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梅毒和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2011-06-28 12:56吕晓钗黄华品刘昌云车春晖林际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频带脑电

吕晓钗 黄华品 刘昌云 车春晖 林际岚

(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神经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且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对其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EP)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多,对于神经梅毒是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仍不清楚。本文对一组神经梅毒患者进行EEG和EP观察,并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EEG和EP改变。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治为神经梅毒或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共93例。所有入选者均行以下检查:①血清、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②头颅CT或MRI扫描;③矫正视力检查(>1.0为正常);④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按文盲、小学、中学或以上文化程度评分,评分分别低于17、20、24分认为有认知功能缺损。其中神经梅毒患者43例(神经梅毒组),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70.9±4.9)岁。纳入标准:(1)RPR、TPPA均阳性;(2)头颅 CT或MRI扫描未见腔隙性脑梗死;(3)矫正视力>1.0;(4)MMSE评分分值在正常范围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腔梗组),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2.5±7.6)岁。纳入标准:(1)RPR、TPPA均阴性;(2)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腔隙性脑梗死;(3)矫正视力>1.0;(4)MMSE评分分值在正常范围内。老年健康对照组20例(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71.1±6.9)岁。纳入标准:(1)RPR、TPPA均阴性;(2)头颅 CT或MRI扫描未见腔隙性脑梗死;(3)矫正视力>1.0;(4)MMSE评分分值在正常范围内;(5)无神经系统、精神疾病史。排除标准:(1)同时确诊为神经梅毒和腔隙性脑梗死;(2)有明显栓子来源的脑梗死;(3)存在脑出血或大片脑梗死;(4)存在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5)存在严重的心肺疾病。三组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EEG描记 采用日本光电4414型EEG仪。EEG检查: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16个头皮电极,以A1、A2为参考电极。常规描记30 min,并同时采集脑波信号输入脑电地形图(BEAM)仪内,排除伪差后,按 δ、θ、α1、α2、β1、β26 个频带做功率地形图。

1.2.2 EP描记 采用丹麦维迪公司KEYPOINT诱发电位肌电图记录仪。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耳机单耳疏密波短声刺激,参考电极置于Cz点,记录电极置于刺激耳同侧乳突,分析时间10 ms。视觉诱发电位(VEP):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记录电极置Oz,参考电极置于Fz,分析时间400 ms。体感诱发电位(SEP):腕横纹中点上1~2 cm刺激正中神经,第1处记录电极置于Cz点向后2 cm,再沿中线旁开7 cm向左为左侧记录点C3点,向右为右侧记录点C4点,第2处记录电极置于颈7棘突,第3处记录电极位于Erb点,分析时间100 ms。

1.2.3 异常判断标准

1.2.3.1 EEG ①背景波活动异常:α波波幅降低,频率变慢,指数减少,两侧半球基底节律不对称。②局限性异常:一侧半球或某一区域出现短-长程,低-中波幅θ波或δ波。③广泛性异常:EEG各导联出现短-长程,中-高波幅θ波或δ节律,睁闭眼或过渡换气试验均增多,有慢波阵发性发放。

1.2.3.2 BEAM ①δ、θ频带异常:其特点为δ、θ频带能量多在一侧半球或某一区域增高;②α频带异常:α频带能量在一侧半球或某一脑区降低,两侧功率不对称。

1.2.3.3 EP ①主要成分缺失或波形分化欠佳;②主要成分的峰潜伏期(PL)和(或)波间间期(IPL)延长,大于本试验正常值均值+2.50s。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三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EEG结果 神经梅毒组 EEG异常32例,异常率为74.42%;腔梗组EEG异常38例,异常率为76.00%;对照组EEG异常5例,异常率为20%。其中腔梗组局限异常率明显高于神经梅毒组(P<0.05),而其广泛性异常率明显低于神经梅毒组(P<0.05);对照组EEG异常4例,均属于背景波活动异常。见表1。

2.2 BEAM结果 神经梅毒组BEAM异常率80.55%;腔梗组异常率85.70%。与对照组比较,神经梅毒组和腔梗组部分频带相对功率明显异常(P<0.05)。其中,神经梅毒组以弥漫性慢波异常为特点,可有单一节律的θ波活动或δ波爆发;腔梗组以局限性δ、θ功率增大为主,频段两侧功率不对称。神经梅毒组和腔梗组α波部分频带相对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δ、θ波部分频带相对功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见表2。

表1 三组EEG各异常参数分布〔n(%)〕

表2 三组间BEAM相对功率谱α波、θ+δ波频段比较(x ± s,%)

表3 三组间BAEP潜伏期和峰间期比较(x ± s,ms)

2.3 EP结果 见表3。BAEP:与对照组比较,腔梗组的、Ⅴ波峰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波间间期(IPL)均明显延长(P<0.05),而神经梅毒组变化不明显(P>0.05)。VEP、SEP:与对照组比较,腔梗组的N20、N13、P100成分PL及N20-N13IPL明显延长(P<0.05),而神经梅毒组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三组间VEP和SEP各成分值比较(x ± s,ms)

3 讨论

EEG是提示皮层及皮层下功能受损的一个敏感指标,脑波慢化程度代表着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当神经梅毒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血管闭塞致脑缺血性软化时,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神经元的同步性发生改变,脑电波频率减慢可出现慢波(θ波或δ波)〔1〕,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本研究发现腔梗组局限异常率明显高于神经梅毒组,广泛性异常率明显低于神经梅毒组,这可能是由于神经梅毒慢波异常多为弥漫性〔1〕,而腔隙性脑梗死的脑缺血性软化病变较局限,主要位于基底节、内囊与桥脑基底部〔2〕,故神经梅毒的脑电活动异常范围比腔隙性脑梗死更广泛。

BEAM是将脑电活动曲线输入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定量分析,直观地显示脑电活动分布,其精确度优于EEG。有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的BEAM阳性率高于EEG〔3〕,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同时,腔梗组患者以局限性、功率增大为主,两侧功率明显不对称且与临床相符,提示了BEAM是一种较为敏感、并对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定侧或定位作用的检查方法。而神经梅毒组患者出现明显弥漫性异常改变,这可能与其脑功能弥漫性异常有关。

EP是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内外刺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可用于测定脑电活动,了解脑功能状态。本研究发现BAEP检查腔梗组各波PL、IPL延长,提示病变可能累及到听神经、脑干听通路。有资料显示N20系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即丘脑腹后外侧核的丘脑-皮层放射轴突〔4〕,P100成分 PL的延长提示视觉径路传导障碍,故腔梗组患者N20、P100成分PL的延长分别提示了该组患者丘脑、丘脑皮层放射及视觉系统病损的可能。但是,神经梅毒组BAEP、SEP、VEP检查各成分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有文献资料显示个别神经梅毒患者在BAEP、VEP、SEP 检查中存在异常〔5,6〕。考虑这可能与本研究例数较少且神经梅毒组大部分患者病变主要累及大脑皮层,并没有影响到听中枢、脑干听通路、丘脑及视觉系统等有关。

综上所述,EEG、BEAM检查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实用价值,同时BAEP、SEP、VEP检查为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其在神经梅毒的诊断中是否存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1 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11.

2 张雪林.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2-4.

3 梁 辉,祁学文,赵学娜,等.腔隙性脑梗死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与CT的比较〔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7;6(4):213-5.

4 潘映福.临床诱发电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473.

5 李 泽,李蒙燕,潘小平,等.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电生理检测〔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14(1):14-7.

6 Mochizuki H,Kamakura K,Kanzaki M,et al.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in neurosyphilis〔J〕.J Neurol,2002;249(9):1220-2.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频带脑电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Wi-Fi网络中5G和2.4G是什么?有何区别?
基于Bark域的电子耳蜗频带划分分析和拟合研究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四)
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
基于脑电的意识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调控评估
单音及部分频带干扰下DSSS系统性能分析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
Bagging RCSP脑电特征提取算法
脑电逆问题在运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