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写(创作谈)

2011-11-21 22:49赵润州
散文百家 2011年7期
关键词:苦旅著作气息

●赵润州

年纪尚轻,阅历尚浅,谈创作体会为时过早,且多有班门弄斧之嫌。人言读写不分家,不如说说读书对于我写作的影响。

偶有所思,自己能有写作这么一个兴趣,除了得益于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也离不开读书的爱好。稍加回想,自己欣然提笔之日,也恰是沉醉书香之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余华的几种小说和随笔,王安忆先生的《长恨歌》同《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等等,读来颇受教益,且不时咀嚼一二,兴味愈浓。《文化苦旅》的开篇,余先生即讲到他多年埋头书案,在单调窘迫中生命开始枯萎,然而若想寄情山水,融入自然,光靠白纸黑字是不够的,要走到大千世界里,要置身名山大川中。古人一向讲究气,也许正是因为书卷中文化的厚重气息,让余先生换上了远行的装束,走出了书房,也许正是因为那些文艺作品中的清新气息,让我有了动笔诉说的意愿。

然而真的抱起一个大部头来啃,又远不轻快、闲适。卡夫卡的《城堡》,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加丽塔》,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一系列外国文学著作并不那么易于消化。加之年轻人读书时又多些急功近利,有时候合上一本书不免去衡量得失。一方面担心这般囫囵吞枣,所获能有几何。一方面慰藉自己不读不知道,读了毕竟会有所得, 最不济也胜于读那些二手资料。不管怎么样, 来自异域的文化著作,在开拓视野、启发思考 上都颇有裨益。况且,所谓阅读本来就是潜移 默化的,会有许多我们料想不到的东西沉淀在 心里。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说 不定哪一天这些沉淀会自然涌出,辅助我们作 出好辞妙章来,这些我们又如何知道呢?

在一些前辈的指引下,个人的阅读领域也 有所拓展。在文学领域上继续前进的同时,亦 希图在社科领域上有所斩获。限于水平,目前 只是挑些个人感兴趣的入门类读物,尝试尽可 能多的理解著作者的意图。朱光潜先生的《谈 美书简》,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费尔巴 哈的《宗教的本质》等书籍,不单在思想性上 给人以教益,并且让我们见识到大家的创作手 法。真是敬佩费尔巴哈、尼采等西哲,他们学 术著作的文学观赏性甚至远胜于许多文学家的 作品。孜孜以求的探求、思辨,让他们的作品 有了这双重的价值。而这些正是吾辈在今后的 阅读、写作中应当奉为圭臬的。

阅读不应当有禁区,也不会有极限,我 辈虽以有涯随无涯,然而何为有涯谁人又能 知晓?在不断的阅读中思考,在不息的思考 中写作,希望有一天我的文字也能使读者受 益。

猜你喜欢
苦旅著作气息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自然的气息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春的气息”
读书实践收获(3)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