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法”看隶书的重要意义

2012-01-29 03:08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刘绍伟
中国艺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章草书体笔法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刘绍伟

在当前的书法教育中,隶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现象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从隶书与楷书、行书、草书间的笔法关系看,隶书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这一现象及其原因,在当今精英教育或是大众教育中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隶书与楷书间的笔法关系

从书体形成的过程看,楷书是在隶书的土壤里孕育形成的。早在东汉后期的隶书墨迹中,就出现了明显的楷书、行楷的用笔方法。

隶书在西汉中后期发展成熟。人们日常在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仍然在不断地改进隶书的用笔方法,如省略横画收笔时的波挑笔法,变为直接的顿笔收锋等,对于隶书的捺画,也将其波磔改为向右下方的顺势出锋。此外,汉代人们在日常的书写中,还将隶书的横画长度缩短,不再刻意突出隶书横画的左右分张之势。到东汉后期,由于人们对隶书笔法的不断改进,使隶书中楷书、行楷的笔法成分不断增多,虽然还有着浓厚的隶书痕迹,但楷书的笔法形态已明显现出端倪。东汉晚期,从隶书中孕育的楷书,虽然已经和隶书有了明显的笔法区别,但影响力和整体上的规模还无法和隶书相抗衡,仍然处在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过渡迎来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属于楷书范畴的“魏碑”书体,即带有明显隶书痕迹的楷书。实际上,在东汉后期的隶书中,已经出现了与魏碑书体相近的字,其与隶书的渊源关系清晰可见。

二、隶书与行书间的笔法关系

今天意义上的行书,是介于唐楷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也是从东汉后期的隶书笔法中逐渐演变而来的。

行书笔法及行书的产生,渊源仍是隶书。东汉后期,隶书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有规范严谨的隶书,也出现了书写比较随意草率的隶书。这种草率风格的隶书多来自于民间。从实际情况看,最初的行书面貌和我们今天使用的行书有所区别,不是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而是介于隶书和章草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带有行书笔意的行楷字,在东汉后期的隶书中不断增多,直接促进了行书笔法的进一步形成。

三、隶书与草书间的笔法关系

草书系统中的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形成的。

隶书在西汉中后期成熟以后,其稳定的字形、字势以及结构,都为章草的最终成熟创造了有力条件。可以说,成熟前的章草笔法对隶书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隶书的成熟,反过来间接促进了章草书体的成熟。如果没有隶书的形成和发展,章草的成熟时间可能还要更晚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隶书的形成无疑促进了章草的成熟。

四、写好隶书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书法教育中,高度重视隶书的学习和研究,至少有三点现实意义。

第一,从隶书入门,相对减小了直接从楷书入手学习书法面临的难度,为学好楷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五种书体中,笔法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首推楷书。传统书法教学直接从楷书入手,走的是一条由难而易的道路。而直接从隶书入手,比从楷书入手要容易得多。在技法难度上,隶书要比楷书容易。结构上,隶书比楷书更为平稳,但结字的方式基本一致。楷书笔法的产生,是隶书继续向书写便捷方向发展的结果,也是不断继续改造隶书笔法的结果。

第二,隶书在书法艺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写好隶书能触类旁通,兼及其他书体。传统的书法教学,往往在打好楷书基础后,再临习行书、草书。书写今草书,如果没有坚实的楷书、行书基础,是很难学好的。如果从隶书入手,在打好隶书基础后,由于隶书与章草的渊源关系,以及二者间格调、笔法的相通性,可以直接转向章草的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继而再沿着传统学书的顺序,学楷书、行书、今草,能更加深刻理解各种书体间的内在联系,不失为一条学书的捷径。

第三,加强隶书学习,能增强笔力,减少用笔的薄弱之病。当今学习书法者普遍有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这使他们不能安心在篆、隶、楷这样的基础书体中下大的工夫。这容易导致书法基本功不扎实,以致在行草书的学习中尽管下了很大的工夫和精力,取得的效果却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不仅事倍功半,也使他们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偏离了正确的目标。因此,在加强学生书法理论指导的同时,引导他们在篆、隶、楷上多下些工夫,以后在行草书的学习上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隶书用笔讲究笔笔实在、逆势涩进,对笔力的要求要大于其他书体。加强和提高学生的隶书水平,能够增强学生的用笔力度,矫正作品线条的薄弱之病,这也必将有助于提高其他书体的教学效果,增强学书者书法艺术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章草书体笔法
品读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几多笔法写思情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