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歌词的体裁互文性及其社会语用学分析

2010-08-15 00:45胡正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方文山烛火互文

胡正妍

(西北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方文山歌词的体裁互文性及其社会语用学分析

胡正妍

(西北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流行歌词是一种艺术的寄生语言,特别是方文山创作的歌词,因为它把诗词的语言特征,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现代流行歌词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方文山歌词的分析表明,这种体裁互文是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

方文山;歌词;体裁互文性;语用学分析

一、引言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流行歌词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的推广是作者与听众互动对话的过程,而得到听众的认可就是歌词推广的目的,那么歌词的新奇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从互文性的角度分析,体裁的互文性实现了流行歌词的目的。

二、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被称为“文本间性”或“跨文本性”,这一概念最早可从巴赫金的著作中推导出来。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法国批评作家克里斯蒂娃回顾60年代后期的文学批评并向西方介绍了巴赫金的理论。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到互文性革命,我们可以看出互文性是写作与阅读共享的一个领域,它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和批评活动。(陈永国2003:80)从语言角度分析,广告被认为是一种寄生语篇,因为广告往往是多种体裁的组合。(胡元江2009:49)那么流行歌词能不能看成是一种寄生语篇呢?本文对方文山歌词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探究作者和读者通过歌词的对话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歌词的体裁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 是指一语篇中不同体裁、语言或风格特征的混合交融,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语篇都会呈现多种体裁的特征。(辛斌2001:348)体裁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交际手段。(辛斌2002:15 Swals1990 P.46) 流行歌词中笔者让不同的体裁发生互文关系,是为使作品实现期望的“陌生化”效力,加快流行歌曲的传播。诚如什克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所说:“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变的陌生,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理应设法延长”。这一点从方文山歌词的语言互文和文化思想互文也能看的出;王泉,朱岩岩(2004:71) 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得出结论:互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它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文。

1.语言互文,方文山创作的歌词对诗词语言特征的吸收,如超常搭配,韵律及直接引用等。例(1):把音乐收割用听觉找快乐/开始在雕刻我个人的特色,(方文山《我的地盘》)。例(2):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方文山《东风破》。例(3):“帖/水/棰/碎/迭/拓/美/阕/谁/吹/碟/晖/水/写/味……”。例(1)中,述语与宾语形成超常搭配,与“雕刻”在语义上能构成搭配的是物质名词,可是这里却与表抽象概念的“特色”搭配,形成了超常的语义搭配;例(2)中“清醒的烛火”形式上为形容词+名词构成的偏正关系,这是一种普通的形式搭配,但是当形容词和名词合起来语义发生变化时,也形成了特别的语用意,“清醒的烛火”中表示状态的形容词“清醒”与表示物质的名词“烛火”搭配,意为“令人清醒的烛火”,这与以往我们看到的对烛火的描述都不相同。

例(3)摘取方文山《兰亭序》中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字,其中“ie”韵和“ui”韵交替反复,作者的创作中,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和阿拉伯数字,歌词看似一张没有粉饰的纯汉字的脸,这就是方文山一直推崇的“素颜韵”。素颜韵满足了歌词推销力的需求,使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节奏分明;这是歌词这诉诸听觉的艺术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表现,即它不是看的而是听的,不是说的而是唱的。

韵律强化了歌曲在听唱两方面的影响力,但是歌词在视觉上就远不及其他的文学体裁。那么好的歌词注意对歌词画面和意境的塑造,通过歌词指引人们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来弥补视觉上的缺失。以方文山的《兰亭序》为例: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棰/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剩几阕/真心能给谁

这首《兰亭序》主要融入和吸收王羲之的同名名帖作为歌词意境的色调与依附的时空背景,来展现中国书法的魅力。细品歌词,《兰亭序》的主题是依附中国传统书法名帖并被重新编码的爱情,如歌词的第一句“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棰/心细如你脚步碎”,作者以书法的行云流水来描写心细的女子在月下推门而入的脚步;“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一句形容女子无与伦比的美貌。歌词借书法(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女子难以言语的美(抽象的事物),并吸收戏仿诗词的表达方式,整个歌词就是一部兼顾听觉及动态的唯美MV。

(5)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吹/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菊花台》堪称是现代流行乐和古代经典诗歌亲密接触的一个标本,比如副歌部分的“断肠”潜意识就想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夜未央”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在姚展雄写的《流行音乐的古典情怀》中谈到《菊花台》这首歌是“几乎通篇用点,句句押韵”。

2.文化思想的互文;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不是每一首都融入了诗词的风格特征,但是每一首里都根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就拿这首《落雨声》来说:间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呒通等成功欲来接阿母住/阿母啊/已经无置遐/你若欲友孝世大呒免等好额/世间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出社会走闯块甲人拼输赢/为着啥/家己呒知影”——选自《落雨声》

方言和歌词结合起来把听众带到当地的文化、景色中,当地的人听起来倍感亲切,同样歌词打开了外地人了解当地的一个窗口。《落雨声》这首歌中方文山以他的出生地花莲的山水为素材,讲述为人子女无法克尽孝道的遗憾与感慨。告诫人们不要总说等到某一天才来照顾奉养自己的父母。这首歌从不同侧面吸收了中国的地方文化及道德准绳,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如《霍元甲》、《乱舞春秋》、《龙拳》…

综上说述,体裁互文性是歌词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歌曲的创作者在互文中形成特有的“中国风”成为实现歌词实际价值的交际手段。胡元江(2009:49)认为广告是种寄生语言,因为它是多种体裁的组合。流行音乐把旋律、歌词和古典诗词、文化思想结合起来,有效的实现了歌词推广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流行歌词也是“艺术的寄生语言”。

四、歌词体裁互文性的语用分析

成功的歌词往往都是体裁互文的典范,被选的各种体裁通过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提炼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个社会选择和表达那些最符合其意识形态的言语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体裁在一个社会里的存在和他们在另一个社会里的不存在显示一种主要的意识形态,这并不是偶然的;每一种这样的选择都取决于它所处的意识形态结构。(辛斌2000:16 Todorov1976:164)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决定文学体裁,文学体裁反映意识形态。

方文山在北大的演讲《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提到,我们在追求经济飞速的同时正在慢慢无意识的忽略中国五千年来沉淀的灿烂文化。方文山创作歌词时独具创新,他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二度处理,或将历史上的人、物、事吸收如《霍元甲》、《乱舞春秋》,创作出带有浓郁中国风的互文作品。歌词语篇中融入中国传统语篇,除了作者本人的性格爱好外,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渴望自己的民族性,渴望古典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其次,只有不同,才能被记住。方文山在博客中写到,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得有独特的风格,经过他自己的探索和长期的积累,独辟蹊径,造就了融入中国元素的风格。听众在歌词中与历史对话,与中国的文明对话,这是以前都没有过的,年轻人对歌词中的中国风和现代无厘头联姻的追捧,说明这个社会求新求变求发展求个性的意识发展趋势。藉此并通过对方文山创作歌词的语篇分析,我们发现了流行歌词是一种艺术的寄生语言。体裁互文性促进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是实现歌词实际价值的交际手段,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果。

[责任编辑:郭一鹤]

H030

:A

:1671-6531(2010)06-0033-02

2010-08-12

胡正妍,女,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方文山烛火互文
影 子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爱尚传媒打造大型诗词音乐综艺 周杰伦方文山加盟
把镜头对准自己
水下烛火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我的人生数学题
烛光凝梦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