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肉有情之品”概念与临床应用探讨

2012-01-23 19:17吴嘉瑞董玲张冰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2年7期
关键词:精血血肉补益

吴嘉瑞 董玲 张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2)

血肉有情之品是中医对具有滋补强壮、填精益血作用的动物药(以脊椎动物、有血动物为主)的统称,其应用历史悠久,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本文对血肉有情之品的渊源、概念作了较详尽的探讨和阐述,并对血肉有情之品在妇科疾病、疑难杂病中的应用和临床配伍思路进行了探讨,希冀为血肉有情之品概念的明晰和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

1 血肉有情之品的产生渊源

祖国医学应用动物药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原始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力的提高,狩猎所获得的动物类饮食开始增多。伴随着动物类食物的增多,原始人逐步发现部分动物有某些治疗作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始有运用动物药的明确文献记载。如《山海经》中有“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之说。先秦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鸡屎、乌贼骨、豕膏、鲍鱼、雀卵等动物药。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收载了兽、禽、鱼、虫等动物药100余种,其中具有补益作用的有羊肉、牛乳、鹿角、乌雄(雌)鸡、鸡卵、雀卵等。东汉时期的中药学奠基著作 《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动物药67种,如阿胶、鹿茸、牛黄、海蛤、露蜂房、蛇蜕等。动物药在中医临床的广泛使用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体会到动物药的临床功用,并经反复实践,逐渐确定了它们的准确功能定位。其二,动物药的使用与发现和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认识论密切相关,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理念和传统的“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等均对动物药的产生与使用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如“以骨补骨”、“有形配有形”、“以髓补髓”之说。伴随着动物药的应用,人们发现,一部分来自于动物的药物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医家将这部分药物称为“有情”。如药王孙思邈在 《千金要方·卷九》“虎骨酒”项下云:“虎啸风生,龙吟云起,此亦有情与无情相感。”根据上下文,这里的“有情”指虎骨,“无情”指邪风。明代《韩式医通》“异类有情丸”项下云:“鹿,阳也;龟,阴也;血气有情,各从其类,非金石草木例也。”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云:“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多用自有益。”至此,血肉有情成为中医对动物类补益药的固定描述用语之一[1-3]。

2 血肉有情之品的概念探讨

通过以上考证可知,中医将血肉有情之品严格界定在“补益类动物药”范畴之内。血肉有情之品主要用于治疗虚损之病证,如精血亏虚、肝肾不足等。其中性味咸、温者,功效重在壮阳助火;甘、寒者,功效重在滋阴生津。然补益类动物药亦有区别,如鹿茸为补阳类动物药,海马亦为补阳类动物药,龟板为补阴类动物药。三者是否均属血肉有情之品?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换言之,关于血肉有情之品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尚有分歧。

有学者认为,血肉有情之品特指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动物类中药,此类药材主要来源于人或动物的某一组织器官或动物整体,是相对于植物类补益药物而言,“有血”、“有肉”,故命名之。临床常用的有紫河车、鹿角类(鹿茸、鹿角等)、胶类(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乳类(人乳、牛乳等)、髓类(猪、牛、羊等之脊、骨髓)、肉类(牛、羊、驴等)、雄性动物生殖器官(海狗肾、黄狗肾、牛鞭等)、乌鸡、龟板、鳖甲、海参、海马、乌贼骨等[1-2]。

另有学者认为,血肉有情之品是指“动物有血、有肉、有骨、有髓、有类似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相同(相似、相近)的动物类补益药物”,如“羊肉有形之物,能补有形肌肉说”、“有情之属填精:牛骨髓、羊骨髓、猪脊髓、麋角胶(疗虚等)”、“龟胶、人乳皆血肉有情”、“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肾脉之血”[1-3]。据此观点,海马、龟板、鳖甲等低等生物或许不属血肉有情之品范畴。

综合古今各家观点,血肉有情之品可定义为:具有滋补强壮、填精益血功能,可以改善人体虚劳状态,增强机体功能,用于治疗多种虚证的动物类(以脊椎动物、有血动物为主)补益药物。

3 血肉有情之品的应用

3.1 应用原则

3.1.1 循序渐进,缓补为宜

《黄帝内经·素问》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意即病后食肉可以导致病证复发。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云:“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对于大病初愈患者,切忌求补心切,不宜妄食血肉有情之品,以免导致气滞、食积,造成旧病缠绵不愈,甚或变生他病。故而,对于久病初愈患者应当循序渐进,缓补为宜[4]。

3.1.2 补益精血,运脾当先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饮食必须通过脾胃受纳运化,才能转为精微,进而化生气血。因而,使用血肉有情之品须考虑顾护脾胃功能。一般而言,血肉有情之品具有味厚滋腻之性,妄用恐有碍脾之弊。若患者脾胃气虚,不受滋腻,则易致运化无力。因此,临床运用血肉有情之品当注重顾护脾气,可酌情配伍陈皮、砂仁等以开胃健脾[4]。

3.1.3 因人制宜,适量为度

血肉有情之品的使用当因人而异。如消渴病患者,虽嗜食肥甘厚味,但不能恣意纵食。又如体虚、贫血严重者,虽可多食血肉有情之品以促气血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但也要嘱其适量为度,以防损伤脾胃[4]。

3.2 血肉有情之品在妇科中的应用

3.2.1 补气益血,填精益髓

妇女月经、孕育、哺乳等生理功能的维系依赖于气血功能的正常。月经过多、崩漏、产育较多,以及久病、脾虚、外伤出血等均可致气血虚弱,出现头昏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夜寐失眠等症,临床常选用紫河车、阿胶、龟板、鳖甲等,方剂选用复方胎盘片、大补阴丸、黄连阿胶汤等[5]。

3.2.2 调理冲任,固摄带脉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为病可见月经不调、哮喘、腹痛、肠鸣、不孕等;任脉为病可见疝气、赤白带下等。如青春期少女因冲任未充出现月经失调、崩漏、闭经,更年期妇女因冲任虚衰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崩漏、赤白带下等,可选用补任脉之龟板,补督脉之鹿角等,方剂可选用龟鹿二仙胶、乌鸡丸等。又如因冲任损伤、带脉不固致带下量多、清冷或赤白,伴腰酸、耳鸣等,可选用龟板、鹿角、黄狗肾等补肾壮阳之品,并酌加龙骨、牡蛎、芡实、金樱子等固涩止带之剂以提高疗效[5]。

3.3 血肉有情之品在疑难杂病中的应用

3.3.1 紫河车、鹿茸、龟板合剂治疗小儿发育不全

紫河车出自母体而与人体同气相求,功善滋肾填精,益气养血;鹿茸乃血肉有情之代表,是补益精血壮阳之要药;龟板滋阴补髓,壮肾健骨。三药合用,阴阳双补效宏。

案例:宋某某,男,3岁,1994年 3月 21日初诊。因难产受力抻拉,生后逐渐发现颈项软,四肢瘫痪,不能翻身,周岁后流口水,不会说话,抬头颈项难支,不能站立,两手不能摄物,手指蠕动抽直,膝盖向后不能行走,形瘦、便溏,脉虚细。处方:紫河车、鹿茸、龟板、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石菖蒲、红参、全蝎、蜈蚣、丹皮、泽泻,共为细末,日服3次,每次1.5 g,现患儿 8岁,目光灵活,智力敏捷,说话基本正常,只是着急时吐字有停,并有口吃。两手功能基本正常,两腿可以自然行走[6]。

3.3.2 紫河车、鱼鳔胶合剂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案例:吴某某,女,31岁,1998年 8月11日初诊。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目眩,食少眠少、形瘦,心悸气短。月经量多,齿龈出血,面色白,唇淡白,手足凉,大便溏薄,脉细微。处方:紫河车、鱼鳔胶、红参、茯苓、炙甘草、炒枣仁、熟地、山萸肉、锁阳、胡桃肉、枸杞、莱菔子、鸡内金、生地榆、三七、血余炭、白及。共研细末,日3次,每次10 g。药后血止,月经来时量少色鲜,寐多食增,面唇爪甲稍有血色。二诊时,上方去地榆、白及,倍量连服40天,药后,患者眠食正常,色脉有起色,体力恢复[6]。

3.4 血肉有情之品的配伍应用思路

临床使用中,血肉有情之品与其他类药物配伍同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功用。以下着重从4个方面例举。

配伍补血药:中医认为,精能生血,血可化精,根据精血相互滋生、互相转化的原理,可将补精益髓的血肉有情之品与补血药同用,以达精血同补之效。如汉代医圣张仲景治血虚崩漏之胶艾汤中用阿胶与熟地、芍药、当归配伍。

配伍活血化瘀药:临床中,针对精血久耗,津液亏损,瘀血内生,久治不愈,以致新血难生者,可用阿胶、紫河车与茜草同用。

配伍补气药:“损其肺者益其气”是中医治疗肺系病证的重要治则之一,如人参蛤蚧散(《博济方》)中蛤蚧质润而不燥,峻补肺肾之气,与甘温不燥之补益肺脾之气的人参、甘草为伍,共奏纳气平喘,扶正止嗽之功。

配伍清热药:治疗温病后期,阴津大伤,余热蛰于阴分者,可用搜络滋阴之鳖甲配伍透热凉血之青蒿、丹皮,共奏扶正驱邪之功[7]。

[1]黄进,包克义.对中医药血肉有情之品的几点认识[J].中医药研究,2000,16(1):52-53.

[2]何绍奇.血肉有情考略[J].中医杂志,1992,21(10):58-59.

[3]宋知行.血肉有情之品在千金方中的运用[J].河南中医,1983,12(5):21-22.

[4]谢静萍.血肉有情之品临证妙用[J].中医药学刊,2004,22(4):694-695.

[5]李祥云,黄宣能.血肉有情之品在妇科的应用[J].陕西中医,1984,4(2):19-20.

[6]许振有.运用血肉有情之药治疗顽难疾病的经验[C]//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中药协会,1999:38.

[7]朱元结.浅析血肉有情之品的配伍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9,15(9):63-64.

猜你喜欢
精血血肉补益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黄显声:血肉长城第一人
活血化瘀法和补益法协同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运用
今夜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扎纸马
血肉相依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