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避暑山庄水文化

2010-08-15 00:54姜桂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山庄文化

姜桂民

(承德市水务局,河北 承德 067000)

浅析避暑山庄水文化

姜桂民

(承德市水务局,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避暑山庄以其博大精深的治世思想,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精湛的园林建筑艺术,成就了厚重的“避暑山庄”文化。而在大避暑山庄文化体系中,集大禹治水至明末的4000多年的中国水文化思想之大成,将先人的理水意识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水文化体系的缩影。

避暑山庄;水文化;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所谓水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关于如何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换而言之,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尽管水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人类对水的认知体现,这其中的内容或是对灾难的记载,或是征服水的活动,或是对水景观的刻画,或是对水的整治方法和思路的探讨,或是对治水英雄的赞美和铭记等等,并通过水工程、哲学、文化典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表现出对水的理性归纳。清王朝在承德肇建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时,除了国防、军事、政治、宗教等因素外,依托独特的天赐山水条件,构建完善良好的水网体系,从而打造出了集中国古建筑、古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真山真水”、“师法自然”、“人水协调”是山庄水文化独有的特征,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清王朝时期璀璨的水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成熟。本文试从避暑山庄的理水特色入手,从四个方面,探析避暑山庄水文化的底蕴及内涵。

一、枕山环水,得水为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中华民族的先哲先民与水为邻,择水而居,通过观察水受到启迪产生哲学思考和社会思考,思考后形成了哲学观点、价值观点和社会观点。由于这些思想观点与水有关系,可直接从水文化的视角逐渐地拓展、延伸、升华来考证避暑山庄水文化的独特之处,体会到“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和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中国的勘舆观认为水有界气、止气、蓄气的作用,也是风水催财的主要工具。“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为“藏风聚气”之所,清初在依山傍水,水绕山环,山水相映,林木茂盛之地建避暑山庄时,按照“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观点,借助狮子沟河、武烈河、磬锤峰、热河泉这四个主要元素,从地势上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右旋太极图形,因而被定为“风水宝地”。山庄位于武烈河西岸,河流蜿蜒曲折,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具有“山环水抱”,“玉带环腰”之气场,“磬锤峰领群峦,一阳统众阴;热河泉汇众水,一阴聚群龙”,山庄内湖泊呈“外绕清河丽水,内聚热水平湖”之势,在丽水环绕中的湖中洲岛所建的各类建筑都在龙脉、水脉环抱之中,使山庄湖区整体呈现出群山环绕,脉络清晰,水绕气聚的上乘环境。这既是康熙皇帝为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稳定北方、平息战火,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治国思想的体现,更是康熙皇帝遵照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尊重堪舆与建筑大师们的智慧,以天下莫非王土的皇家气概和江山一统治国思想的反映,是清王朝对民族昌盛、国家富强、吉祥万代的追求与期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和谐的哲学思维。用山水意境与寄托政治思想融而为一,使其超越山水自身的内涵与价值,正如余秋雨在 《一个王朝的背影》文章里所述,避暑山庄“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然而,眼前又是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避暑山庄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充分诠释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思想。

二、尊重自然,人水和谐,师法自然的意念回归

避暑山庄的水系治理,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融于自然,使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合乎自然规律,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也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随着山庄和古城的发展,清王朝根据山城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调控水流,使其分水、泄洪、排涝相互依存,形成了“四横两纵”的生态水网格局。达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统一。庞大而协调的水系结构,“霖小来源微”时河湖充盈、生态盎然,“涨时势颇浩”时而水行其道、河系安澜。主要有三项治水工程。一是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建“清坝”。历史上的武烈河,从北魏郦道元的记载至明代的数百年间没有固定河道,“夏秋水势极大极猛,…,时有偏流,冲激之患,迁变无常”。因此在建城初始,为抵御洪水侵袭,遵循“乘势利导、遇湾截角”的原则,“山庄以东改河道,使水南流,设石堤以障之”。清坝长约12里、宽约一丈、垒以七层条石,将武烈水的河道固定在河谷东侧,使市区12公里长河道也因此由原来500-1000米河宽缩窄到200米,为山庄和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乾隆皇帝盛赞说“其水虽大然向有堤障之,时复培筑,故得循轨而有所归宿,盛涨不为患”。二是治理旱河。清坝防范的是武烈河水泛滥,旱河治理是针对外八庙和城区而为,旱河水患淤塞河床,托水漫堤,自1737年至1909年间,共发生洪水灾害四十九次,平均每三年半一次,成为重复性水害。通过“开挖新河,导洪入武。清挖河床,利洪下泄”两种方式,从乾隆二十年列岁修专款开挖疏导裴家沟旱河开始,至同治十三年停止旱河年例清挖工程,百余年间持续没有间断。“少溪带山过,山雨溪水涨,涨退沙必留,疏浚例以向”,“年复一年河底突,水无二寸泥面铺,鸠工授值大铲浚,乃得回溪复旧模”即为真实写照。三是将武烈河水引入山庄。园林理水讲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最忌水出无源和一潭死水,这是保持水体环境的先决条件。从乾隆时期水系图可见,武烈河水从暖流暄波闸口被引入山庄,到山脚折向南,汇入泉源石壁瀑布,形成半月湖,此处泥沙得以沉淀。水渠沿山体向南,汇入松云峡之山泉,在文津阁分为两支,一支沿山体向南汇入梨树峪之泉水和涌翠岩瀑布之山泉,形成内湖;另一支沿文津阁东侧与如意湖、澄湖及其他湖泊相连汇于湖区,自东南侧的五孔闸流出园外与武烈河水系汇合,这个水系“长河如绳”,如似武烈河的一个分支,与山形相呼应,正合堪舆学家所确认的天下山川之大势。整个水系看不出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与全园山、水、平原的地形、地貌十分协调,表现出师法自然之理水特色。

三、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一池三山的帝王情怀

人们常把水比作是自然面貌的眼睛,如宋朝王观说:“水是眼睛棱,山是眉峰聚。”水是园林中最有活力,最生动的造景要素。避暑山庄在水文化的创作上,充分利用水作为造景要素和表现题材。正如《热河志》中所说的,“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瀑之溅,泉之淳,溪之流,咸汇于湖中。”

中华文化亦称龙文化,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避暑山庄“水心山骨”,以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和松云峡四条沟壑为扇翼,一泓湖水为扇心,以此与和中国西北多山、东南多水的总体地势相吻合,在达到“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从空中俯瞰,这片群山宛如盘龙的巨身静伏于近30公顷的湖畔,形成了让天宇至圣的“龙王”入海之势。山庄的水域原为水流无序的天然沼泽地带,经人工疏浚整理开凿而成,以洲、岛、堤相分割,形成了既开又合,聚散有致的8处湖泊水面,水面岸线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而湖面景观开阔深远与含蓄曲折兼而有之,其临水洲、岛、亭、榭,殿、堂、楼、阁或依水而建,或深入水际,或半抱水面,借助于湖水创造景色,使得湖岸错落而富于变化,增加了水面的层次和景深,这些建筑借水系而巧妙布局,远看有苍翠的青山作背景,近看有水中倒影作陪衬,其间云雾缭绕,湖水若隐,水天一色,宛如虚无缥缈的仙境,可使人在行进中获得连续变化的画面和丰富的景观效果,产生美丽的遐想。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成为这一集锦式园林整体布局的灵魂,构成了山容水意,水意山韵,阴晴朝暮,千姿百态的奇丽景观。水给景物以活力,给山以生气。山庄以水为题材构成的景色十分丰富,康乾七十二景中有二十三景点是因与水有关而定名的。山庄的“如意洲”“环碧”“月色江声”三座岛屿则象征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而三座岛屿以芝径云堤相连,呈灵芝状的“一池三山”结构布局,暗含了帝王渴望成仙,长生不老的理想,同时也体现“皇权神授”,又富于“神人同乐”的现世情调。康熙皇帝评价避暑山庄为“水心山谷”。而乾隆皇帝更用“山庄以山名而趣是在水”点出了避暑山庄的水文化艺术特色。

四、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崇尚自然的谐趣追求

水影响和丰富人类精神领域的最突出表现是其景观效应,或者说水除了作为物质资源外,还是一种刺激感观、活跃情操、平心静气的精神资源,是广泛而又作用突出的景观资源。山庄内各景观对水的利用可谓至极,既有浩瀚宽阔的湖泊,又有流水潺潺的山溪;既有山麓下的天然池沼,又有岩顶人工开凿的“天池”;既有晴雷夏雪的瀑布,又有迸发的溅泉。能耳闻,能目睹,还能嗅得。

避暑山庄西部山区不仅有天然的泉和瀑布,还巧妙地利用地形,把泉水用池、坝等方式加以修整成一池清水,映衬着满山灿烂的树木花草,同时,再用渠延之为瀑布,瀑布之动声,有如万箭穿心,汹涌澎湃,使人产生激昂奔放之感,无形中产生许多欣赏情趣、情感与启示,成了启迪人们极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思维的媒介,达到“引泉开瀑布,迸水起飞珠。锵玉云岩应,色空有若无”的效果。东部湖区大部分为静态的水,赋予了人们稳定、安全、内练的感觉,能够触动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由“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生活于水是的各色鱼、虾、蟹等,使水因游而动。而鱼游的自由之乐,也可使观赏者体会到自己的自由之乐。在水心榭用八孔闸控制水位,使两侧湖面的水位产生落差,使水流起来,产生很大的声响,确有当年苏轼所描述月下赤壁的意境。人们对水的理解特别表现于各种动态与静态的水景中,它能给予人以赏水的思索,也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理水思维的习性与特色。文津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巧借假山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山庄建园时,在湖水中养殖了大量的观赏植物,尤以水生植物最多。诸如香菱、采蘋、蒲草、荷花等,微风吹来,传来阵阵花香。“灵泽龙王庙”,既是皇帝祈雨的地方,也有镇住松云峡及梨树峪的洪水,防止雨后泛滥的意境。如果说武烈河给避暑山庄带来了水的骨架,那么湖区东北角的热河泉,就是水的点睛之处,蕴含着“热河化兵”文化之道。“化冰”谐音即为“化兵”。冰,在热河泉的热水里是要融化的,借用过来,就是说有化干戈之灵气,不动刀枪之兵患,契合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避暑山庄既是以天然山水见胜的宫苑,又成就了“一座山庄,半部清史”的传奇;其治水理水工程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更像一部水文化史书,记载着人类战胜自然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功,它是历史的画卷,文明的纽带,是水文化丰富灿烂的篇章。

[1]徐兴志,王燕.避暑山庄的理水特色[J].河北林业科技,2004.

[2]胡志勇.避暑山庄中水的功能[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

[3]戴颖,李可可.水文化浅议[J].海河水利,2004.

An Analysis of Water Culture of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Jiang Guimin
(Chengde Water Affairs Bureau,Chengde,Hebei 067000)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has accomplished a unique and rich culture of“summer resort”with it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ought ruling the country,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multi-ethnic fusion and exquisit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art.And in the large Summer Resort cultural system,the water culture of Chengde became an epitome and essence of China’s hydrology system in Emperor Kangxi's and Qianlong's reign periods by integrating the ideas of water culture through more than 4000 years from Da Yu controlling the floods to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Chengde Mountain Resort;water culture;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imitating the nature

K928.4

A

1005-1554(2010)03-0001-03

2010-07-01

姜桂民(1963-),男,河北承德人,承德市武烈河河道与橡胶坝管理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山庄文化
桃花山庄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谁远谁近?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长篇节选)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雪夜山庄行(外二首)
山庄春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