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的实证研究

2012-01-15 03:05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亚健康职业倦怠普通高校

刘 青

(宿迁学院 基础部,江苏 宿迁 223800)

1 前言

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或者懒散的工作之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自我封闭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具有教师的职业重复性、教育教学缺乏自主性,教学科研等工作单调枯燥等特征,是近年来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本研究将以江苏省普通高校部分青年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职业健康应对的方式对江苏省45岁以下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态进行干预,目的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职业压力的应对能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江苏省普通高校中抽取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扬州大学、淮安工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共6所高校共88名45岁以下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54人,女教师34人。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淮安工学院三所高校为干预组,盐城师范学院、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三所高校为对照组。

2.2 研究方法

干预前采用EBI量表、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确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交流会(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和有规律的集体性团队活动。本次研究干预重点是针对造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心理压力),对所研究的青年体育教师开展身心健康教育月活动,一方面在干预时间内安排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带领本教研室的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研讨会,老教师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师生关系处理等方面给与持续的指导。并在青年教师中逐渐形成团队的理念共享,鼓励大家互相加强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组织干预组青年教师每周组织一至两次的集体团队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聚餐,扑克牌比赛等,使团队中每个成员对集体活动有期待感,有较强的参与意愿。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在三个月后,采用干预前同样的问卷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体育教师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从而评价出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Epidata3.0软件包进行调查数据的录入和核实,所有统计分析在SPSS12.0 和Windows统计软件包上进行。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表1 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上表现并不一致。其中,“情绪衰竭”程度较高,平均数达到3.41,标准差为0.52,在情绪衰竭方面有84.7%的教师表现出中、高水平。说明我省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等过度压力而导致情绪衰竭稍深,但是“去个性化”程度并不严重,平均数为2.63,只有39.8%的青年体育教师表现出中、高水平的去个性化,从数据可以看出我省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们的去个性化程度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个人成就感”总体偏低,平均数只有2.47,而且低成就感群体占的比例偏大(52.3%)。通过对表1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处于偏高水平。

3.2 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情况分析

3.2.1对照组与干预组调查样本的一般情况分析

表2 对照组与干预组调查样本的一般情况

此次研究青年体育教师88人,干预组46人,平均年龄34.52岁;对照组42人,平均年龄35.21岁;本研究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基本情况见表2。

3.2.2干预后两组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比较

表3 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前后得分情况

注:**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

本研究分别对干预前、后两组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干预前,两组青年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青年体育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得分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3干预后两组青年体育教师亚健康情况比较

表4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前后亚健康得分情况

注:**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

本研究分别对干预前、后两组青年体育教师的亚健康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干预前,两组青年体育教师在心理亚健康、生理亚健康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青年体育教师的心理亚健康和生理亚健康得分要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4干预后两组青年体育教师应对方式情况比较

表5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在0.05显著水平上相关)

本研究分别对干预前、后两组青年体育教师的应对方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干预前,两组青年体育教师在3种应对策略上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施干预后,干预组的青年体育教师采取寻找解决方法,寻求帮助两个方面得分要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采用规避问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3.3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效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的干预组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情绪衰竭要低于同期的对照组,表明研究干预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受干预的青年体育教师的生理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得分要低于同期的对照组。在行为上,对干预后的应对方式比较也发现,干预组的青年体育教师更多地采用主动应对方式。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一致。

健康促进是21世纪职业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促进职业人群身心健康、提高职业人群工作效率和生命质量的一项投入少、产出高的干预方法。如果每一个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认识到压力的特点,学会应对压力寻找应对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支持系统,就能够有效的降低职业压力感,避免产生职业倦怠,促进身心健康,完善自我,从而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 建议

1)体育教师应不断拓展其他体育专业项目,积极发展新兴奋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稳定性强,教学的重复性较大,所以容易出现重复无聊的感觉。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新的专业项目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如:积极发展轮滑、街舞等新兴的体育专业项目,在学习和教学中给自己增加一定的新鲜体验。

2)体育教师自身应积极增强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积极应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积极的心里适应和调节能力,才能在职业倦怠的高影响状态下,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工作和学习状态。

3)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到构建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中。不仅体育相关的领导部门应该为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相对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积极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加强同事间交流与沟通,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的知识共享。而且,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构建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曹雨平,杨文奇.说说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病”[N].经济日报,2005-05-25.

[2] 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3] 刘晓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2):53-55.

[4] 叶方立.职业卫生与可持续发展[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2000,20(4):24-26.

猜你喜欢
亚健康职业倦怠普通高校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