃夫逝世后不久,在中国,他的《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四、《套中人》塑造文学典型

《套中人》反映了19世纪末期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化潮流的影响,俄国已经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一个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维护旧制度,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知识分子。更可恨的是,他不仅自己做奴才,还有意识地辖制别人做奴才,“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别里科夫是保守反动、循规蹈矩、胆小怕事、沉闷压抑的代名词,更是当时沙俄白色恐怖下人民精神状态的缩影。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契诃夫这一章(《套中人》)还没有结束,人们还没有像应有的那样读完它,还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底蕴,而过早地把书合上。希望人们重新打开它,钻研它。”初读《套中人》,不知道契诃夫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篇幅叙述别里科夫的恋爱,一个循规蹈距、谨小慎微、保守反动的套中人怎么会涉足恋爱呢?作者这样写不是多余吗?一遍遍地细读后恍然大悟:别里科夫的恋爱是契诃夫塑造这一人物的匠心所在。别里科夫的恋爱一部分不仅必要,而且是全文的关键,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别里科夫走向死亡的因子,集中体现了保守与进步的对立冲突和不可调和,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使别里科夫的形象更鲜明、更丰满,同时也朦朦胧胧地预示着进步思想的不妥协和胜利。在小说中,不同的人物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别里科夫代表着反动、腐朽、专制;而人的尊严和进步的思想萌芽则由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所代表,朝气和活力在他们两个身上也有所体现。从华连卡和别里科夫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不难看出进步和保守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但最终进步必将战胜保守。契科夫在小说中对不同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出他对国家前途的思索和希冀,也表现出他对进步思想和人民自由的渴望。

[1]姬彦红.再论“套子”及“套中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3).

[2]吴静萍.试论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色[J].外国文学研究,1994,(3).

[3]唐建辉.绝望化、受虐性与破坏性——“套中人”别里科夫性格的再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4).

[4]万丽.从《套中人》看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考试周刊,2008,(34).

[5]王春云.再论“套子”及“套中人”[J].榆林高专学报,1996,(4).

[责任编辑:贺春健]

I106.4

:A

:1671-6531(2010)06-0031-02

2010-08-19

李明远,男,吉林白城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硕士;孙秀山,男,吉林洮南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白城里科夫沙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谢甫琴科见沙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白城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女沙皇之画杀死33人之谜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