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2010-08-15 00:54刘晓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功课道教泰山

刘晓静, 马 蕾

(泰山学院 音乐系,山东 泰安 271021)

泰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刘晓静, 马 蕾

(泰山学院 音乐系,山东 泰安 271021)

泰山是道教兴盛之地,历代都有道人在泰山进行宗教活动,而附属于道教各种法事而存在的道教音乐始终贯穿其中,作者主要是从泰山科仪音乐入手,对其音乐运用程序、曲目及特点进行研究。

道教;泰山道教音乐;科仪

道教音乐是我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它自诞生之日起便融入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历代帝王对泰山道教音乐更是推崇备至,每逢来泰山举行祭祀活动的封禅大典时,泰山道教音乐都是其主要内容,后经历代道长的不断传承与完善,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泰山道教音乐的历史沿革

泰山被奉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在道书《云笈七签》中被视为“神仙所居仙境,名篷元之天,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不少名道在此修炼。道教在泰山发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道教尚未具备宗教形式时,泰山一带即有黄老学说的传播和方士活动。春秋时的荣启期、战国时的黄伯阳、秦代的安期生等均曾在泰山隐居修炼或传授道术。据晋葛洪撰道书《神仙传》载,西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泰山道士 禝邱君抱琴迎拜,武帝很欣赏他的道术,于是在山麓建“ 禝邱祠”以祀之。五斗米道在泰山一带也有活动,张陵弟子泰安人崔文子在泰山修炼、布教、采药济世。由于唐代统治者的提倡,道教在五岳之首进入了鼎盛时期。高宗与武则天在泰山王母池西侧建岱岳庙,祭祀老子,并于公元661年遣道士郭行真来泰山建醮造像,在泰山岱岳庙立“双束碑”。为了封禅泰山,又令道士刘道合,“驰传先上泰山,以祈福佑。”唐玄宗也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并以自己的住宅作为道教宫观。宋代晋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大帝”,(明代改称“东岳泰山之神”)封泰山老母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在泰山拓建岱庙,大建碧霞祠。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弟子邱处机在泰山居“金丝洞”,并传播道教音乐。泰山封禅虽然不是道教活动,但对于泰山道教及其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历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多演奏古代祭祀乐曲。元代泰山道教基本上是全真教的一统天下,主要宫观全由全真道住持,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人物。明清两代泰安岱庙住持一直由朝廷直接任免,明神宗还向岱庙颁发《道藏》一部,令道人朝夕诵读,现存有《上清灵宝大成金书》曲线谱集1部,及明《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清代手抄本《玉音仙范》谱集。清代全真派出现了道士演唱的统一经韵 《全真正韵》,并流传至今。当今泰山道观仍在演唱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真派经韵“十方韵”。

道教科仪音乐与道教本身一样,均发端于古代巫觋的歌舞祭祀音乐,它是在道教形成之后出现的。从早期的斋醮仪典与科仪音乐,经南北朝时期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将念诵经文与音乐结合起来,改直诵为乐诵,确定道教第一部“经韵乐章”,至唐代帝王贵族的直接参与,使道教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玄宗崇尚道教,精于音乐,创作了大量仙道意味的乐曲,还将一部分佛曲改为道曲,对后世佛、道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帝王的亲躬整理和编创,拓展了道教音乐的社会传播面,丰富了曲目和唱词体系,促进了道乐在全国范围的规范统一。到清代道乐正式分野为正一、全真两大乐派,道教科仪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乐体系。泰山道教主要是全真道邱处机所创龙门派,明清时期,泰山道教成为全真教的天下,受北京白云观影响,习用清《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为教材,音乐主要以“十方韵”为主,吸收了当地民歌、戏曲及佛曲音调,独具地方特色。泰山道观所演唱的经韵是由陕西终南山道士文理学传授的,所唱韵腔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经长时间演唱,程度不同的吸收了某些当地音乐因素,其中有的韵与《全真正韵》相差甚远,但从全部经韵来说仍是共性大于个性。

二、泰山道教音乐流布的重点宫观

泰山历来被视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教理想的修行地。自古道观较多,据明《道藏》收录的大庙有22处,清《泰山志》收入的道观有80多处,至今保留完好的宫观尚有20多处,其中有属于龙门华山派的岱庙,属于龙门派的王母池、碧霞祠、玉皇阁、玉皇庙,属于铁拐祖师云虚派的三阳观、关帝庙。泰山上下宫观林立,道观的出现为道教及其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983年,国务院60号文件确定碧霞祠为全国重点道观之一。泰山碧霞祠及其下庙灵应宫是泰山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宫观。碧霞祠原称玉女祠、昭真观、碧霞灵应宫,在泰山极顶南,天街之东端,是为碧霞元君的上庙。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后累朝修葺,现存建筑基本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庙制及风格。碧霞元君是道教奉祀的女神,其建筑自然套用了道教宫观的建筑模式,祠为两进院落,依山就势而建,南北为中轴,层层叠起,前院有东、西、南神门和钟鼓二楼组成,北有山门与后院相隔,南神门上层为歌舞楼,是道教酬神演戏的地方。元君是泰山香火最盛的神袛,祠内供奉的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和送子娘娘,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元君生日,碧霞祠内烟火缭绕,人头攒动,祝福声不绝于耳。

三、泰山道教科仪音乐类型及特点

道教科仪音乐是配合斋醮科范而使用的仪式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是通过人声、乐器演奏而表达语言、情感的一种方式,起着烘托宗教气氛,渲染法事情节的作用,贯穿于各项科范仪式的始终,成为道教音乐的主体。近年来,也随着道教生活的复苏而逐渐兴盛起来。泰山道教科仪音乐广泛地应用于泰山道观的各种法事、仪式中,所用曲目丰富,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以泰山道观碧霞祠为例分析其音乐运用情况:

(一)课诵科仪音乐

“课诵”现为宫观道最基本的常行仪轨,全称“玄门日诵早晚课”,它是道教宫观道士主要的修持形式之一,是修持练性、步入玄门的必学之功课。相传这一诵经传统,始于金代王重阳(1112—1170年)创立全真教、建立道教丛林制度之时,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碧霞祠成为泰山道教活动的中心,道士按照传统的宗教仪规活动。每天所演唱的《功课经》主要是早晚两次诵念,阴历每月初一、十五,正月初一至十五及尊崇的祖师圣诞日加念午坛 《功课经》。

早坛功课开始后,先起 [澄清韵]、[举天尊]、[提纲》、[双吊挂]、[大启请]、[小启请]等韵;接念[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安天]、[祝香]等神咒;再诵[常清常静经]、[消灾护命妙经]、[禳灾度厄真经]、[玉皇心印妙经]等四部延生保安、修炼成真之经;又诵[玉清]、[上清]、[太清]、[玉帝]、[碧霞]、[天皇]、[星主]、[后土]、[南极]、[北武神]、[南武神]、[七真]、[雷祖]等宝诰,最后起[中堂赞]、[忏悔文]、[小赞韵]、[三皈依]四韵,为讽诵早坛功课经的道士、信徒、香客皈依玄门,向元始、灵宝、道德天尊叩头礼拜,在肃穆的咏唱声及钟鼓之声中结束早坛功课。

晚坛功课开始后,先起[步虚]、[举天尊]、[吊挂]、[香供养]、[提纲]、[干倒拐]、[小启请]、[中堂赞]等韵;接诵[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等三部超阴度亡、早得飞升之经;再诵[斗姥]、[三官]、[玄天]、[吕祖]、[邱祖]、[萨祖]、[灵官]、[救苦]、[报恩]等九诰,最后起[小赞]、[三皈依]二韵,在虔诚的咏唱声及钟鼓之声中结束晚坛功课。

午坛《功课经》使用的经韵主要有:[步虚]、[举天尊]、[双吊挂]、[香供养]、[提纲]、[大赞韵]。

当今泰山道观的道士做功课时仅用法器伴奏,做功课时所用的法器有:铛、镲、木鱼、鼓、磬、手铃等。课诵音乐整体上属于曲牌联缀体,但各个曲牌内部多用变化重复的衍展手法,含有一定变奏因素。演完一课时间因节目的损益和速度的不同而不尽一致,一般需要半小时以上。韵腔启唱之前,先要击钟鼓三通,曲终又击钟鼓三通,钟声余音袅袅,飘逸殿外,引人遐思冥想。

(二)祈禳科仪音乐

道教科仪除道众自我修持性质的仪式外,其他均可按其性质统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祈禳科仪以祈福禳灾为目的,属阳事科仪,阳事属清蘸,亦称太平蘸。举凡上表呈愿、祛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皆属此类。泰山道观祈禳仪式种类很多,运用较频者当是道教神灵、祖师诞辰日及民间传统节日,如:王母娘娘生日,碧霞元君生日,每年农历初一、十五、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每逢这些重大节日,道教都会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以示庆贺。道教既要请神祈福禳灾,先要恭敬讨好诸尊神,是为媚神之举。以“祝寿科仪”为例,析其仪式程序及音乐运用的大概情况。设坛,经师就位,大鼓三通(高功奏),监院拈香,高功上表、说文,咏唱[步虚韵]、[吊卦]、[举天尊]、[提纲],高功踏三宝罡唱[三宝词],高功吟唱[祝寿文],众拜并吟[碧霞诰],高功叩首咏唱[大赞],监院捻香、化表,高功就位、上疏,大众排班,班斋就位,叩首,钟鼓三通,退班,散坛。

祈禳仪式音乐是面对神仙祖师,因其特殊的对象和目的,使用了一些独有的仪节和曲目。但其音乐形式的基本方面与其它科仪并无重要区别,使用的是同一模式的音乐体系。道士们只要掌握了一套风格形态大致同一的基本曲目体系,稍加变通和增减就能运用于各种不同的科仪中。

(三)开度科仪音乐

道教科仪分类中的“开度”类主要是指阴事,又称幽蘸、幽事等,以济幽度亡为目的,举凡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皆属此类。开度类科仪从隋唐时期就已流行,以黄箓斋流行最广,历代科仪文献极多,自南宋时起更成为诸斋之首。开度科仪因其有明显的故事情节,其表演更具有人情味。泰山道教开度科仪所用曲目主要有 [步虚]、[举天尊]、[吊卦]、[干倒拐]、[柳枝雨]、[三炷香]、[小赞韵]、[慈尊赞]、[黄箓斋]、[三信礼]、[五供养]、[小救苦引]、[五厨经]、[三皈依]等。

开度类科仪的仪式程序、内容及音乐有其基本的框架,通常由法师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一定数量的法事来进行。泰山道教使用的法事名目很多,内容十分丰富。根据施主的意愿和要求,在每年清明节及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为过世的祖先超度亡灵,寄托哀思。

(四)泰山道教音乐的特点

泰山道教仪式活动中的用乐情况,主要是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运用最多的是配合经文的声乐曲,声乐主要有颂赞、步虚和偈,演唱的形式有独唱、齐唱及散板或吟唱。器乐主要用打击乐器(法器)及管弦乐器,用于演唱经韵时的伴奏,唱段的开头及唱段之间的连接和尾声,并为大型道场烘托宗教气氛。泰山道乐以“当请”为主奏乐器的演奏形式,主要用于内坛道场演唱经韵时的伴奏,所用乐器:小镲、铛子、大、小木鱼、大、小鼓、大、小磬。其节奏型以“铛铛-镲”为基本板式,由此变化出五镲板、七星板、九星板等。泰山道观演唱经韵时主要用九星板,并稍加花击奏,演奏时,铛子节奏灵活多变,以切分音、附点音符的穿插运用为特点,称之为花板。以“铙镲”为主奏乐器的演奏形式,主要用于经韵之间的连接及法器本身单独演奏的形式,烘托道场宗教气氛,以使唱与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用于外坛道场,节奏变化较为复杂。所用乐器主要有大、小铙,大镲及鼓、木鱼、磬等。在作大型道场或庆典时便邀请十方丛林道教乐团参加,并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琵琶、笙、笛、管、鼓等。

泰山道教演奏的曲目主要选自岱庙藏谱。岱庙主要藏有《玉音仙范》卷二(光绪十三年)、卷三(同治六年),《上字调清吹后代鱼郎追舟》卷四(光绪十三年),《关西曲本》卷五(光绪十三年),《迎风辇》,《玉音仙范》小管子卷二、卷四(光绪十三年),《壹封书》,《云锣清吹后代七调迎仙客》(同治七年)谱集。其中《迎仙客》、《泰山景》、《游仙客》、《爬山虎》、《大月儿高》、《豆芽黄》、《浪淘沙》、《粉红莲》、《四季春》等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过门等处。

泰山道教所用经韵大多来自 《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泰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经韵音乐与斋醮仪式密切联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唱经韵多是字疏、腔长、旋律细腻、古朴典雅、深沉委婉、虚字衬腔多。其风格庄严肃穆、清幽古朴,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其音乐形态整体上与其它各地流传的“十方韵”大致相同,特别是在韵曲的旋律及板式骨架、调式及韵尾落音等方面宛如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其调式以宫、徵两种调式较多,例如:清《全真正韵》曲谱68首,其中宫调式27首,徵调式25首;岱庙藏谱《玉音仙范》共104首曲牌,其中宫调式44首,徵调式16首。这也许是由于宫、徵两种调式稳定性强的缘故吧。泰山道乐还广泛吸收借鉴了多种音乐及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功能。

四、结语

泰山道教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将宫廷祭祀音乐和民间音乐不同程度地吸收进来,经过不断丰富与完善,成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山道教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目前尚处于无人收集、整理的状态,为了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使道教音乐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J608

A

1005-1554(2010)03-0102-03

2010-03-21

刘晓静(1971-),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功课道教泰山
泰山之行
有思想的评课:做足四项功课
我国古代女子出嫁之前的功课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我本想把功课做完
人生有门功课叫不辜负自己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