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艇测功仪在帆船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2012-01-15 03:03屈胜国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赛艇帆船有氧

屈 萍 屈胜国 陈 丹 康 涛

(1.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3.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4.湖北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1 问题的提出

帆船比赛虽然是竞速类项目中的一种[1,2],但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直接依靠运动员的做功来实现。风是根本,是原动力,体能的作用是通过风的利用来体现[3]。帆船比赛过程中,比赛赛程跨度大,单轮次比赛持续时间长。虽然比赛强度较低,但是比赛的时间持续却较长,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拥有较强的有氧能力。因此,帆船运动员体能日益成为比赛中的重要因素。

但是帆船项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适合自身项目规律的测功仪,目前帆船运动员在进行身体素质测试的时候都采用较为常规的方法,例如:仰卧起坐、卧拉、悬垂等等[4],而进行耐力测试的手段通常为12min跑,偶尔也可能会采用功率自行车[5]。但是这两个测试项目主要反映的是运动员下肢的有氧代谢能力,不能反映整个机体的耐力水平。目前,帆船的体能测试指标还相对较少,体能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赛艇运动是以有氧供能为主的竞技体能类项目[6,7],虽然比赛的过程中,风和浪也会对运动员的成绩产生影响,但是运动员的自身能力,尤其是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运动成绩的高低[1,2]。所以赛艇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都格外重视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尤其是有氧能力训练,在教练员训练计划中的比重是很大的。赛艇运动要求运动员的肩、髋、踝关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7]。在赛艇比赛中由于风和浪的变化,在人与船、船与水的相互参照体系中,每一个划桨动作支点都不一样,要求运动员需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的灵活协调性。赛艇单人艇运动员在2000m 的比赛中,比赛时间持续6~8min。赛艇比赛对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耐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8]。因此赛艇对于力量和体能训练十分重视,在训练中要突出发展运动员专项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水平。测试运动员耐力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很多,例如:1000m单人艇成绩、2000m单人艇成绩、赛艇测功仪功率、3000m跑等等[9-11]。

赛艇测功仪是赛艇运动专项训练和评价的重要工具。目前,在赛艇训练与测试评价中使用的测功仪按照阻力源主要有三种类型:液压、电磁和风轮。其中美国产的CONCEPT II风轮式测功仪,最具代表性,风靡世界,被广泛用于世界各国赛艇运动训练和健身活动中[12]。近十多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不仅在国家队,各省市队甚至基层的二线队伍都在广泛的适用。CONCEPT II测功仪用于评价赛艇运动员体能水平是一个非常简便、实用的工具。研究表明,CONCEPT II不仅可以用来评价赛艇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专项力量训练的工具[12]。

在训练实施和控制中,强度是中心环节[1,4],因为运动员需要通过不同强度的训练方法来提高、优化其体能结构。训练实践中,专项测功仪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客观评价手段已在赛艇、中长跑、游泳和自行车等许多项目中进行了实践探索,人们均认识到功与功率指标的重要价值,并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广泛应用[8-11,13]。

2 测试方法

依托本实验室的多项相关课题,对1998年以来多名国内外国家队和部分省队的优秀女子赛艇公开级与轻量级运动员每周进行赛艇CONCEPT II测功仪的60min功率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汇总。

对现役国家帆船队女子470级的四名运动员进行赛艇CONCEPT II测功仪的功率测试,由于国家帆船队接触CONCEPT II测功仪的时间还很短,对于赛艇的划船动作还比较不适应,动作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或者错误的动作,但是总体上来说还不错。因为担心运动员由于错误动作而导致腰伤的缘故,进行测试没有进行6min以上的测试。测试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0s、1min和6min。将测试结果与赛艇女子运动员进行比较,找出两个项目之间的共性。

要求两个项目的受试运动员在测试前一天没有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令受试运动员在正式测试前30min内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要求心率不超过140次/min),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受试者依次进行测试,要求均尽全力。

3 测试结果

3.1 帆船女子470级测试结果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家帆船队女子470级的四名运动员体能差距并不大。从总体来看,功率都出现明显下降,而且四名运动员功率下降的变化趋势也非常接近。除了第四名运动员以外其他三名运动员10s的功率与1min的功率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从代谢的角度来看,10s反映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1min反映运动员无氧有氧混合运动能力,而6min反映运动员最大有氧运动能力[14]。这说明第四名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明显较低,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该有意识的加入一些无氧力量性训练。

图1 帆船女子470级运动员测试结果曲线图

3.2 赛艇女子公开级与轻量级测试结果

数据经过统计处理汇总后,从图2中可以看出,国内外优秀女子赛艇公开级与轻量级运动员在30min之前的功率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是总体的变化趋势变化却不明显。由于体重对于功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20min以前的测试中,赛艇女子公开级运动员在功率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在20min以后的一般基础有氧能力方面差别不大。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得到结论说公开级运动员的无氧能力高于轻量级运动员,单纯比较功率的实际值对于反映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是非常片面的。

图2 赛艇女子公开级与轻量级运动员测试结果曲线图

3.3 帆船与赛艇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将帆船470级运动员测试结果与赛艇女子运动员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赛艇运动员总体的功率都明显高于帆船运动员。一方面是由于赛艇属于周期性有氧力量耐力运动项目[7],供能类型属于以有氧代谢为基础的混合代谢供能[11,15,16,17],在所有的有氧运动项目中,赛艇运动对人体的生理要求排在首位[7-10]。赛艇比赛要求人体三个供能系统共同参与供能,有氧代谢系统、糖酵解系统、磷酸原系统都被最大最充分的调动[18,19]。因此赛艇对于体能的要求比帆船运动员要高许多。平时训练时,赛艇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都明显高于帆船运动员。帆船运动作为智能类项目、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混合供能为特征的运动项目,对无氧代谢供能能力的需求度高,但有氧代谢供能能力也异常重要[2]。因此帆船对于体能的要求相对赛艇较低,虽然平时也加强了体能方面的训练,但是与赛艇运动员相比还相去甚远。第二是因为赛艇测功仪属于赛艇项目的专项功率测试设备,其设计原理以及发力方式都是根据赛艇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项目之间的差别导致帆船运动员的功率相对较低也是可能因素之一。但是从总体的变化趋势来看,赛艇运动员与帆船运动员之间差别不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赛艇项目与帆船项目均为有氧项目,对于运动员有氧能力方面都非常重视[19,20]。从测试的结果来看,其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非常的接近,说明这两个项目在体能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帆船项目目前还没有专项的评价系统,对于运动员的体能能力方面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由于赛艇与帆船在体能结构方面的相似性,借助于赛艇项目非常完备的测功仪测试数据,通过统计和分析赛艇体能结构,可促进完成帆船相关评价体系的建立。

4.2 建议

建议在今后对帆船项目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延长测试时间和完善测试结果分析,使运动员继续完成超过20min以及60min的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回归出符合帆船运动员的体能结构曲线,并且将这个曲线与赛艇的曲线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帆船体能评价体系,为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提供有力参考。同时可以利用曲线变化安排科学的训练计划,针对每人不同的曲线变化安排适合个体的体能训练计划。在完成帆船的评价体系之后,还可以对其他有氧耐力型项目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够找出所有有氧项目的共性规律,从总体上提高我国体育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85-93.

[2]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帆船帆板[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91-203.

[3] A.H Day. Sail optimization of maximal speed [J].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1996,18(3):131-154.

[4] 郑伟涛,屈萍.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在帆板运动中的应用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 78-84.

[5] 吴建婷,安民. 帆船帆板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探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5(4): 68-70.

[6] 屈萍,屈胜国,郑俊. 绿茶活性提取物对有氧性运动疲劳恢复的作用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41(12):48-52.

[7] 张清,叶国雄.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3.

[8] A. M. Nevill, C. Beech1, R. L. Holder, et al. Scaling concept II rowing ergometer performance for differences in body mass to better reflect rowing in water[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10, 20(1): 122-127.

[9] T I Gee, D N French, G Howatson, et al.The effect of a series of strength training sessions on 2000 m rowing ergometer performance and muscle function[J]. Br J Sports Med 2011,14(5):14.

[10] 吴昊, 黄晓平, 路花丽, 等. 优秀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再认识与实践[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2(4):70-73.

[11] O. Castagna, C. Vaz Pardal, J. Brisswalter. The assessment of energy demand in the new olympic windsurf board: Neilpryde RS:X[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7, 100(2): 247-252.

[12] M. Shimoda, T. Fukunaga, M. Higuchi, et al. Stroke power consistency and 2000 m rowing performance in varsity rower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09, 19(1):83-86.

[13] Vogler AJ, Rice AJ, Gore CJ.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rgometer and on-water incremental rowing tests. 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J]. 2010, 5(3): 342-358.

[14] 田野.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7-202.

[15] 秦宇飞, 张缨. 女子赛艇运动员模拟比赛中心肺功能变化特点的研究[J]. 体育科学, 2002,22(5):99-104.

[16] Kendall, K L; Dwyer, T R; Smith, A E,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Performance Variables and 2,000-Meter Rowing Performance in NCAA D1 Female Collegiate Rowers[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11,12(5):24-25.

[17] 屈萍, 郑伟涛. 体育工程学在运动医学方向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44(2):76-80.

[18] Clara Soper, Patria Anne Hume. Towards an ideal rowing technique for performance: the contributions from biomechanics [J]. Sports Med, 2004,34(12):825-848.

[19] R. Shephard, P.-O. strand, N. H. Secher. Rowing, Endurance in Sport[M]. Oxford, UK: Blackwell Science Ltd, 2008.

[20] Carlos Barrios, Michal Hadala, Inmaculada Almansa, et al. Metabolic muscle damage and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in an America’s Cup yachting crew[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1, 111(7):1341-1350.

猜你喜欢
赛艇帆船有氧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赛艇队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帆船
赛艇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悬挂技术的运用
环保小帆船
找帆船
帆船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