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观及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2011-08-15 00:46张海莲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幸福观大学生研究

张海莲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曾说过:“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行动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幸福的人。可见,教育的本义就是关注人和人的幸福,指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理念的提出,“主观幸福感”日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幸福观教育也随之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总体而言,幸福观教育在实践中尚不成熟,只偶尔体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幸福观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幸福观教育是关涉幸福的教育,是以幸福为中心对人们进行教育。所以在研究幸福观教育时,必须对国内外关于幸福观的研究加以梳理。

一、国内外关于幸福观的研究

1.国外关于幸福观的研究

幸福观,即人们对幸福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西方对幸福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到近现代已经比较成熟,大部分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来阐释关于幸福的不同观点。其中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英国哲学家贝兰特。罗素的 《幸福之路》、《快乐哲学》;英国哲学家詹姆斯。爱伦的 《幸福的蹊径》;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的《幸福》;英国弗格斯的《幸福的终结》;德国心理学家斯特凡。克莱因的《幸福之源》;法国阿兰的《幸福散论》。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致力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了目标理论、活动理论等多种理论,并指出了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如人格特质、价值观念、目标、经济收入等。同时,学者们还找到了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这些成果对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和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方有几种极具代表性的幸福观: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幸福,鄙视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的理性主义幸福观(禁欲主义幸福观);追求物质享受和肉体快乐的感性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主张幸福源于上帝的基督教幸福观;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幸福观;主张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统一、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相统一、享受和劳动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前四种幸福观虽然具有合理的成分,但暴露出了极大的片面性和消极性,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幸福问题有了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是科学的、正确的幸福观。

2.国内关于幸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幸福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理念的提出而逐渐成为社会热点的。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而言,国内有关幸福问题的著作较少,主要有陈根法、吴仁杰的《幸福论》,江畅的《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冯俊祥的《西方幸福论》,陈瑛的《人生幸福论》,栾传大的《创造幸福》,刘次林的《幸福教育论》等。国内学者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伦理学、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其内容涉及幸福的涵义和要素、正确的幸福观及幸福观的教育等。其中,幸福的涵义争议较大,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孙英在《幸福论》中将幸福定义为:“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重大目的得以实现,生存和发展达到某种完善的心理体验。”[1]唐凯麟在《伦理学》中认为:“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幸福的热切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学生、老人、城镇居民、农民等不同群体的幸福感的调查和研究活动中,这些研究活动必定有利于幸福观的研究。

二、幸福观教育研究的现状

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幸福观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对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学生幸福的关注不够。因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当前,国内对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幸福观教育意义的论证和价值的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探讨,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幸福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但这些研究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双利、刘新秀等人认为,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龙溪虎则指出,幸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维度之一。吴璇更是强调幸福观教育是教育的本义之所在。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集体主义,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享受与劳动、索取与奉献相统一的科学的幸福观。在具体内容上,范双利、陈贻思等论者认为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精神幸福观教育、过程幸福观教育、社会幸福观教育、德福一致幸福观教育。王良玉认为,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含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理财教育、理想教育等特殊内容。这些内容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使幸福观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拓宽了层面,增加了可行性。

关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鄢永慧、杨雪琴、吴璇等论者都认为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大学生自身的幸福观有失偏颇,一些大学生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扭曲的幸福观。比如,一些学校的教育中并没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和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的道德思想教育,弱化了对人生幸福和幸福观的教育。即使有学校的教育涉及了幸福观,也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黄明丽在此基础上,还指出幸福观教育在内容上重个人幸福观的培养轻社会幸福观的培养,在形式上重思想道德的教育轻时代特色的注入,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困境研究,吴璇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有: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幸福观教育与德育关系扑朔迷离,其基本内涵缺乏明确的定位[2]。这些都较好地揭示了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于解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的策略,有论者提出,将现代性的幸福观引入课堂;进行幸福观教育的真实体验和心理疏导;优化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张丽波、李雁冰等认为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与幸福观教育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活动,不断完善幸福观理论体系;尽快建立起系统的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教学体系。还有论者提出,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建立德福一致的社会机制等。

三、幸福观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幸福观教育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在幸福观教育基本内涵的界定、幸福观教育机制的建立、理论体系的构成、幸福观教育实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幸福观教育发展的步伐。

1.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

顾名思义,幸福观教育就是对人们的幸福观进行教育和引导,其必关涉到幸福。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幸福”的界定存在偏差,这就直接导致了“幸福观教育”的涵义存在多元化的趋势。而“幸福观教育”基本内涵界定的不明确性本身就说明了学界在幸福观教育研究中的缺失。有人认为,所谓的幸福观教育就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个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教育活动。栾传大提出“多元幸福观教育”,即在新世纪新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培养,使其树立多元幸福观而进行的活动。当然,这里他将幸福观教育的对象特定为青少年,是较为片面的。吴璇在《幸福观教育的价值探讨》中将其界定为:“所谓幸福观教育,就是以幸福的和谐状态为评价标准。以培养个体的幸福能力(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形式多样的教育过程。”[2]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如何界定“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始终是关涉幸福的教育,是以幸福为中心对人们进行幸福观的教育。不论是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还是培养多元的幸福观,抑或是其他幸福观,幸福观教育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幸福观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虽然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追寻幸福,但是幸福观教育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也只是人们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内蕴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纳和总结。而对于幸福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学界对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仅限于对其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意义的论证以及影响因素和现状等方面,且研究成果较少。以“幸福观教育”为关键词,在相关网络数据库中检索出的论文较少,相关著作则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全面深入,理论突破不多,理论体系仍在构建之中。目前,只有栾传大的“十五”重点课题“幸福观教育研究与实践”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幸福观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元幸福论”的观点。

3.幸福观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

当前,幸福观教育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得幸福观的理论研究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所形成的理论也缺乏实践的检验。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大多数都只是空洞的说教,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路径和方法,从而不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幸福观教育当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也不只是学者的事,它需要所有参与幸福观教育的人的共同努力。

四、幸福观教育研究的建议

1.明确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界对何为幸福观教育这一基本问题仍然争论不休。而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思路,幸福观教育的研究首先必须要解决幸福观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才能进一步构建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它直接关系到幸福观教育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策略等。因此,无论我们将对幸福观教育进行怎样的探讨,其基本内涵都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2.构建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

如前所述,目前,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的范围有限,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无论对于幸福观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对于幸福观教育实践的开展都是不利的。因此,下一步幸福观教育研究应着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论体系架构的角度出发,逐一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构建起合理、完善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为幸福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3.拓展幸福观教育研究对象的涵盖面

当前,一提到幸福观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偶尔涉及到中小学生幸福观教育,也就是说,当前幸福观教育研究主要还是针对学生这一群体的。但事实上,幸福观教育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整个民族幸福观、民生幸福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幸福观教育研究时,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主要指向,而应该从整个社会出发,将研究的视角扩大到弱势群体、城镇居民等社会各个群体,从而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对整个民族的幸福观教育进行有效的研究,引导全社会共同开展幸福观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观教育相结合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追求幸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幸福观教育本身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并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1]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吴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幸福观大学生研究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