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10-08-15 00:45刘霖芳刘继贤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微格师范生新课改

刘霖芳,刘继贤

(1.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2.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刘霖芳1,刘继贤2

(1.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2.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因素是师资水平,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重要阵地,要积极与新课改衔接,完善师范生培养模式,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为新课改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本文探讨了新课改对高师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新要求,并就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新课程改革;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较之此前的课程改革,此次课改在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等方面都有较大转变,它能否能顺利进行,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即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中坚力量,必须改变以往的培养方式,积极与新课改衔接,使师范生在职前培养阶段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更扎实的教学能力,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一、新课改对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出新要求

(一)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能力亦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具有的本领。按照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备课、上课、课后,可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归纳为设计教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节控制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评价反馈能力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的顺利实现,与上述教学实践能力紧密相连。

(二)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较强的规划设计能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的总和”是传统课程观的代表,这种课程观决定了课程是由专家来编制的,它规定了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这些既定课程的传递者,这使得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往往走向“照本宣科”的误区。而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宣讲者,他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给教师以更大的发挥空间。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使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对课程的“放权”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解读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分析大纲、设计教案的能力,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及学生实际来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在我国,千百年来的“师道尊严”思想发挥到极致,就变成了“师云亦云”,教师成为真理的化身,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教师的权威不容质疑。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转变是改变以往的学生观,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共同构建课程。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沟通交往能力一直是不可忽视的能力素养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第三,敏锐的探索创新能力。中小学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将来主要担负此培养任务的师范生首先具有创造和探索新事物的思维和能力。一直以来,师范院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师范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好地进入教师角色,适应课堂教学,尤其擅长讲授式教学,但在驾驭新课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组织研究性学习时表现出较多困难,其原因是师范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普遍不强,缺乏创造性思维。因此,高师院校要注重培养师范生敏锐的探索创新能力,这成为师范毕业生参与中小学新课改的素质保障之一。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宣讲者和传递者,教师能按课本准确传授知识即视为其教学能力达标,因此,长期以来对师范生的培养也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活动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建构的过程,新课改更需要的是能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教师。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其中一点是加强学科教学论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以往有关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大多是在教法课上进行,如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等,今天这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应加大教学内容讲授的实践性,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改变以往师范生培养中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加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缺乏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其次,改进“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学生进行教学模拟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目前,大多数院校都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微格教学,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模拟学生”与“模拟教师”有着相同的学科知识,因此不可能像真正的学生一样提出问题,也很难像真正的课堂一样实现师生互动,如此一来,微格教学往往演变成了“说课”,不利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可适当考虑跨院系开展“微格教学”,以拉近微格教学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距离。

第二,在培养过程中将教学技能训练落到实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高师院校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这三门教育类基础课程之外,要把教育技能训练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落到实处。在技能训练课程中,要包括板书、教学语言、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方面。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单纯的讲授法显然不能实现上述目标,这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掌握讲授法,更要加强对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的训练。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改变了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要求师范生在日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与教学内容较好地整合在一起。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拓宽教育实践途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等,实践证明,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时并不同步。目前,高师学生发展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育见习和实习。但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存在时间短、安排不合理、实习基地缺乏、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一直广受诟病,也成为影响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此次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具有更多的教学实践经历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新课改的理念,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推进新课改的动力。首先,适当增加教育见习次数,可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实行,结合学科讲授内容安排见习。在实习方面,一些高师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很多实习学校出于担心教学质量下滑等因素,始终不敢“放手”,导致许多师范生在实习中始终没有机会全面负责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这成为影响其实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改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可考虑拓展教育实习途径。例如,采取顶岗实习方式。我国区域间差异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可以让师范生深入薄弱学校,在实习期间顶替实习学校教师的岗位,使之完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使实习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和时间接受职后教育。其次,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一直希望能够逾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一方面,高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参与一线教学,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的理念,提供实施策略指导;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应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导师”,向师范生传授更多的“临床经验”,这种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也为学生见习和实习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1]郜锦强.高师院校应加强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999,(5) .

[2]靳希斌.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变迁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

[3]何建军,胡燕华.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

[4]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52

:B

:1671-6531(2010)06-0062-02

2010-09-19

刘霖芳,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刘继贤,男,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项目名称: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分段——整合训练研究》(课题编号:115C-30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微格师范生新课改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三位一体”微格教学辅助说课的模式
作文训练微格化、序列化初探
微格教学法在《军事医学地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