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2012-01-15 03:05王月华张英杰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吉林吉林省

王月华 张英杰

(1.吉林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体育专业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是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纽带,更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如何在新世纪、新阶段构建出更合理的高校体育专业设置,是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与演变已走过了百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专业设置、专业结构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新形势下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与改革何去何从,势必影响到吉林省甚至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及数据库等途径广泛收集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文献资料,以达到对相关研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1.2 专家访谈法

对吉林省内相关的体育行政部门及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剖析,探讨省内的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1.3 问卷调查法

本文研究是立足吉林省内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11所高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调查,掌握第一手的真实资料,更好的实施改革方案。

1.4 数理统计法

对吉林省11所体育高校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所获得相关研究数据的方法。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与改革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2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设置的现状

2.1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分布情况分析

表1 吉林省高校开设体育专业分布情况

从所开设的体育专业来看,我省11所本科院校共计开设26个体育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点8个,占30.77%;运动训练专业点5个,占19.23%;社会体育专业点7个,占26.92%;民族传统专业点2个,占7.70%;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点2个,占7.7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点1个,占3.84%;体育舞蹈专业点1个,占3.84%。

随着体育领域的不断延伸,由过去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等专业转向了新兴的体育产业管理、运动康复与保健、体育舞蹈表演等专业,而我省高校体育专业设置还属于传统型体育专业设置格局,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新兴专业的发展上,唯有吉林体育学院增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舞蹈专业,这样很难满足社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

2.2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从我省11所院校课程设置数来看,延边大学教学总时数最高,课程数达到了105门,东北师大和白城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课程数为90门,东北电力大学体育专业课程数最少,为43门;其他院校课程数在43至90之间。

从具体课程设置来看,延边大学选修课数占总课程数的比例最大,达76.2%,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接近于1∶3。选修课和必修课主要是体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而其他院校开设选修课则明显不足,与发达地区的体育院校相比差距较大。由此可以断定我省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新要求差距甚远。

2.3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学历层次分析

表2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师资情况

从体育专业教师平均年龄来看,延边大学体育教师队伍平均年龄达47岁,年龄偏大,平均年龄最小的为吉林体院,为36岁,年龄偏小,其他院校平均年龄在37岁至44岁之间,新老比例符合学科发展要求。

从体育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来看,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大、延边大学及吉林体育学院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但比例不高,长春师范学院、吉林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及白城师范学院出现零博士学历的现象;吉林大学专业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达100%,白城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才达到38.5%,院校与院校之间差距较大,学历结构不理想。

从体育专业师资结构来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最均衡的为吉林大学,教授所占比例最大,达22.2%,教授与在校生人数比为2.8%;差距最大的为通化师范学院,教授所占比例最小,达2.6%,教授与在校生人数比为0.23%。教育部曾对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确定过量化标准,由此看来,我省除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师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外,其他院校师资结构都不甚理想。

2.4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与就业率情况分析

从图1可见,长春工业大学和延边大学招生规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和东北电力大学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变化明显的是东北电力大学从05年的100人到10年的160人;长春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及白城师范学院招生规模逐渐减少,最为明显的长春师范学院从05年招生计划290人到10年招生计划145人;吉林北华大学从05年到09年逐年增加,到10年急剧下降,从09年的183人到10年80人。

从图2可以看出,我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步下降,吉林北华大学最为明显,从06年的就业率为80%到09年下降到60%。

结合图1、图2来看,我省招生规模整体在扩大的同时就业率在逐年下降,不免出现体育专业毕业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图1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2005-2010年招生情况

图2 吉林省高校2006-2009年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

3 吉林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改革的建议

3.1 拓宽专业渠道,发展新兴专业

加强部署院校与地方院校、体育专业院校与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合作,建立院与院、系与系之间的交流平台,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省内教育资源,可共同探讨开设新兴专业,立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投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等新兴专业,扩大新兴专业招生比例,走合作办学发展之路。

3.2 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要面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大浪潮,加强市场调研,结合学校自身资源,根据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及特点,从学科本位、价值本位、以人为本的多种价值角度考虑,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在开设社会、经济、人文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加大选修课比例,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在重视自身专业的前提下,学习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及理论课程,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历层次

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师为6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37人,占5.6%;具有教授职称的有73人,占11.1%。随着招生规模及在校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提高学历层次迫在眉睫。因此,各大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目前

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能“引来人、留住人”,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我省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得到改观。

3.4 控制招生规模,提高就业率

在招生规模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要清醒的认识到,体育专业就业率逐年下降,体育专业就业寒流铺面而来。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为主的传统专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专业化渠道没有形成,新就业岗位人才缺乏,现行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各大体育院校应控制招生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适用人才,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4 结语

目前吉林省内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诸如专业分布不均衡、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结构不理想、就业情况不理想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要从拓宽专业渠道、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控制招生规模四个方面入手,对吉林省内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进行改革和优化,使吉林省内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化,为我省乃至国家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体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

[2] 鲁长芬,王健.从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

[3] 戴俊.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4] 白文飞,徐玲.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

[5] 张贤松,李朝晖,周清明,等.面向21世纪 构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方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5).

[6] 柳若松,吴宝玲,朱恺,等.体育院校主体专业转移的趋势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4).

[7] 汪海涛.高等师范体育专业现状与体育师资培养改革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0(2).

[8] 陆克珠.浅析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吉林吉林省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登泰山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吉林卷
洛阳师范学院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