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诊断

2010-09-20 02:27邹光成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6期
关键词:轴索胼胝出血性

邹光成 梁 宏

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526021)

胼胝体损伤在颅脑损伤中极少见,病情隐匿,常被伴发的幕上其它脑损伤的症状与体征所掩盖,故此病常易漏诊,影响预后。本组总结2008年以来本院诊治的16例经临床证实的胼胝体损伤患者的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其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对胼胝体损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胼胝体损伤的16例患者。本组男13例,女3例,年龄6~67岁,平均31岁,均有明确的外伤史,车祸14例,坠伤2例。临床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昏迷时间2h~14d,受伤后至行CT、MRI检查时间:CT为0.5h~14d,MRI为2h-14d,入院检查时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Glasgow Coma Scalc)>8分的有5例,GCS<8分的有11例,全部病例经影像诊断及临床证实。

1.2 方法

CT检查使用日本东芝多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7~10mm。MR使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颅线圈,矩阵256x256,视野24cm×18cm,层厚7mm,层距1.5mm,16例均常规行轴位T1WI(TR2056ms,TE20.5ms,TI750ms),FSET2WI(TR3000~4000ms,TE107ms),SE/EPI-DWI(TR6000ms,TE108ms,弥散敏感系数b值1000s/mm),以及矢状位FSET2WI(TR2300~3000ms,TE98ms)扫描,对较烦躁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安定10~15mg。MR多序列、多方位扫描有利于病灶检出。影像学检查由MR室医师集体阅片,重点分析MRI各序列所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强度。

图1~5均为同一病例,图1、2轴位T2WI 及T1WI胼胝体压部斑片状略高信号、略低信号(白箭)。图3为矢状T2WI显示胼胝体形状及压部的病灶较清晰。图4为DWI显示病灶最为清楚,为明显高信号。图5为CT图像胼胝体部位未见密度改变

2 结 果

本组16例损伤病灶位于膝部1例,体部5例,压部5例,体部及压部均累及5例。病灶范围:0.4~6.5cm。MRI表现:在T2WI上均为高信号(图1),其中11例边界欠清,5例边界尚清楚;T1WI上7例为等信号,5例为略低信号(图2),4例为低信号,边界均不清,矢状位T2WI显示病灶较清晰(图3),DWI呈明显高信号(图4),显示比T2WI更为清楚。16例均行CT检查均未见明显密度改变(图5)。

3 讨 论

胼胝体是连接两大脑半球新皮质的主要纤维,与大脑各脑叶、透明隔、穹隆之间都有纤维联系。脑挫伤很少单独累及半球深部的白质联合纤维,本病常伴发于脑部其他的损伤性病变。且都见于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i injury,DAI)。本病多发生于交通伤,占88.0%,可能为头部受到旋转、扭曲及高速运动的加速性暴力或突发的减速性暴力作用时,造成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白质联合结构的剪切性损伤。文献中报道胼胝体损伤性改变均为出血性[1-4],而有关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很少报道。本组14例为车祸伤,2例为坠伤,12例同时合并颅内各脑叶及脑干的挫伤或血肿,4例为孤立性胼胝体损伤。根据其联合纤维的不同,胼胝体各部位损伤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5,6],膝部损伤可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忧郁、嗜睡或烦躁不安。体部损伤可表现为失语与面肌麻痹,表情淡漠 ;压部损伤大多有视觉障碍,以同向偏盲多见。胼胝体广泛性损伤时症状较繁多,缺乏胼胝体病变的定位体征,表现为情绪异常、嗜睡,人格改变及运动障碍。但往往被伴发的其他部位的脑损伤的表现所掩盖。本组16例胼胝体损伤患者临床持续昏迷,CT检查未发现异常或显示的脑损伤与临床症状不相符而行MRI检查,发现胼胝体体部或压部见斑片状稍长T1、长T2损伤灶,DWI呈明显高信号。因此当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较重,而CT检查显示病灶不能解释临床表现时,应行MRI检查,以除外有无胼胝体损伤病灶。

文献报道在DAI病例的胼胝体部位可出现CT检查能显示的小的出血灶[2,3]。而本组16例均为非出血性损伤,CT检查均未发现胼胝体区异常密度改变,MRI则表现为T1WI低、等或略低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DWI序列是通过应用扩散敏感性梯度场检测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状态,沿梯度场方向的扩散运动会造成体素信号的衰减,对人体内水分子含量和状态很敏感。人体内脑脊液、尿液等的水分子扩散运动是一种自由扩散,扩散加权像上其信号丢失呈低信号,而实体组织内的水分子扩散属于限制性扩散运动,DWI信号衰减而呈相对高信号[7],因此DWI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内检测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的序列,通过很好地抑制脑脊液有助于胼胝体损伤病灶的观察。DWI在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诊断应用具有很高敏感性,据国外Huisman等[8]和Hammoud等[9]研究结果表明DWI比常规MRI能更早、更准确地显示胼胝体损伤病灶的信号改变。许多研究指出胼胝体损伤病理变化为轴索断裂、细胞水肿及坏死,致T1WI与T2WI驰豫时间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细胞水肿引起脑血流下降可致细胞缺氧、细胞毒性水肿被认为是水分子扩散受限,以致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的主要原因。由于胼胝体血供不丰富,外伤后中晚期损伤区易出现液化坏死,可有胶质疤痕及软化囊腔形成,在MRI上表现明显长T1、长T2信号,且信号强度近似脑脊液。由于胼胝体呈向上凸的弧状,所以矢状切面成像显示较直观。另外,与胼胝体损伤并存的颅内其它部位的损伤和出血在MRI上也可以很好显示。

本组资料表明,MRI目前应用于胼胝体损伤的临床诊断、伤情及预后判断,常规MR多方位及DWI扫描,对胼胝体胼胝体损伤病灶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分布区域等方面较CT检查有明显优势,尤以DWI成像序列对胼胝体损伤病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MRI是迄今能够显示胼胝体损伤性病变的最好的影像检查手段。

[1]刘明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86-87.

[2]胡小吾,赵孟尧,过宗南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和CT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9):528-531.

[3]陈世勇,郭天德,赖清泉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7):415-416.

[4]武忠弼.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47.

[5]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3.

[6]Kurman RJ,Norris HJ. Endodermal sinus tumor of the ovary. 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71 cases[J]. Cancer,1976,38(6): 2404-2419.

[7]张礼娟,江波,吴光任等.MR各成像序列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9):952-955.

[8]Huisman TA,Sorensen AG,Hergan K,et al.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for the evaluation of diffuse axonal njury in closed head injury[J].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1):5-7.

[9]Hammoud DA.Wasserman.BA.Diffuse axonal injuries:Pathophysiology and imaging[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2,12(2):205-216.

猜你喜欢
轴索胼胝出血性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弥漫性轴索损伤32 例的临床分析
脚底长疙瘩,需要治疗吗?
MRI在胎儿胼胝体缺如中的诊断价值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超声联合磁共振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