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革命诗词的运用

2011-03-31 02:16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诗词

尹 君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革命诗词的运用

尹 君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革命诗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适当运用革命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革命诗词;教学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首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历程的壮丽史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辈留下了大量抒写情感、理想、信仰,展现革命历程的词章诗篇。这些革命诗词艺术地概括和形象地诠释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深刻地反映着历史背景、揭示着历史规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引入革命诗词,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用革命诗词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

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是《纲要》课程学习的目的之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国情和一系列重大历史史实我们都能从革命诗词中看到它们的印痕与影像,革命诗词记录着中华民族艰难曲折、奋进、崛起的辉煌历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革命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的了解。例如在讲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节内容时,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闻一多一篇组诗《七子之歌》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教师通过引用这组诗让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再如,在讲述“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节教学中,怎样对红军这一史无前例的长征和英勇的红军将士进行认识和评价的呢?毛泽东《七律·长征》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在这里引用来设计教学是再合适不过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教师在分析和认识当时中国革命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遇到的重重困难、千难万险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用革命诗词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加深学生领会“三个选择”

使学生领会“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纲要》课程教学的又一目的。革命诗词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例如,在讲述“国民党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时,我们可以通过诗词来进行形象的说明: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的反动派统治遭到人民唾弃、咒骂,“国贼难逃千载骂”(朱德《感事八首用杜《秋兴》韵· 冀中战况》)、“法西当道如豺虎”(朱德《战局时局》);而共产党却得到人民拥戴,“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朱德《步董必武同志原韵两首》),两相对照,人心向背昭然,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陈毅《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在本章进行到第四节“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一目时,以一首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为点睛总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在学生重温革命诗词,回忆相关历史事件的同时,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共和国的,深化了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规律的认识。

再如,在讲述“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课时,介绍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毛泽东诗词来描绘也是很精当的。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写道:“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三峡改造工程的设想。此外,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诗一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学生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移山填海的英雄气概和取得的伟大胜利。而这些成绩和这样的大好形势,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高度智慧和辛勤劳动下才创造出来的。通过对诗词的讲读、鉴赏、领悟,学生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用革命诗词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中借助革命诗词来讲评、分析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求知欲,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领悟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如在“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用诗词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吴玉章《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序诗》)。辛亥革命有胜利的地方,为什么又不是成功的?孙中山临终曾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开启了民主政体,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它成功的地方,然而“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蔡济民《书愤》)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所以最终失败了。通过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认识,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依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纲要》课教学中运用革命诗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革命诗词选取时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引用经典,内容讲解要精炼。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革命诗词的运用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K201—42

A

1673-1395(2011)01-0142-02

2010 10 -22

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2010-2012年度资助课题(SCDS10W20)

尹君(1974—),男,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诗词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关注诗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