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渐淡的年味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春节文化

2010-08-15 00:54魏嘉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魏嘉桐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216130)

寻回渐淡的年味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春节文化

魏嘉桐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216130)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它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健康、富足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它集中展示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但是,在信息时代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让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退。中国的社会、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中的春节似乎正日趋淡化。与此同时,春节前后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普遍受到都市青年人的青睐。如何使中国人的春节过得丰富多彩,使我们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关注的问题。作者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从社会学的视角浅析了城市春节文化的变迁及原因,并呼吁重塑春节文化。

春节文化;变迁;历史传承;文化遗产;城市

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们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世界上很少有一个民族有这么长的节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承了几千年,有着深深文化根基的节日,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发现被中国人称之为“过大年”的春节,年味却越来越淡了。相反,与春节相近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大行其道,搞得红红火火。有人说,这是城市文明在吞噬着乡土文明,工业文明在侵袭着农业文明,并表示出深深的忧虑;还有人说,这是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不必惊慌。对此,我们不好判断是非。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年味渐淡,确是不争的事实。

一、城市春节习俗的变迁

在现代城市中,春节经历了由传统习俗到现代节日的重大转变,本文主要从“办年货”、“年夜饭”、“拜年”这三个主要方面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

“办年货”

储备过年用品俗称 “办年货”。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整体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充裕,因此办好年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原料不丰富的情况下,要把食物做得花样繁多且味道可口,才能把过年的气氛烘托起来,这往往依赖于家庭主妇的智慧和手艺,以及全家人的共同参与。现在,“办年货”更多意味着商家发财机会的到来。无论是原料还是成品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因此省去了“忙年”的许多麻烦。商品的极大丰富方便了生活,满足了食欲,却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忙年”时老少同乐的喜庆和兴致;此外,由于商品标准化的特性,各地各家的“年货”的口味都大致相同,地方特色迅速消失,很多传统的食品已经消失了。

“年夜饭”

在传统社会,人们相信过年是一个时间转换的关口,大年三十人们往往通过贴门神、春联、放爆竹等方式,以达到驱邪的目的。年夜饭也是一个重要仪式,做好年夜饭后,先要盛出一部分用于祭拜祖先神灵,并点燃香火、焚烧纸钱请其享用。接着全家人按辈分顺序依次团坐,共吃“团年饭”,共话家常理短。饭后,小孩子要依次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而长辈分给他们几角压岁钱。人们还通过扭大秧歌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排除一年的忙碌和压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难得的狂欢中。

现在,年夜饭已从家庭走向酒楼,“团年饭”丰富却引不起现代人的食欲,小孩的压岁钱变成大面值的钞票等等。由此可见,传统仪式逐渐被现代消费行为取代,过年更像是全体国民的一个普通假期,远不像从前那样占有主导地位。

“拜年”

随着工业文明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际交流的媒介迅速更新进步,从电报、电话到手机、网络,从而打破人际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交流双方随时随地传信息成为可能。而且由于社会变迁巨大,人们的社会交际范围比以前更大,为避免过分繁琐的拜年活动,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电话拜年、电子邮件拜年,并进而发展到手机短信拜年。由于所借助的媒介自身的局限,这种人际传播大多还只能采用较为单一的手段进行信息传播,视觉和听觉符号还不能并用。手机短信则主要是诉诸视觉符号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人际传播情境则主要是建构在文字“符号互动”上的。米德提出“符号互动”,指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特征,即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做出反应,并理解或“确定”彼此的行为。短信是通过文字文本进行人际互动的,文字的介入已经使交流的双方不是处于共时的,从而使交流传播的质量受到影响,即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缺乏了声音的介入,产生距离。

城市春节习俗的变迁,使得鞭炮声越来越少,礼仪越来越简化,过去对穿新衣、戴新帽、压岁钱、年夜饭的渴望也越来越淡。春节已经与一般假期日渐趋同。

二、城市春节文化衰变的原因分析

为何城市的年味变淡了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四点:

1.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的变迁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满足感,另一方面经济高速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日常的物质和文化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在现代性压迫下的人们不自觉得按照理性和交换的规则追求着在社会生活中“有利于我”的位置。价值观的变化导致对春节的传统期盼降低,个体素质的发展对春节的现代意义的要求上升,物质基础和消费心理消除了平日和节日在物质上的差别,商业文化以绝对强势侵占了节日市场以及广大群众的心理,对春节的传统向往已不复存在,总而言之,“利”在现代生活中的泛滥强烈压制了人们对传统的春节习俗,即“礼”的恪守。

2.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春节的影响

旧时人们曾对数千年一贯制的春节期间的舞狮、龙灯、社火、采莲船感到满足;而今天却不断地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春节文艺晚会提出意见。这说明个体文化欣赏对传统春节从内容到形式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春节文化的形式。首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电视、网络等,使传统春节文化的生活方式由“群聚”变为现在的分散化、家庭化的活动趋势,从而使一些传统的年节文化内容及形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其二,现代科技新产品的出现,如电话拜年等改变了拜年方式,削弱了走亲访友的传统。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并不全然是有益的,它对春节的内容和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传统文化的变革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基本趋向与潮流。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扩展,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地加深与加快了。它借助跨国产品、借助于新型的电子媒体工具的普及,借助于广告、流行歌曲、网络小说、形形色色的影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全球影像、产品的普遍化本身就起着一种无形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它潜移默化地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社会态度。近代以来,我国文化逐渐开放,随着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便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强势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新的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新型的外来的节日,随着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中国,它洋气、新鲜、时尚,因此也就对不少城市青年发生着吸附作用,如圣诞节,在宗教信众与外企员工的引领下,加上商家的炒作,越来越成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具有中国色彩的现代节庆活动形式。

4.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外文化在更深层面和更大规模上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如果把春节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那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民族节日与各种外来“洋节”的并存,也就不那么奇怪了。现在有不少人,尤其是青年朋友热衷于过各种外来节日,这也是在社会生活日益开放的背景下才得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圣诞节及其习俗在我国城市小部分人口中的流行,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种求异的社会心理,这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价值多样化的表现之一,同时,它还得到了来自市场的鼓励。一般地说,我国的传统节日富于社会伦理性,建国以来确定的一些节日又较多严肃的纪念性,它们都要求以团体或者家庭的方式度过,相比之下较少浪漫性,在功能上较少满足个体的需要。于是,为我们的节日文化体系所或缺的诸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也就被从外部引入,开始为一部分人们所欣赏;同时,具有个体性色彩的各种纪念日诸如结婚、定情、毕业的纪念日以及生日等,也普遍繁盛或流行了起来。由于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方式的个体化倾向和价值认同的多样化倾向不断增强,因而,今后一个时期内诸种来源的节日相互并存的格局将会持续下去。

三、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春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所有的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守岁末的最后一夜,并迎接新春的到来。几千年来,人们把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中国传统的春节通过代代传承,除了文化的象征,还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

春节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传说、礼仪、禁忌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博大的文化画卷;春节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其中的习俗、礼仪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无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

2.心理慰藉功能

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向世俗化、理性化和功利化方向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日益困难。春节来临,流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所有的工作都暂时停了下来,人们聚在一起倾吐真情,享受着“共同体”意义上的皈依。只有这时,人们才在无拘无束中享受到“沟通”和理解。对个体而言,过年与平时最不同的是大家都从功利性或理性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以真诚的情感面对亲人与朋友,相互之间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温馨。大年初一开始,人们便相互拜访,以拜年的形式交流彼此日渐陌生的感情,寻找正式组织生活中难得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对于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春节是他们与国人共享的传统节日,是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个体及家庭对春节倾注的感情、财力和物力虽然非常巨大,但都产生出一种“值得”的心理反应。

3.社会整合功能

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在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流动着的人们也暂时停下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这些特定时期内社会普遍行为所展示出来的大众心理,形成一种全民族范围内的集体意识,以及一种集体伦理。春节期间,人们还凭借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邻里、邻里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中国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差异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春节对于中国社会和民众精神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发展新传统、促进春节文化转型是处于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必然要求,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

4.经济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老百姓的收入也逐年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假日经济”开始成为经济领域一个看好的“场域”,春节购物和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且,春节消费也正好符合中国大众的消费心理,长期的历史文化已使中国人养成了习惯于节日消费的思维定势,所以,每当春节来临,人们的消费额都呈现大幅度上涨。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的消费档次越来越高,春节餐馆预约,举家外出活动等新的消费时尚已逐步成为人们春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年春节前夕,各大商场与货摊进入销售高峰,各大商家也纷纷进入促销时期,打出各自的“服务品牌”,春节成了拉动内需的一大动力源。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春节是一年中经济最活跃的时期之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经济功能。现代意义上的春节所具有的这种崭新功能不仅使春节在传统的内容里增添了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在客观上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对春节文化走向的思考

传统年节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最大的喜庆节日。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春节是我们民族团结、向往繁荣昌盛的主要的文化符号。春节的精神财富如何继承和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重要课题。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只要我们经营得法,它就有着巨大的文化增值潜力。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以家庭为依托的春节,也因为大家庭的减少与缩小,面临着节俗重心呈现出家庭与社会并重的趋向。我们应该善于将春节期间的家庭民俗与社会民俗衔接协调,重视传统节俗中固有的凝聚家庭社区的因素,对传统节俗进行传承或创造性的转换。比如大年初一,在居民小区由居委会或业主联合会出面,筹集新年团拜会,让平常来往稀少的居民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彼此体味到近邻的友善。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就是一个城市社区的节日,它强调居民的室外庆祝活动,观灯看人,是传统的民俗项目,对于今天的社区居民来说也是难得的交往机会,假面舞会、游逛街景都是不错的节日活动项目。当然,春节传统民俗的传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中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等年俗细节共同营造了年节的祥和氛围。

春节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继承,更需要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扬弃与创新,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样才能成为开放、宽容、富有创意的节日。春节民俗所传达的亲情、和善、关爱的情感,全人类都是共通的。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面对精神世界的浮躁、压抑,人们的内心深处更加渴望返璞归真,渴望亲切宽容的氛围。不论从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还是表现形式来看,都应该并且有可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同。让我们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共同努力,使春节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盛大节日。

[1]周建国.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J].社会阅览,2002,(2)

[2]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4)

[3]陶建群.渐行渐远的中国节日[J].时代潮,2006,(3)

[4]吴翔之.年节文化中声音符号的象征意义及解读——以拜年和放爆竹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2007,(1)

[5]谢保杰.有多少“年味”可以重来[J].北京观察,2007,(2)

Recovering the Weaker Festival Atmosphere——City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under the Sociology Visual Angle

Wei Jiat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216130)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accumulation and re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and it carries people’s good wishes and pursuit of the reunion,health,and wealth as well as display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character.But,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city neg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businessmen hype the Western festivals,which mak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flavor weaker and weaker.China's society,culture and people's life style and values are changing dramatically,and the Spring Festival atmosphere in the city seems to be weaker increasingly.Meanwhile,some foreign festivals such as Christmas and Valentine’s Day before Spring Festival are generally favored by urban young people.How to have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olorfully and pass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many experts.Based on Chengde in Hebei Province as a case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ity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changes and causes,and calls on reshaping th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change;history inheritance;cultural heritage;city

C91

A

1005-1554(2010)03-0041-04

2010-04-10

魏嘉桐(1987-),女,河北承德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