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共同呼吸——《中国简帛书籍史》评介

2011-08-15 00:53王刘纯
现代出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简牍载体书籍

◎ 王刘纯

耿相新先生新著《中国简帛书籍史》于2011年6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我国出版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随着简帛出土文献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对简帛的研究也愈益深入,“简帛文明”使学界开始重新认识我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以简帛为载体的古文献为我们展示了更接近历史原貌的古代中国文明。简帛文献以更可信的文化知识等信息,帮助学者解决了诸多重大问题和悬案。毫无疑问,简帛时代的简帛文明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和灿烂。

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图书,简帛书籍是图书的一种样式,是一个时代特有的图书形式。从战国时代简帛书籍的出现到被纸取代,简帛书籍作为文字载体大约被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迄今为止,对简帛书籍进行独立的研究尚付阙如。诚如作者在代序中所言,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书籍史的研究几乎是印刷史与出版史、文献学与版本学的附庸。将中国书籍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其肇始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时间相对较短,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是对书籍史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相关史料的勾稽、史实的考证。而简帛书籍与简牍文书的分野,是在简牍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简牍文书的研究重于正史与社会制度的考证,而简帛书籍与哲学、思想学术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正因为如此,对简帛书籍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往往更关注对其内容的探索,而对作为这些内容载体的简帛书籍形式的研究几乎未加关注。相新作为出版人和文化学者,重点关注简帛书籍内容及其载体形式是十分自然的,因为这些载体形式变迁的历史对于文化的传承极具意义,对于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文明的进步,书籍也以不同的形式发展和演进。在对以简帛书籍为主要载体的时代环境的还原中,揭示书籍的基本功能——传播与记录思想、知识、信息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比较详尽的分类研究,这既是作者对书籍史研究的一个创新,也是该书所取得的重要学术价值。

该书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作者第一次对书籍史的研究范围做出了明晰的界定。这个界定为书籍史的研究奠定了学科体系基础。作者提出,书籍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关于书的全部活动,比如文字、复制工具、技术手段、物质载体、编教活动、传播方式,以及商业行为等等。同时还关注书本身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表现方式以及内容类别,更重要的是回答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就是将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纳入研究范围,围绕书籍本身的其他活动,说到底全部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作者“代序”)上述各方面,显示出作者是如何以一个出版人的视野去进行书籍史研究的,要而言之,作者所关注的几乎是书的全部。感谢相新,他让我们第一次如此完整地了解了简帛书籍的面貌和价值。

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作者所使用的将出土文物实证和当时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出的结论更加翔实可信。当然,对有关资料的搜集和甄别是一件十分艰苦繁琐的工作,非孜孜以求、爬梳剔抉而不可得,该书使用文献史料的广度和深度足见作者深厚的治学功力。

像作者的感觉一样,好书使人顿生敬畏之心,因为它承载了思想和学术的尊严。“书将一如既往的依然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脊梁。”(作者“后记”)对书的情感,作者写道,“像书的教徒,誓愿给书——中国的书,写一部通史,献到书的神前”,“我亦为书而生,并终将为书而死”,在如此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能以如相新一样的平静和耐心去与书对话,共同呼吸,而又以其心血结晶为40万言,这样的精神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简牍载体书籍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书籍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