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不能没有文化现代化

2010-12-26 19:49秦伯益
民主与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西化现代化文化

■秦伯益

现代化,不能没有文化现代化

■秦伯益

中西方现代化差距的根源在文化

16~17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先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的新局面。西方发达国家近三四百年来发展迅速的内在动力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三者的良性互动。首先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大批科学家诞生,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采矿、冶金、建筑等领域的新技术问世,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大量成果迅速投入生产,推动了产业革命。同时金融、信贷、证劵等商业运作手段也日趋规范,保证了产业革命资金运转的需要。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力呼唤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社会革命,结束了落后的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了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成功又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因此,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三者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就成为最近三四百年来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的根本的内在动力。这是中央党校2001年的研究成果,这一结论写在了《落日的辉煌》一书中。

那么,为什么三个革命的良性互动偏偏会出现在那个时期的西方国家?追其根源,是在14~15世纪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国家有了文化上的提升和共识。伟大的文艺复兴不仅使意大利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科技中心,而且影响了西方国家人文精神的回归和人的个性解放,从而迸发了巨大的创造力。随后是英国的宗教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哲学观念变革,以及集大成的美国开国以后的思想解放。所有这些,无不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使那些国家先后成为引领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所以,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就不会有现代文化,也就不会有现代化观念,不会有现代科技和产业,更不会有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的全面现代化。

当西方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时候,中国还沉缅于“康乾盛世”的自我陶醉中,重本抑末、闭关锁国、搞文字狱、实施愚民政策、禁锢人民的思想。直至在外国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才粉碎了“天朝大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了要向西方学习,并倡导了洋务运动。中国开始审视自己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从而奋发图强,以期再度崛起,中国现代化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初步的启蒙。但在顽固的封建政体下,只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下学习一些器物层面的实用性知识和技术。虽然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科技产品和武器,但没有触及根本的制度和体制。甲午战争前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中国北洋舰队的舰船数和总吨位都超过了日本,但甲午战火一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朝野震动,全世界震惊。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由此认识到问题不在于器物的落后,而在于制度的落后。接着,“康梁变法”企图在保持原有制度不根本改变的基础上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像日本那样维新图强。维新虽然在日本取得了成功,在中国却彻底失败。孙中山站起来,革命党人不再和旧制度妥协,推翻了满清封建皇朝,结束了千年帝制。但是,皇帝虽然换成了总统,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却没能实现。袁世凯说称帝就称帝了,张勋说复辟就复辟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又进而明白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建立不起先进的制度。于是,导致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直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后,梁启超总结说:“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制度,制度又促进文化”。

但是,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一直处于迷茫徘徊之中。始而提出反“封建迷信”,反“孔家店”等口号,而不是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及与之相应的文化,结果误导了反封建的方向。继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又长达20多年地狂热宣传“左”倾思想和个人崇拜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针对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导思想是一大进步。但也仅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现代化,没有观念现代化,因而没有政治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和人文科学各方面的现代化。这在当时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妥协,是那个时期的局限。然而,现代化的内涵至今还没有进行充实和提高,使人们误以为现代化就只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不及其他。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在文化

由于理论的不彻底,中国的现代化始终是在艰难地跛足前行。而“冷战”思维下意识形态中“左”的思潮仍时不时攻击和扼杀要求改革的进步思想。如曾经大力批判“资本主义复辟”,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过资本主义时代,没有的东西怎么会复辟?批判“资本主义复辟”的结果是为“封建主义复辟”扫平道路,十年“文革”就是教训。目前,中国的一些文化领域,封建主义文化以各种形式卷土重来,在一些地方甚嚣尘上,这正说明文化现代化在中国还是一项远未完成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2007年3月1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闭幕后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斯如其言,我们本应堂堂正正地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并应做得更好。但听说这也遭到非议,奇了怪了!不要科学,难道要愚昧?不要民主,难道要专制?不要法制,难道还要人治?不要自由,难道还要把人禁锢?不要人权,难道还要恢复君权或神权?不要平等,难道还要等级压迫?不要博爱,难道还要各种歧视与排斥?再说了,现在,不论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各种学科的建立,各学科教科书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西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有浓厚传统文化的中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难道我们还要摈弃一切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继续墨守成规,自闭于世界民族之外吗?

应该指出,“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西方首先提出的一些价值观念也不等于他们自己已经做到了,他们中的部分人还背道而驰,甚至还在践踏。这正说明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还应由全体人类共同奋斗来追求它的最终实现。西方文化也同样面临时代发展要求的挑战,同样也要“与时俱进”。

我认为,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也不必害怕“西化”。道理很简单:该化的自然会化,不该化的自然不会化。我们的服饰文化不是“西化”了吗?从中央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谁还穿长袍马褂、唐装宋服呀!我们的饮食文化呢?西化了吗?没有啊!即使长期侨居海外的华人,不还是喜欢中餐吗?而且“越老越中国”。化不掉的,怕什么呀?人民群众会在自己的实践中选择,使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我们传统的大中华文化就是“兼容并蓄”的,就是在几千年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信仰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发展中积累形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方面,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日本不怕“全面西化”,明治维新的口号是“脱亚入欧”、“全面西化”。他们直接学习西方进步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体制。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摒弃了其中不适用于日本国情的或原本就不是有价值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取得了成功。日本的传统文化丢了吗?没有呀!仍然是“大和魂”,仍然那么勤奋、刻苦、认真、团结。他们的传统文化保持得很好呀!中国的传统文化比日本的深厚得多,怎么倒怕被“化”了呢?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一直害怕被西化,总不敢直面西方的文化,总是仅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学习一些形式和皮毛,甚至是糟粕。

甲午战争前很多国家的政治家和新闻界人士都认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他们认为尽管日本正在崛起,毕竟是蕞尔小国,中国虽然已显衰落,毕竟是世界大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唯独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预言,中日战火如开,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很多人不信,结果,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朝野震动,世界震惊。事后俾斯麦对采访他的《泰晤士报》记者说,这些年日本和中国都派了不少使团来德国,他们都干什么来了?日本的使团一来就奔我们的政治、制度、治国的理念和思想,回去就改造他们的国家,他们成功了,富强了。中国的使团来了就是买东西,了解哪里造了新的火炮?哪里有了新的军舰?性能如何?价格怎样?他们以为把这些东西买回去了,中国就强大了。他们不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会有这些东西。大政治家的预见多么精辟!

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很深厚的,是博大精深的,没有任何外来文化能“化”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前的混乱状况不是被“西化”掉的,正如一位作家说,是被我们自己“折腾”掉的。我们曾先后大批判了三个字:封、资、修,走向极端,就批判掉了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当时我们以为“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认为只有在一张白纸上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结果画出来的是十年动乱、全面内战、经济频临崩溃、社会秩序混乱、道德严重滑坡。十年动乱结束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拨乱反正、否定文革、正本清源,把这些再批判掉。在文化重建的艰难过程中,古代文化批掉了,西方文化批掉了,而自己曾新建的又被证明是错误的。于是,人们感到中国文化的内囊空虚了,诸多意识形态领域陷入了迷乱状态。现在很多青年人为自己不知道该信仰什么、追求什么而苦恼。当然,现在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譬如,开几个孔子学院!清明、端午、中秋过过节、怀怀旧!请于丹出来讲讲《论语》心得!教中小学生唱唱京剧!努力维持着传统文化,这当然也是好事,但对作为一种民族灵魂的文化来说,这些毕竟还只是一些浅层的作为。文化是要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深入骨髓、沁人心脾,形于内、发乎中,影响到人们活动的事事处处,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从这个要求来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建设还真任重道远。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没有文化现代化是不行的。文化不仅决定着衣食住行,还决定着制度、体制、法律、礼仪、规章、伦理等诸多方面,更决定着一个民族深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反映以上各方面内涵的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领域。任何先进的文化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进步的。今天先进的文化都是在过去传统文化长期发展中逐步提升而成的。传统文化本身也会在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变化发展,这是必然的。我们应该主动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升,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扎扎实实的文化现代化基础上健康地发展。

(本文转引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探索》,本刊发表前作者又做了补充)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猜你喜欢
西化现代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谁远谁近?
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