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概述

2010-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外语定义

徐 菁

(长春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概述

徐 菁

(长春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在中介语理论中,石化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困扰外语学习者们最普遍的问题。石化现象在应用语言学及教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对石化现象有关理论进行探讨,旨在揭示石化现象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中介语;石化现象;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分类

“石化”(fossilization) (戴炜栋译,1999)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伦敦大学教授Larry Selinker于1972年在《中介语》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国外众多研究学者纷纷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石化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等三个方面来系统阐述“语言石化”这一外语学习的普遍现象。

一、基本概念

语言的石化现象也称为语言的僵化现象。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稳定期持续5年之后,过渡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会出现停滞不前、趋于定型的状态;“石化”了的结构(多指错误的形式)会成为学习者的内化语言,并且重复出现在其所使用的中介语中。可以看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中,它的研究对象便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中介语。

中介语也被其他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黄泽火、郑成英),是由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的,并于1972年在其论文Interlanguage中首次使用(中介语概念的确立),是指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还没有达到像本族人那样的语言。它是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会逐步完善,并不断向目的语接近,但永远不会成为目标语的一种过渡连续体。Ellis(1985)认为,中介语既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建立起来的目的语知识系统(interlanguage),也是从母语向目标语过渡的一个连续体。这两点也就是被Nemser(1971)称为“相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和Corder(1971)称为“特别用语”(idosycratic dialects)的中介语现象。研究者们倾向于将这种现象称为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中介语具有众多特征,如可渗透性(permeable)、动态性(dynamic)、系统性(systematic)等,但最明显的特征是石化(fossilization)。

Selinker对石化的定义遭到一些学者(K.Gregg,1997 SLARFL discussion)的批评:这个定义缺乏深度,因此使得石化现象不好被测量。作为回应,韩照红(1998)提出了双层定义,“认知层面:石化现象包括所有产生稳定形式潜在机制的认知过程。实证层面:石化现象包括那些稳定的中介语形式,这些中介语长期存在于学习者的口语和写作当中,与输入和学习者的行为无关。”这一概念意味着石化现象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指明石化现象作为认知机制与学习者的学习条件无关,而且这种现象是不受学习者控制的。然而,这个定义却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机制在发挥作用和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乐眉云(1999)对石化现象给出这样的定义:石化现象是指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的错误的第二语言形式。石化是一个外语学习中有时出现的过程,即在外语学习者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外语语言特征。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等各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都可以定型或石化。发音的石化特征是学习者的外国口音。这个定义更为细致,但只是说明了韩照红所提出定义的一个方面。尽管定义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不同的定义也告诉我们,只要有中介语的存在,就会有僵化现象的发生。石化了的语言形式虽然在表面上似乎已被消除,但始终有可能在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中重新出现,因此研究石化现象十分必要。

二、主要特点

石化现象具有顽固性,受学习者自身条件的影响很小。对于这一点,学者们持有相同的看法。Selinker&Lamendella指出,“不管学习者的积极能力和机会,以及学习与融入目的语社会的动机如何”,石化依然存在。Bley-Vroman指出,由于石化具有顽固性,所以有意识想改变有可塑性的(plastic)中介语发展经常是无用的。陈慧媛指出,语言僵化现象就是“这些存在于学习者中介语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以改变的语言现象”。石化的形式是不可能改变的,有意识的学习与监控没有效果。Selinker再次强调,“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可以看到石化的一大特点是其顽固性,这与石化的过程观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一旦石化了的语言形式,就不会由于练习与目标语输入而发生改变。

石化现象具有过程性。一方面,语言形成石化现象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语言的石化现象是在中介语学习中形成的。它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在中介语学习中逐渐形成的。随着中介语的增加,石化的程度会不同,并且一旦石化了,就很难去克服。石化现象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动态过程。有时,在目标语及学习动机的控制下,石化现象可能会显现出暂时的过程。但是一旦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石化现象就有可能发生,这个特征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石化现象的复杂性。

三、分类情况

依据Selinker的观点,石化现象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其中,学习者个体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在错误再现和语言能力石化两个方面。错误再现也就是错误石化,表现为被多次纠正的并被认为已经清除了的错误的重复;语言能力石化是指中介语在语音、句法结构及词汇方面的石化。群体石化是指外语能力的石化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种石化往往会导致新方言的出现,比如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等。

根据Selinker&Lakshmannan的观点,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依照其性质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事实上,暂时性石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石化,它是产生石化的预兆,是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和方法来克服和改变的。对于我国广大外语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基本上都处于暂时性石化的层面,并不是真正的石化。因此,对于处于暂时性石化的学习者来说,如何克服石化现象,预防真正的石化发生,便成为十分重要也很有意义的话题。

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移民的方言特征,Littlewood(2000) 将石化分为个体石化和社区石化。他认为,“个体石化在先,社区石化在后;个体石化寓于社会石化之中。”前者出现的语言错误分为两大类:过渡性错误和石化性错误。过渡性错误是随着学习者个体语言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渐减弱,最终消失的错误;而石化性错误是指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错误。

综上所述,语言石化这一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难以观察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语言学界对石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与Selinker在1972年最初发表中介语时所指的概念不是完全一致的。Selinker和Ellis(1994) 都认为石化不仅仅包括外语学习者错误的语言形式,还包括那些正确的语言形式;石化现象是无法消除的。而现在人们对石化的理解更倾向于错误的语言形式,几乎没有人谈到正确语言形式的僵化。虽然关于石化现象已经有很多实证性的研究,但要真正地研究这一现象还是很难的。因为界定石化现象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之实证研究时取到学习者真实的语言形式也很难,还有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既多又复杂,石化现象的实证就显得难以设计和控制。然而,要深入研究石化现象,就必须有真实的实验数据和仔细的观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证方法。不过,石化现象研究对于每一个外语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有着深远意义。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2]Selinker.L.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J].Internet,1996.

[3]Vigil,N.&Oller,J.Rule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J].Language Learning,1976.

[4]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5.

[6]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ence Hall Inc,1991.

[7]马桂花.Fossilization of Oral Competence and Enlightenments on Oral English Teaching[J].教育理论,2009.

[8]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2003.

[9]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9,(3):21-24.

[10]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10-15.

[11]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28-31.

[12]陈亚平.二年级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及对策[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7,(4) .

[责任编辑:贺春健]

H315

A

1671-6531(2010)06-0036-02

2010-09-12

徐菁,女,山西朔州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外语定义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成功的定义
大山教你学外语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