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争议性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

2010-08-15 00:45李春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争议性圆明园争议

李春芳

(松原市逸夫小学,吉林 松原 138000)

如何在争议性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

李春芳

(松原市逸夫小学,吉林 松原 138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正因为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个体,阅读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承认并尊重这种具有差异性的独特体验,不仅可以充分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生的批判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为之营造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还需要教师长期地提供批判的机会,指导批判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才能敢于批判,善于批判。教学时紧扣教学重点,设计有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就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这样的问题从何处来呢?

一 、由文中的观点引发争议

批判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敢于向权威向书本挑战。这种挑战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创新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文章的观点也面临着挑战。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争议性的问题把学生模糊的怀疑引向明晰。《落花生》可以说是一篇老教材了,许地山先生在文中借父亲的话把花生和苹果对比,赞颂了花生那种不讲体面,默默奉献的品质。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是否不应提倡苹果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的作法呢?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就设计了“你喜欢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苹果那样的人?”的问题,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对课文有了多元的理解。有的学生要做花生那样的人,因为它朴实无华,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有的学生却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苹果不但有益社会,而且外观美丽,善于推销自己,更适应社会。这时,老师不忘及时导向正确的价值观,对过分注重包装等外在宣传,而忽视内涵提升的行为提出剖析,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在对文中观点的争议中,学生的批判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由人物的做法引发争议

写人记事类的课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学生又一评价批判的对象。不同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和文中人物、身边伙伴发生思想的碰撞,逐步发展自己的批判精神。例如教学《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后,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我’将爱尔莎交还了大自然,对这种做法你赞成吗?请充分说明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烈地讨论之后,就这一争议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课堂辩论。他们从课文中,从生活中寻找依据,用充足的理由,个性化的语言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不该将爱尔莎交回大自然。因为爱尔莎还不能独立生活,回到自然中可能会失去生命,而生命和自由相比,生命更加珍贵。有人认为大自然是爱尔莎真正的家园,那里有它的亲人、朋友,在那里它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才能成为一个兽中之王,一头真正的狮子。因此把爱尔莎交回大自然才是对它真正的爱。有人认为“我”已经成为爱尔莎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既然彼此都有深厚的感情,为什么非要把它送回大自然呢?人类难道不可以和动物永远共同生活吗?一时之间唇枪舌剑,碰撞出令人惊叹的思维火花。

再如对《自然之道》中人们救海龟的做法,对《捞铁牛》中怀丙向黄河中铲沙的利弊等,都可以运用问题使学生产生争议。在这些争议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们不受标准化答案的束缚,敢想敢说。他们需要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断地对教材,对同伴提出不同意见,批判精神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由文章的写法引发争议

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当他们学习一篇文章时,对文题、标点、修辞手法、材料安排等方面看似不合适之处会产生疑问。教师就要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超前估计,巧设问题,使学生在争议问题中品析文章写法,或者领悟文章的精妙,或者否定确实存在的不当之处。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整整三个自然段具体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实践表明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纷纷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认为不合适,根据题目这个中心,只要简略介绍圆明园的旧貌就可以,更多笔墨应该用在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上;有的学生认为合适,因为只有读者感受到圆明园的宝贵价值才更能体会它被毁的惨痛。最后,经过深入的讨论,学生们终于认识到这样的布局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课文用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目的是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不仅在批判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在掌握新知识中展现出批判精神。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第一、二、四自然段都紧紧围绕小艇来写,而第三自然段却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由此可提出“这一段是否可以删去”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威尼斯的小艇和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把批判精神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融合在一起。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争议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的途径还有许多,只要我们悉心钻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注意在设计问题时紧扣教学重点,给学生留有求异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一定能够培育出具有批判精神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郭一鹤]

猜你喜欢
争议性圆明园争议
休闲运动的争议性反思:从时间到生活方式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争议多晶硅扩产
圆明园里过大年
争议性的产生
满江红·圆明园
道格?里曼的“个性化”电影
争议性材料在历史课堂中的使用——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
争议光伏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