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聋校语文教学

2011-02-21 01:27刘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3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新课改

刘畅

新课改下的聋校语文教学

刘畅

新一轮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指导聋校语文教学实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1 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聋校的语文教学被异化为应付考试的训练,教师借助“教学参考资料”设计好一个个问题,顺着课文的情节牵着学生鼻子走。聋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1世纪的教育提出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有四项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并将其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课程改革要求,必须要在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方面转变观念。

1.1 转变教师观

过去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体验太少,现状可归纳为:重客体,轻主体;重分科,轻综合;重分析,轻情感;重理解,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也和大部分教师一样,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为学生传递知识,教给技能,把学生框定在自己的范围里,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拓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切身需要。

1.2 转变教材观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做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当前的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材,有些课文内容脱离学生太远,没有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学起来吃力,效果也不好。语文教材必须以聋童的生活实际为素材,内容浅显易懂,情景生活浓厚,突出语言文字的沟通交流功能。也可以灵活调整现用教材中不实用的课文,但语文教材必须以聋童需要为本。

1.3 转变学生观

特殊教育在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不同程度地忽视残障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知识的建构者,要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所以必须强调改善学习方式,要以学的需要改善教的状况,逐步实现教学和谐。

2 注重语言沟通

聋生普遍存在写句不通顺、意思不完整、语句颠三倒四的现象,作文时更是无从下手。这虽然有其言语缺陷造成的因素,更多的是他们缺乏语言材料而造成“无米之炊”的局面。台湾学者林宝贵认为: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以往教师偏重聋生的生理缺陷,强调补偿。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多考虑他们的“不能”,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和办法去弥补其“不能”。在阅读教学和语言训练中,宁可千遍百遍地纠正一个发音,也不能指点他一下如何用手语。忽视了聋教育的特殊性,千方百计让聋生发出一个准确读音,让聋生“不可能为”而为之,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成为师生语言沟通障碍,阻碍学生思维的流畅。这样聋生容易受到失败的体验,产生畏惧感,对语言的学习和训练丧失信心,从而缺乏自信。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把《中国手语》作为工具书要求学生使用。在教一篇新课前,先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掌握字、词、句的手势。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手语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从而重视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正如美国学者柯克所言:“儿童的听觉损伤对聋教育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困难问题,其中,尤以沟通问题为甚。”因此,充分认识聋教育中的特殊性,改革阅读教学的模式,重视手语的教学,注重词汇的积累,省去课堂上的无效劳动,为语文教学腾出基本功训练的时间,保证聋生思维有所发展,让他们的潜能有所开发。

3 实行多元评价

聋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促进聋生的发展为本。而评价是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聋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聋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多元化评价是相对于一元性评价而言,是适应多元解读文本的学习要求,重视聋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提高聋生的探求能力、独创精神而容纳聋生不同的然而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教师要鼓励聋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肯定的评价,聋生更是如此。因此,聋校的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用真情实意尊重聋生,努力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氛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对于课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回答准确的聋生,要及时赞赏,这是“锦上添花”;对于回答错误的聋生,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再对他说一句“下次还请你回答,老师相信你能成功”。这是“雪中送炭”。当聋生举棋不定,不敢发言时,教师要鼓励聋生“凡事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培养自信”。精彩的课堂评价也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机智的教学品质。

4 注重习惯培养

新课改的宗旨和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真正关注聋生作为“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聋生将来也要走上社会,也需要终身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要时刻问问自己:我为聋生的将来,让他们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给了他们哪些学习的方法?他们的学习方式能终身受益吗?笔者认为,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让聋生受益一辈子。从新学期开始,就对学生明确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要求,如写字的姿势,做到“三个一”;认真预习复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做到天天提,日日查,常抓不懈,这是促进聋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基础。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3.040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