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理财故事

2011-12-11 09:23王棣华
产权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香客胡雪岩钱庄

□ 王棣华

胡雪岩理财故事

□ 王棣华

胡雪岩(1823—1885),本名光墉,字雪岩。本来是个穷孩子,小时候记住了母亲“为人要诚实”的教导,拾金不昧,办事认真,为人勤快,爱动脑筋,多次受到贵人提携,在短短数十年间从一个小伙计成长为富可敌国的“胡大财神”。

胡雪岩走向社会,一开始是一家商铺的小伙计,后来投身一家钱庄做小伙计。由于他办事能力很强,为老板赚了很多钱,深得老板喜爱。后来老板竟然将钱庄作为遗产赠送给他。他以钱庄为本业,又经营了其他许多产业,加上他积极参与官方的各种活动,成为当时大富大贵的唯一红顶商人。

阜康钱庄

胡雪岩理财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他的用人之道。用胡雪岩的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此语可谓道破了他成功的天机。在胡雪岩身边,有许多都是别人眼中的“败家子”,但他们到了他那里,一个个都成了具有特殊用处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正是他“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的用人观的最好体现。

除了重大决策外,在一些具体生意事务的运作上,胡雪岩总是放手让手下人去干,决不随意干预。在助手刘庆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务之后,胡雪岩几乎完全放手让他去做。刘庆生果断认购2万两银子“官票”就是一例。“官票”是朝廷发行的纸钞,目的是购粮征饷镇压太平天国。“官票”发行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使自身贬值,但朝廷、衙门强行向杭州各钱庄派销价值25万两银子的“官票”。23家小钱庄和包括阜康钱庄在内的9家大钱庄在一起议论此事时,大家纷纷叫苦、推诿,不满于先缴六成现款,其余四成两个月后缴清的派销条件,主张用多少缴多少。刘庆生此前已与胡雪岩谈过关于“官票”的事,胡雪岩没有明确表态,只告诉他一个宗旨:只要能帮朝廷的忙,即使赔本的买卖也做。刘庆生首先主动认购了2万两的“官票”,这一行动使阜康钱庄在官厅和同行当中立刻叫响了。这是胡雪岩能够成为“红顶商人”重要原因,也是他生意能够做大的重要原因。

胡庆余堂

胡雪岩除了钱庄生意做得很成功以外,中药生意也非常著名,时称“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他在经营“胡庆余堂”时,不但已很有钱,而且有了很高的政治身份,是很有势力的“大老板”,但他没有店大欺客的陋习,也不容许他的员工仗势欺人。胡庆余堂开张时,胡雪岩头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郑重其事地接待顾客。他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定为店规,作为员工考核的重要标准。学徒刚进店,就要学习如何待人接物:顾客进店,店员就要先站立主动招呼顾客,绝对不能背朝顾客;顾客配药不可缺味,务使顾客满意而归。有一回,一位远道而来的香客在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看后微露不满神色。胡雪岩在旁见到,当即趋前查看,表示此药确有欠缺之处,再三致歉后,让店员另换新药。刚巧这天此药已售完,胡雪岩考虑香客远道而来,便留他住下,并保证三天之内把新药赶制出来。第三天,他履行了诺言,亲自把新配置的“胡氏辟瘟丹”送到香客手中。香客为胡大官人这份认真劲儿所感动,此后,逢人便讲胡庆余堂服务周到、胡雪岩待客厚道。

胡庆余堂专设顾客休息场所,在流行病多发的夏天免费供应清凉解热的中草药汤和各种痧药;在远近香客赶庙会大批涌入杭州城的日子将药品降价出售;遇急诊病人即使是隆冬寒夜也接待不误。在冬天,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门求药,值夜药工必定遵守胡庆余堂为急诊病人现熬鲜竹沥的规定,劈开新鲜的淡竹,在炭炉上文火烘烤,待竹沥慢慢渗出,再用草纸过滤,当场让病人喝下。熬一剂竹沥要花两个小时,病人一多,所需时间就更长了,但药工们总是急人所难,耐心细致地做好服务工作。胡庆余堂的待客之道使自己在顾客心目中树起一块金字招牌。

胡雪岩理财善于为自己做宣传。他的说法是:“生意要做得既诚实,又热闹。”他向贫困民众施散的药品都有包装,包装纸上是自我宣传,于是胡庆余堂和胡雪岩的名声传遍国内以至海外。

用人之道

胡雪岩理财注意运用物质利益这一经济杠杆来激发手下人的工作积极性。他进行利益驱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红利均沾,二是入股合伙。对于没有资本的伙计,根据经营好坏来决定年底分红;对于有本钱者邀其入股,把他们的利益得失与自己捆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叶种德堂有个切药工,业务过硬,人称“石板刨”,但脾气火爆,在叶种德堂呆不下去了,经人介绍来到胡庆余堂,胡雪岩按能力给他高工资,提拔他当了大料房的头。胡雪岩宁愿厚待有一技之长的“刺头”,也不赏唯唯诺诺的平庸之辈。“石板刨”见大名鼎鼎的胡雪岩竟如此器重自己这个在叶种德堂受气的小人物,感恩戴德,加倍效力。

胡雪岩在人才问题上,从来不吝惜钱财。他设有“功劳股”,即从赢利中拿出一份特别红利,专门奖给有贡献的人。“功劳股”是永久性的,一直可以拿到本人去世。胡雪岩从不以自己生意的赚赔来决定员工报酬的多寡,即使自己所剩无几甚至吃“老本”,该付出的也绝对一分不少。胡庆余堂有“养俸”、“阴俸”两种规矩。“养俸”类似我们今天的退休金。上自“阿大”、“档手”,下到采买、药工以及站柜台的伙计,只要不是中途辞职或被辞退,年老体弱无法继续工作的,仍由胡庆余堂发放原薪,直到去世。“阴俸”是那些为胡庆余堂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的雇员去世以后给家属的抚恤金。与今天的抚恤金不同,胡雪岩的“阴俸”是比照雇员在世时的薪金,以折扣的方式继续发放给他们的家属,直到家属有能力维持与雇员在世时相同的生活水平为止。

理财眼光

胡雪岩进行财务监督很有特色。他对于雇员挪用东家款项及贪污等不法之事,有一套不同于常人的处理办法:先通过关系摸清不法雇员舞弊的底细,然后对舞弊者点到为止,不点破舞弊者的真相,也不深究,让舞弊者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不明实情。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舞弊者自查自纠,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则明确告诉舞弊者,只要努力,仍然会得到重用。这几下子,终于使舞弊者彻底服帖。胡雪岩这样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保全了舞弊者的面子,救了一个人,同时还留住了一个人才,并让他感激不尽,另外也达到了堵漏补缺的目的,可谓一举数得。

胡雪岩理财具有现代意识。他从经营钱庄起家,但目光四射,并不局限于银行领域。他还做丝、茶生意,为农村养蚕人寻找原料出路;开办典当行,赚一时受窘的官僚、商人、纨绔子弟的钱,而对穷人则取息甚微;尤其可贵的是他后来打算收买新式缫丝厂,以便缫出高质量的丝与外国商人一决高低。

胡雪岩信息意识很强。他说:“做生意一步落不得后,越早到消息灵通的地方越好。”所以他很早就走出杭州,在上海开辟新基地。

胡雪岩理财求新求快。他说:“别人用老式船,我用新式船,抢在人家前面运到,自然能卖得好价钱。”他在生意场中连连得利,与他求新求快分不开。

胡雪岩公关意识鲜明。他和官场、洋场、商场这三方面的关系都搞得很好。他说:“要想市面做得大,自然要把关系拉得紧。”的确,胡雪岩从交结王有龄开始,到和江苏学台何桂清(后任两江总督)结交,再依靠左宗棠为后台,在官场里,胡雪岩路路通。通过古应春,胡雪岩与英、德、法等外国商人又搞得很热络。在商界,他以讲究信用著称,和一些钱庄搞“联号”。胡雪岩还和“漕帮”关系密切,情同兄弟,“漕帮”的头面人物都称他“小爷叔”。有了“漕帮”这层特殊关系,运输、头寸、劳力往往迎刃而解。他说:“我的市面要摆到京里,摆到外国,人家办不到的我办得到,才算本事。”

胡雪岩善于运作资金。他说:“所谓‘调度’,调就是调动,度就是预算,预算什么时候有款子进来,预先拿它调动一下,这样就比人家走在前面了。”他把蚕丝做抵押,取得资金,再做另一笔生意。到时蚕丝卖出,另一笔生意已赚了钱。

猜你喜欢
香客胡雪岩钱庄
百忍寺
百忍寺
点灯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赢的最高境界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
胡雪岩巧借巨款
赢的最高境界
胡雪岩与胡庆余堂
赢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