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0-08-15 00:54曾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资源

曾阳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3)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曾阳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3)

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和效果。为使语文教学获得理想效果,要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资源”、“走近学生,发现学生资源”、“互动交流,创生学生资源”三个方面完善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教学;学生资源;开发利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发展、独立和独特,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发展潜能,教师应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人,具有独立的意志,教师要加以引导,不能将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绝无仅有的个性,教师要善待“独特”、容纳“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宝贵的资源财富来开发和利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上日有所进。

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资源共享,二是资源共生。要达到第一个层面,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学生资源意识,使个别学生的资源能转变为全体的学生的资源。而要达到第二个层面,则要求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充分交流,于互动中不断产生新的资源。具体说来,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1]从心理学方面看,任何教师上课都会有一种教学“情境场”,这种“情境场”会作用于师生的心理,影响教与学的实施。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由于其“情境场”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的情绪,妨碍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因而效果不佳。而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感觉“美”与“趣”,使学生感觉精神愉悦,便能在教学上产生巨大的“场效应”。

从语文的特点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资源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真实、真情、有意境的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资源。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并参阅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整理出情境创设的三重标准:

(一)树立真实的形象

课文形象富有真实感,有利于引起学生关注的热情,并能根据自身经验细致体验,从而受到精神的洗礼,获得情感的共鸣。假、大、空的泛政治化宣讲,只会把学生培养成麻木、冷淡、倦怠的应声虫。

形象真实,学生才感受真切;感受真切,学生才能入情入境。“进入了情境,教材中无论是久远年代的历史人物,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的刘胡兰、黄继光、李大钊,还是异国他乡的传奇人物,以及那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渔夫;无论是山明水秀的漓江风光,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是那日出的壮观,海底世界的奇景……都通过情境教学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也无论是那山谷间瀑布的轰响,大榕树下鸟的鸣叫,还是小茅屋里,月光下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 《月光曲》,连同凡卡给爷爷写信时轻轻的哭泣,通过情景教学,学生也仿佛听到了”。[3]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学生与久远人事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二)投入真切的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切的情感是教师情境创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情感的感染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共鸣,二是移情。学生对文本的角色体验产生共鸣,学生对文本的人格体验则产生移情。

角色体验中的“角色”泛指文本中集丰富情感和意义于一身的各种人物,不管是外显的作品人物,还是内隐的文本作者,他们的情感、意识,都是角色体验的对象。教学小说、戏剧时,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某个或某类人物形象进行设身处地的深入体验;教学散文、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对隐含于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价值观等进行体验。角色体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正是在朗读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象之间完成了情感上的对话与交流。如有教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讲到在1991年香港人进行唐诗评选,孟郊的《游子吟》位居榜首。原因何在?教师顺手在黑板上默写了全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继而说道:母爱是伟大的,是永恒的,那么父爱呢?教师接着含着热泪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故事,创造出一种情境。然后,教师让学生也讲讲自己父亲的故事,使学生内心充盈着父爱之情。紧接着,教师又用多媒体播放《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桔子的镜头。学生看着画面中父亲那蹒跚艰难的爬月台形象,想着自己父亲撑起一个家庭的艰辛和对自己浓浓的爱,不知不觉中真切感受了“父爱”的内涵,并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三)创设广远的意境

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4]这说明作者著文时,已经置身于广远的意境之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便是力图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境之中,使创设之境与想象之境两相融合,既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又较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

二、走近学生,发现学生资源

教师走近学生,便能发现学生的错误、差异、问题等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出现,教师应根据资源的价值大小,普遍与否等来决定是否进行深挖或推广。具体而言,对学生资源的利用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即时处理和延时处理

当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资源有利于当前课堂教学或具有典型性特征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处理。如学生的问题有时能成为理解全文的关键,学生的错误常能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理解的偏差。对这些资源,教师应迅速判断其价值,即时予以解决。

另一部分学生资源出现时,因为受教学情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层次等因素制约,延时处理更能体现其价值。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同样的学生资源,当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相应的教学情境还未达到相应层次时,仓促处理只能产生一小部分价值甚至不能产生价值,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延时处理的时间可以是当堂课稍后的教学时段,也可以是课后,甚至是数天后。“如有教师在讲《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营‘北向自刎’时,已快下课,有学生突然发问:‘侯嬴为什么要自杀?他有必要自杀吗?’教师感到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一下子说清,就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难解的疑团,我上中学学这篇课文时也有同样的疑惑,相信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好吧,下课后同学们再认真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将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课后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并把兴趣持续到下一节课”。[5]这一案例便是教师延时处理学生问题的表现,延时处理,不仅避免了教师仓促应对的危险,争取了思考的时间,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二)以小见大和化整为零

当学生资源的出现正好符合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时,教师可对学生资源进行引申、追问和深层挖掘,将小资源与大背景相联系,发掘出深厚的内涵。如李镇西老师在教《孔乙己》一课时,有学生提问道:“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 ‘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小,很多教师在教学本课时都将其忽略掉了,但李镇西老师善于“以小见大”,利用这个“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小”问题,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与分析,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篇小说,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当学生资源不利于一次性开发利用时,就可将其分解为多个具体而微的项目,进行多次开发利用。如有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时,再回过头去,重新探讨该问题,这时,学生对该问题常常会有新的理解。

(三)教师发现和学生发现

当学生的错误、问题等资源出现时,教师可不急于直接解决,可将资源公之于众,引起学生深思、讨论。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促思,而不是早早地将答案抛给学生。“如有教师在教《七根火柴》一文,将近结束时,有学生站起来提问:‘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教师就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教室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于是各种回答纷纷出现,但都不够正确。这时,教师又引一步:‘假如我说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战士无名呢?’于是,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个学生都在紧张地思考。过了片刻,有学生回答:‘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说明他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他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了。’教师不禁赞道:‘问题提得好,回答更是精彩。这问题老师也从未想到过,这说明同学们只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你们的语文可以学得很好,甚至超过老师!’提问和答问的学生闻此言均很激动,其余学生也兴奋得眼睛发亮”。[6]毫无疑问,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较好地做到了教师发现与学生发现相结合,故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互动交流,创生学生资源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达到共享,更要走向共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对自己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清醒的认识。学生资源的创生,既产生于学生与教师情感的互动、思维的碰撞,又产生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个体则应该是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双方在知识上可能是不平等的,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职责上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在目标上却是相同的”。[7]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师生对话和互动,可以大大提高动态信息交流、沟通的效率。

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新课程推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都要求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建立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涉及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可以由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全班之间的互动等多种类型”。[8]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开发和利用好学生这一资源,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树立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效果。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6.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3]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4.

[5]金红兵.以创新激活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 2005,(12).

[6]钱志英.课堂教学中的点睛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 2005,(11).

[7]陈兴镇.全方位互动激活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9).

[8]陈兴镇.全方位互动激活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9).

G632.0

A

1005-1554(2010)03-0097-03

2010-04-26

曾阳(1977-),女,湖南湘潭人,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资源
不同情境中的水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