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技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2011-04-12 21:42颜天民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竞技主体精神

高 健,颜天民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

论竞技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高 健,颜天民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

竞技体育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竞技体育内在的、特有性质的反映,是研究竞技体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探寻了竞技体育对满足主体挑战极限、教育教养、精神需求、健康娱乐、文化审美、物质需求以及商业运作等需要的意义,以期加深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认识。

竞技体育;主体需要;满足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竞技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它经历了一条由自在竞技到规范竞技、由封闭性到区域间又扩展到全球化的漫长之路,并且与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竞技体育具有不同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随着竞技体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步系统化、科学化。竞技体育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竞技体育内在的、特有性质的一种反映,是研究竞技体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从理论上探索竞技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可以加深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认识。

1 竞技体育的存在方式

竞技体育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主体之间,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范,以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 (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所进行的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社会性竞争活动[1];是一种主体自觉的实践活动、价值活动和创造活动。主体在竞技体育的实践中,充分运用训练、竞赛或表演的手段、方法和方式,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获得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影响与效应,使竞技体育成为主体价值活动的一种特有形式。

竞技体育在人的身体活动领域,高扬人的主体性旗帜,以主体之间的比较活动,反映主体的身体能力、精神满足与人类的发展追求,体现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的竞争需要、本体力量和创造性。竞技体育的表征之一就是主体之间具有竞争性质的相互比较,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几乎都是通过主体间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活动来实现的[2]。这种比较活动建立在主体发挥身体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在突出主体的个性特征上,建立在满足主体对精神需要的追求目标上,鲜明地表现了主体的自为性特点。所以,比较是竞技体育的存在方式,竞争是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

2 主体需要是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动力

竞技体育活动作为竞技参加者在个人间、群体间、国家间进行“对话”的一种方式,以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主体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出竞技体育存在的特有价值。

需要,泛指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源于某种需要。人的需要是主观状态与客观条件的统一,是无限发展的,其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3]。

竞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人的需要。首先,竞技体育产生于早期人类的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从人类早期的身体练习需要中产生,并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内容和精神内涵满足着人们变化着的需要。其次,竞技体育在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需要选择,呈现出主体自身内在的价值追求。第三,竞技体育在主体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物质变换活动中,体现了人对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通过身体活动以及相互间进行身体活动比较的竞技体育方式构成了一定的社会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发展了竞技体育,使竞技体育对人产生更大、更多的价值。从早期祭礼运动会到现代奥运会,从近代竞技运动项目的传播到竞技交往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竞技体育给人们带来了进行联系的广阔空间,而这都源自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也是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见,在人的本质性的社会联系中,需要的是竞技体育的纽带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联系,作为人的主体性活动之一的竞技体育则以自身的特点和方式丰富了这种社会联系。当然,若没有这种社会联系作为基础,竞技体育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其实,当人类将竞技体育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时,就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以一定的竞技活动达到主体的目的,使竞技体育活动满足主体需要。

3 竞技体育对主体需要满足的辨析

对竞技体育与主体需要的关系进行讨论的目的在于探索内部因素的结构和联系,在于描述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在于研究竞技体育活动过程的变化规律。而从竞技体育实际看,人们是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进行竞技体育活动的,竞技体育可以满足主体不同需要,因此,从主体的需要及满足的角度对竞技体育进行论述就很有必要了。

3.1 满足主体挑战极限的需要

挑战极限的活动已成为具有严格程序和规范的竞技体育活动形式,其特点是参加者在追求竞争制胜目的的过程中,以不断取得的新成绩来表现人类主体挑战各种运动极限的创造力和崇高理想,并获得社会的承认。人是自然的、也是具有文化特征的生命现象。竞技体育正是表现人类生命存在和不断挑战自然与自我的活动形式之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同一体中展开的具有比较、冲突、碰撞与决战性质的社会活动。在竞技体育中,人首先面对的是自身的机体这个客体。竞技体育以人的身体运动最典型的形式凸现人自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样一对哲学范畴,既是自然又是文化这样一对文化学范畴。在竞技体育中,主体的人永远处于对外在自然和内在自身能力的超越意向的冲动中,产生一种挑战极限的冲力和永恒追求,形成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形式。同样,人也永远面对着一个类的障碍——主体希望不断提高和超越的人的身体能力。从生物学、生理学、体质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的自然之躯虽然在进化中不断地改善与发展,但也必然地受到某些内部结构、机能及外在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是说,人的自然之躯在以自体运动的方式展现时,必然会受限于某些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的综合制约,如跳跃高度和远度的极限,肢体灵活性的极限,奔跑速度的极限,力量爆发的极限,耐久力的极限以及所用工具的条件限制等等。作为文化的、社会的主体,人却从来不肯在这些极限面前低头服输,总是顽强地、执着地、一次又一次地向着这些极限冲刺,表现出人类对突破与超越的执着。“更快、更高、更强”这句标志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口号,反映的正是竞技体育的本质和灵魂。在人的面前,与其说极限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范畴,不如说是一个历史的尺度,这个尺度总是处于被不断突破与超越的可能之中。竞技体育中各种纪录的不断被刷新,表明了人们在竞技体育中强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将“极限”这个自然的象征符号转换成文化的象征符号,表现出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这是竞技体育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的本质。

3.2 满足主体教育教养的需要

教育和教养是竞技体育早期的形式之一。例如竞技体育曾经在劳动和军事活动等职业身体训练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主体通过运动动作的学习与运用,在竞争中使身体控制能力、时间与空间的判断能力、对客体的分析与比较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还是传统教育的基本构成 (如: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射、御”,西方古代教育中的“击剑、下棋”),在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者顾拜旦最初曾把竞技体育定位为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的游戏[4]。在现代,竞技体育活动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教育系统中,成为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和现代精神的有效手段,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竞技的手段和方法,发展参与者的身体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并在竞技活动中养成尊重对手、遵守规范等良好的道德风范。

3.3 满足主体的精神需要

竞技体育对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实现人的精神价值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广义上与文学、艺术一样,亦属于价值—精神系统的范畴。这是因为竞技体育能够通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身体活动方式和主体间的比较,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从而体现出竞技体育的“精神价值”[5]。

竞技体育运动不仅是人类的游戏、人类具有挑战与超越意义的创造,同样也是精神的恢复、跃迁和升华,是人类精神家园里充满激情的神奇力量。竞技体育成为人们的精神需要,是由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决定的。竞技体育是通过主体身体专门活动的比较性竞争而形成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人类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高层次活动,它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对人和社会的竞争需要、公平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满足上,指向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培养主体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品格,表达主体社会生活的价值理想。这种精神价值存在于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中,面向主体文化生活情势,并渗透其中的价值理想,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①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以接近极限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体能的潜在力量,表达了完善人自身及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追求;②竞技体育以主体间的比较形式,反映和促进了社会竞争内核的发展,体现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③通过一种主体性的特殊实践活动而形成了主体间的直接竞争和交往,来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活动需要;④以比较、对抗、竞赛等形式,通过规范的制约和公平的理想,在追求完美中体现了和谐的精神。

3.4 满足主体健康娱乐的需要

随着竞技体育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健康状况、不同训练水平的人们积极地参与到竞技体育活动中来。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竞技体育中纯竞技性的成绩追求产生了分化和变异,而维持个体具体的生活标准以及健康娱乐的特性成为主要内容,以保持身体状况、训练程度、健康效果并达到调节情绪、激发精神、扩大交往等效果。其特点是活动不要求有严密的组织和程序,规则相对灵活,有一定的随机性,主要满足参加者对于健康身体及娱乐身心的需要。主体在竞技体育中发展运动能力——构建力量、速度、灵敏等,获得改变后所带来的良好体质。同时,主体也在竞技体育中追求欢乐——沉浸在竞争的体验与享受之中。

3.5 满足主体文化审美的需要

一般说来,人们之所以对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就在于竞技体育能带给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和精彩时刻。竞技体育充满活力和情感的观赏效果通过它的本质特征,即富有激情和智慧的比较和对抗、具有唯美意识的表演和表现、体现公平的规范和操作表达出来。竞技体育活动具有创造力的本质,不仅表现为在比赛中最高地、和谐地表现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同样也表现为诚实、勇敢、不妥协地争取胜利的美,动作形式的完美,以及符合美学要求的运动比赛环境的吸引性等。竞技体育的美学吸引性和文化共融性使它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审美对象,并在大众传播媒介高科技手段的参与下具有了世界规模。如,2002年—2010年期间的三届世界杯足球赛的观众均超过了320亿人次。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情感世界的社会活动,成为人们所追求的对和平理想的祈祷仪式,表达象征性意义的文化形式。竞技体育把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美的欣赏和感受中,主体的道德得以升华。

3.6 满足主体的物质需要

竞技体育是人类物质生活的产物。人们的生产劳动首先要满足的是基础的物质需要,同时掌握相应的生产劳动技能。培养生产劳动技能需要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而竞技的早期表现形式——游戏,就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取自生产劳动的动作原形,其直接目的是掌握生产劳动动作,满足物质需要。另外,人的身体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自然物质,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存在着保护、改进、发展和提高的需要,这可以看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物质需要。所以,竞技体育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实现着人们掌握生产劳动技能、提高身体体能等物质性需要的。

当竞技体育逐步演进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后,对身体这一特殊自然物质的发展需要仍然延续其中,并且通过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实现着物质需要的追求,如在职业性竞技体育活动中,物质需要的目的仍然占有较重的分量。

3.7 满足主体商业运作的需要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衍生出一个以竞技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职业运动员。竞技活动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他们付出活动力的主要领域,也是他们满足生活需要的主要生存手段。商业化的竞技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活动。这类竞技体育活动的特点是按照在竞技观赏基础上获得利润、进行贸易活动的规律,广泛介入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满足商业运作的需要。足球世界杯、奥运会动辄数十亿美元的丰厚收入[6],使竞技体育的商业运作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动。作为具有巨大利润的表演职业,竞技体育已成为社会产业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竞技体育是具有自身整体结构的文化现象,对满足主体需要的论述只是依据其表现形式作的理论上的认识。在实践中,竞技体育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所体现的对主体的满足是交叉的、互融的和共存的,在某一竞技体育的具体活动中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内容和形式的交互运作,以及不同目的的实现主体的价值。

[1]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3.

[2] 颜天民.论竞技体育的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J].体育科学,2004,24(10):17-20.

[3]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62-168.

[4] 屈雯喆.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22-25.

[5] 任海.精神价值是竞技体育的灵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33-34.

[6] 田雨普.奥运会的收支体系及经济效益分析[J].体育学刊,2005,12(6)11-14.

Property of Com petitive Sports of Meeting Subject Needs

GAO Jian,YAN Tian-m in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 spo rts and subject needs reflecting the intrinsic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spo rts,is an impo rtant aspect of the study of competitive sports.Competitive spo rts have extensive significance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subject in challenge-limit,cultivation of humane characters,spiritual demands,healthy entertainment,app reciation of culture,material demands,business operation and so on.It aime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petitive spo rts.

competitive sports;subject needs;satisfaction

G80

A

1008-3596(2011)02-0028-03

2010-11-22

高 健 (1961-),女,江苏沛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竞技主体精神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竞技精神
拿出精神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花与竞技少女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