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观教育应及早进入中学课堂

2010-08-15 00:54陈伟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中学生中学青少年

陈伟震

(金华教育学院 政史系,浙江 金华 321000)

死亡观教育应及早进入中学课堂

陈伟震

(金华教育学院 政史系,浙江 金华 321000)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漠视生命的现象日趋严重。而纵观我们以往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却过度偏重于一种“顺向”教育,即所谓“生”的教育。但实质上这种“顺向”教育在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方面收效甚微。作者试着从死亡观教育的含义、内容及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死亡观教育应及早进入中学课堂的重要性。

死亡观教育;中学课堂;重要性

据报载,2008年3月,湖北省枝江市枝江一中一位有“神童”之称的高中女生覃瑶因老师责骂她看课外书竟跳湖自杀了。2008年9月,江西省余干县某中学,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该校竟连续发生2起学生自杀事件,9月16日,该校高二(8)班一女学生因丢失1000元钱,遭父亲责骂,该女生不忍其辱,在学校教学楼三楼跳楼自杀,摔成重伤;9月21日,该校一名高三男生在寝室楼跳楼自杀身亡,警方从死者一名好友处拿到了其临死前写给姐姐、母亲和好友的三封信,称自己想自杀是“家庭、情感、学习”三方面压力综合的结果。2008年10月25日,安徽灵璧第四中学一名初一女生因为偷拿了家中380元钱——去缴纳学校的餐费和校服费,被父亲知道后一阵责骂,该女生随后在家喝农药自杀身亡。2009年9月23日,湖北黄石市阳新县一名16岁初三男生小林因不堪学习重压跳楼自杀身亡。2010年2月26日凌晨,湖南省祁阳县二中高二女生黄玉萍因不堪学习压力跳楼自杀身亡,更令人痛惜的是,几天后,3月1日,该县四中一名高三女生何超男也自杀而亡……。

翻开以往各种新闻媒体报道资料,我们会发现类似这样的中学生自杀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面对这种悲剧,人们不禁会问:当代某些中学生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有些中学生会对生命如此漠视?

事实上,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每年在递增,据专家统计,我国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第一死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经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中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 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中学生约占4.9%。可见我们国内中学生中不尊重生命、不爱惜生命的现象已经较为严重。而纵观我们以往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往往都是过度着重于一种“顺向”教育,即所谓“生”的教育。虽然讲“生”的教育从表面上看——似乎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但实质上它在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方面的效果却不明显。其实,假如我们的学校教育能转换一个教育角度,试着通过一种“逆向”教育,也就是说从死亡讲到生存,让学生们先明白死亡,那么生命的重要性就会不言而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死亡及死亡价值观的教育往往可以抵上十个甚至上百个乏味的“生的教育”。

由此可见,作为引导青少年通过探究死亡及濒死与生命关系、进而达到让青少年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死亡观教育——应该尽早从实质上进入中学课堂并纳入中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死亡观教育的含义及中学死亡观教育应包含的内容

死亡观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最先出现的死亡学(Thanatology),死亡学是通过以一种客观态度看待死亡现象,帮助人们科学地了解认识死亡,进而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从而达到让人们觉醒生命意义并懂得珍爱生命。死亡学一经出现便在美国很流行,到上世纪80年代时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实施了“死亡观教育”,后死亡学又经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推动,目前,在国际上关于死亡的研究及教学已逐渐繁荣,并已形成了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且有着独立体系的新兴学科。总之,死亡观教育就是指通过以死亡、濒死及死亡与生命关系为研究对象,来引导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并提供人们检视死亡的真实性及其人生当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的教育。

而在中学推行死亡观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而健康的死亡概念与态度,了解与死亡相关的系列知识,让他们能在理性中镇定地认识和应对有关的死亡现象,促进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死亡,并从中引发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惜。就死亡观教育进入中学课堂而言,针对青少年学生,死亡观教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死亡的含义、本质。给学生们介绍死亡在医学、心理、社会及法律上的含义;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发展、循环、老化及死亡是任何人和生物都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和自然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在死亡之前,每个人只有唯一的一次生命,而人的死亡本质就是个体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脱离与中断,死后都绝不会有复生的机会等。

2.健康死亡与非健康死亡的区别。比如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健康死亡是指人的一生始终处于身心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状态,像机器磨损到极限而自然损坏那样,实现生命的终结,而非健康死亡是指人与生存环境不和谐而导致死亡的泛指,包括病死、灾害致死,他杀和自杀等。还要专门对学生进行自杀及自毁等错误行为的分析等等。

3.东西方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可以分专题给学生们介绍我们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及西方不同学派对死亡的各种态度;并着重向学生强调唯物主义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面对死亡及在现实中防止意外死亡的能力。

4.通过解释生与死的关系,把健康教育与死亡教育相结合。给学生们介绍生命的完整及其本质意义;进行生命的有效价值和生命高质量的探讨等。

当然,死亡观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教师可以有重点有选择地去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多个具体而详细的教学专题,然后让它有系统地进入课堂。

二、目前死亡观教育在国内各中学遭受冷遇的原因

近年来,虽然死亡观教育在国外已成热点,而且美国、英国等不少国家更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将死亡教育纳入青少年中学课堂的教育实践中。但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内对于死亡观的教育却是动静不大,目前在国内专门开设死亡观教育课的中学几乎没有,偶尔有零星的几个学校能够请学者来给中学生做一、两个与死亡观相关的讲座就已经很不错了,可以说,死亡观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状况,究其原因:

1.社会上部分人头脑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人生观,使不少人容易产生“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生不思死的狭隘偏激观点。

2.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人都对死亡很惧怕而且十分忌讳,认为活着的人谈死亡是无意义的事。基于此,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都认为如果给中学生开设关于死亡观的课程,担心会产生负面、阴冷、消极方面的影响。

3.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在升学压力的面前,在传统中学教育的理想化和应试教育模式下,这似乎也给各学校找到了一个无暇顾及死亡教育的所谓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也说明目前很多学校根本无法意识到死亡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4.空间距离的缩小与心灵距离的疏远,使青少年学生承受着孤独和拥挤的双重痛苦,对死亡的认识他们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无所谓状态。

5.目前国内还缺乏必要的跟中学死亡观教育配套的人文基础、师资培训、专门教材等相关体系。

三、死亡观教育进入中学课堂的重要性

死与生看起来好像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名词,但其实它们是紧密相联的,但如何让青少年从死亡现象中看到生命的宝贵?这就恰恰需要呼唤死亡观教育能真正进入中学课堂。而从社会上不少青少年对死亡的漠视现象——可以看出对中学生加强死亡观教育很迫切也很必需。而死亡观教育的目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们透过对死亡的了解,从而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即反省自己的生命。因此死亡观教育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帮助学生们从死亡的镜中却看到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历程和生命的美好。

据资料显示,国外的不少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死亡观教育对于降低死亡焦虑与恐惧具有很大的成效。如:Rublee和Yarber(1983年)设计了一期三周、六周与九周的死亡教育课程,结果发现九周的死亡教育课程对人改变死亡态度有显著的效果。而Moinar-Stickels(1985年)也在一些中小学实验过,让教师在学校里对学生实施每单元1.5小时,共计两单元的死亡教育课程,结果同样证明发现听过死亡教育课程的学生们比没听课的学生死亡焦虑明显降低。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进入中学的青少年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和理智判断能力,但是他们因为正处于青春期,其思维情绪都很活跃却又极不稳定。一方面,由于在死亡知识方面的匮乏,死亡现象带来的惊恐容易造成他们情感上的困惑,另一方面,心理心智上的不成熟,又使他们在挫折、困难面前难以调适,一下把持不住就容易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因此,对中学生加强死亡观教育非常迫切与重要。

具体来说,死亡观教育进入中学课堂的重要性表现在:

1.死亡观教育进入中学课堂就有利于帮助中学生面对自己与亲友的死亡,处理内在的冲突与对死亡的恐惧,并引导学生接受痛苦、困难挫折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提高承挫能力,杜绝那些轻生漠视生命的念头。

2.现实生活中,在不少音乐、文学、艺术作品里,时不时会出现些对死亡的轻描淡写与美化的误导,再加上某些媒体对死亡的大肆报导、渲染,而成人对死亡却又噤口不言,这些都会给未成年学生产生消极负面影响。因此,这就更需要在中学课堂上,教师透过死亡观教育让学生能正视并分辨这些信息,从而以健康、正常的观点讨论生死。

3.因为死亡是一种生命终结的自然、历史过程,谁也无法避免;从生讲生的效果远比不上从死讲生,通过课堂上的死亡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引导中学生认识并思考死亡,可以帮助他们去正确评价自己的生活,进而鼓励他们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探寻生命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以使他们培养、提升一种健康与幸福的生活形态。

4.通过在中学课堂上开展死亡观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和错误看法,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和健全的死亡价值观,并教导他们正视死亡,尊重死亡,引导青少年走出生命的误区,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和保护生命。

5.死亡观教育进入中学课堂,更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6.在中学课堂开展死亡观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学生提早树立正确、健康的死亡观意识,强化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对他们今后步入高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也极其重要,这从承接性上看将直接有利于降低消除目前大学生自杀现象频发的势头。

因此,在这里,笔者呼吁国内各大中学应尽早将死亡观教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与积极的生命观!

[1]姚全兴.青少年生命的美育[J].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

[2]陈蕃,李伟长.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署光[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9.

[3]陈伟震,死亡观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

G631

A

1005-1554(2010)03-0079-03

2010-05-18

陈伟震(1975-),男,江西余干人,金华教育学院政史系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中学生中学青少年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发明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