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①

2011-08-15 00:54徐岩袁伟巍
当代体育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运动教学模式

徐岩 袁伟巍

(南昌大学体育系 江西南昌 330031)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①

徐岩 袁伟巍

(南昌大学体育系 江西南昌 330031)

体育课程是完成高校体育计划的课程之一,也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高校体育公共选项课中,尽管不断地强调体育的素质教育,但是教师对学生是否上好体育课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素质型课堂教学所强调的情感教育和终身体育能力教育。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实现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作者以体育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科学结合网络辅助教学,建设体育第二课堂,提高体育课质量,完善学校体育目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网络教学模式 体育 第二课堂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使学生养成了以机械运动为主,忽视了对体育运动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也很难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育模式下的体育第二课堂是以网络为媒介的课余体育,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依赖老师来学习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进行体育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有效地开展体育第二课堂,使其成为课内教学必要的延伸和补充,课内外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本文从体育素质教育出发,对建设体育第二课堂进行了探讨。

1 利用网络开展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的意义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不再依赖教师提供的体育知识、体育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育水平和体育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同时,有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观看标准的技术动作,避免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不利因素的制约,也解决了教师示范不到位的问题,控制学习进度,使得体育学习更加具有个性化、自主化。

1.1 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高校体育公选课实现的最基本目标,学生要通过身体运动进行实践、学会运动。在体育公共选项课堂上学生仅仅通过教师传授的基本运动知识进行练习是不能够完全掌握运动技能。实践的过程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基于网络教育模式下体育公共选项课的第二课堂能提供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掌握学习内容。最后学生通过亲身的运动实践去学习,去体会,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完全掌握和形成固定的运动技能。

1.2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的概念形成与20世纪60年代的关于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技能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争论。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难以进行传授,但是高校体育公共选项课的第二课堂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控制自己的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进度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养成终身体育学习

终身教育概念的核心是从时间维度出发进行的概念界定,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网络教育模式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的第二课堂是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其资源共享是一个学习机会开放的体系,学生随时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地或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获得学习的资源和学习机会。

2 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建设的基本理念

2.1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的第二课堂的内容和结构要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来划分学习领域,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力图通过传统体育课结合体育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真正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2.2 努力体现体育第二课堂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第二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学生接受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师生之间变成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体育第二课堂强调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共同提高,重视建立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自我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2.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第二课堂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学习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能力。另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而是强调体育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第二课堂中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并或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2.4 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的第二课堂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放在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是体育课程和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体育的第二课堂还应提倡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提供更多有关运动项目的链接,使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在学习中体验自我成就感,满足感和愉快感,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运动专长和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3 建设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的基本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完全从虚无缥缈中获得,其变革总是在新事物的产生中进行的, 体育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可一层不变的,时代在更新,人类获取的体育信息也时时在变化,这种教学方式也吸取了几十年以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优点,结合当今优秀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发展。

3.2 自主性原则

体育第二课堂要始终围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目标。

3.3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体育第二课堂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些弊端。设计课程内容时,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项目偏好等差异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一切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学生的学习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3.4 互动性原则

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具有绝对发言权,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需先向教师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具有话语权。体育第二课堂利用教学网络的技术优势,开辟多个通道,尽量满足各类互动的要求。既重视发挥传统互动方式的优势,又重视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全新互动方式的运用,使教学互动变得丰富多彩,范围广阔。

4 结论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的开设改变了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学习者自学为主,更新教学观念,补充了有限的课时,延伸了学习内容,实现学习自主化、个性化,帮助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体育第二课堂应结合学生实际,创建信息时代的适合学生和教学实际的体育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铁雄.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3]万文君,黄智武.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4]陈荣,徐浩,王剑,等.高校体育课程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现状与前景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5]唐旭辉,李雪,蒋华.论网络教学模式[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唐韶凤.网络教学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7]刘文珂.体育课网络助学平台建设的思考——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梁平,李红群,杨勤,等.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以篮球教学为例[J].体育科技,2010.

[9]汪开寿.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10]张晓磊,陈召.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基于网络支撑环境探讨高校体育欣赏课程的构建[J].体育科研,2007.

G807.4

A

2095-2813(2011)11(c)-0043-02

徐岩(1986~):男,江西南昌人,助教,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运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不正经运动范
成长课堂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