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2010-08-15 00:45马强强齐艳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信念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强强,齐艳丽

(1.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长春教育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61)

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强强1,齐艳丽2

(1.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长春教育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6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真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时代同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真正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大学生;信念

一、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沉寂下去,对现在世界的变化发展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和解释能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没有变,尤其是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更使人们想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资本主义世界重新热了起来,这反映出当今世界在发展中遇到实际难题时,更多的人开始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求答案,了解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深刻批判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方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道路。而且,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揭示和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革,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自觉借鉴某些社会主义因素,这对世界文明的提升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人类历史进入到第二个千年的时候,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和“千年学人”的首位,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在很多程度上扩大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内,或是在空虚中消失或衰退。”[2]通过萨特的这一判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科学的解释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存在的大环境没有变,这是我们时代的主要境况和基本态势。是什么思想正确反映了这样的情势,是什么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什么思想紧密地联系着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呢?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真理——马克思主义。

二、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重要性

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并要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相应地,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的坚定无疑的信任,并在实践过程中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作为指导思想来身体力行。可见,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念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清晰认识,而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则意味着模糊的顶礼膜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真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时代同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真正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历史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正确思想理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代表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事关党和国家能否赢得青年、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国际社会发展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是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被引介进来,精华与糟粕并存,在社会多元化的价值思想的冲击之下,一些青年人甚至是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集体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境界,引导他们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自觉抵制西方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有效举措

必须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高校辅导员建设、学生党组织建设等密切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的有效举措和科学方法。

必须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来进行。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方面的时代发展,真正做到教育为了学生,为了学生而教育,做到以学生为本。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跟踪监察机制,切实了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思想政治需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教育。

需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高尚品德的提高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依赖于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树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指导思想。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肯认、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这对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直接面对和接触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既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学习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将“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的首要任务。因此,要积极调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发挥高校学生党组织工作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导向方面的优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龙头,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学生党组织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党校等有效阵地,使更多的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法)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 [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8.

[3]陈卫东.对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 .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0)06-0064-02

2010-09-11

马强强,男,山东安丘人,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齐艳丽,女,吉林农安人,长春教育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信念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