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域运用“通法”治疗胸痹经验※

2012-04-09 18:29张学新刘艳军
河北中医 2012年10期
关键词:通利通法中焦

刘 更 张学新 刘艳军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内一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范振域(1937—),男,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评选为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河北省5位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之一,曾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院长。范老师临床擅长以“通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我们有幸跟随范老侍诊,受益匪浅,现将范老师临床运用“通法”诊治胸痹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治法治则

胸痹为病,多见以胸部闷痛为主,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临床可见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颈椎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尤以冠心病为多见。临床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大法,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治疗,往往难取速效。范老师认为,胸痹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运行失常,水气、痰饮、瘀血等阴邪乘虚而居阳位,聚于胸中,故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血脉瘀滞,骤然闭阻,不通则痛,故而为病;久病者,多数病情复杂,必定是本虚与标实共存,治疗时运用简单的温、清、补、泻难以取效,需补虚与扶正灵活运用。胸痹治疗,以“通”为要,需通过各种具体的治法来实现消瘀祛滞的目的,故“通法”非简单攻逐大法下的通便、利水,而是顺应五脏六腑之势的治疗大法。临床所见胸痹之证,依病位可属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亦可按经络之走行而辨,临证中宜灵活掌握。三焦为水、气、血之通道,三焦通利,水液气血才能正常运行输布,水液气血运行受阻,浊液不能排出,水湿瘀血内停,必然变生诸证。三焦得通,则痹证自除。因此,临床将“通法”立为治疗大法,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通法,辨清病位,依三焦通利之性而调之,使三焦气机通达,血脉瘀滞得通,胸痹自除,故每获良效。

范老师临证,多从两方面入手,即扶助正气,给邪以出路。扶助正气不等于单纯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而是在通行中,给机体以气、血、阴、阳的扶助,使其生理功能得以顺畅,机体方能更有力抗邪。给邪以出路,不是单纯的利小便、通大便,而是通行三焦气机。邪在上焦多表现为痰,中焦则为食积,下焦可为二便失调。通利三焦,肺气得宣则痰液得排,脾胃得运则食积得化,膀胱得以气化则小便得通,大肠得以传化则大便如常。三焦通利,邪气得出,正气自然恢复。故范老师临证中,经常询问患者:平日是否咯痰,口中是否黏腻不爽,二便是否通利畅快,尤其注意患者舌苔和舌下脉络的望诊。治疗后,咯痰由难转易,口中由黏至爽,二便通畅,腻苔得化,舌下瘀滞得消则示三焦气机通利,邪气得除。

2 临证应用

胸痹一证,临床症状复杂,涉及多个脏腑,临证难辨,范老师临证主要从以下4方面入手。

2.1 宣通肺气,调畅气机 临床中肺源性心脏病、心动过缓、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除胸闷、胸痛外,常伴随呼气不利,咳喘,咯痰等症状。范老师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失宣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等症状,通调水道功能减弱,则见水液停聚,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痰浊内阻,饮邪上犯,遏阻胸阳,而见胸痹。此类患者多在肺脾气虚甚至是肺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上述症状,治疗当标本兼顾,调气机升降,方中多选用薄荷、桔梗、紫菀、杏仁、炙麻黄等,宣畅肺气之品,使痰液得出,呼吸顺畅,肺能宣肃,水道通调,则胸中气机随之宣畅,邪气得除,正气来复,胸闷、胸痛自除。

2.2 疏肝理脾,通降胃气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二者相反相成,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中焦升降失常,气机郁滞,水湿内蕴,胸中气机不畅,痰湿壅积,输转不利,形成血瘀、气滞、湿蕴之候,可见胸闷胸痛,多伴脘闷,腹胀,饮食不佳,运化失常,胸胁胀满,情志不遂,而见胸闷胸痛,多伴口干口黏,舌苔白厚等脾湿不化之症。范老师临证多治以疏肝解郁,通降脾胃,升清降浊。用藿香、苍术、砂仁、香附、川芎、茯苓、焦山楂、紫苏叶、紫苏梗等疏肝解郁,醒脾化湿,健脾益气,肝气条达,中焦转枢正常,痰湿壅积得化,气滞血瘀得除,血脉瘀滞得通,则胸痹得减。

2.3 温通心肾,助膀胱气化 心肾阳气不足,水湿不化,水饮上泛,而致胸中气机不畅,胸阳不振,见胸闷胸痛,多伴怕冷,纳呆,咳逆气促,下肢肿,小便少等症状。范老师认为,肾为一身元阳之根本,心阳赖肾阳温煦,水湿之化有赖肾阳之气化,血遇寒则凝,得温则通,故温肾之阳气,有助于气化,更可助心脉之运行,肾阳不足,心肺失于温煦,久则累及于肺,不能通调水道,温通心肾,可助肺通调水道,助心通行血脉,故亦为通行三焦。范老师在辨证基础上加用通阳化气之品,常不受患者舌脉所限,对于舌红、苔黄者亦大胆选用桂枝、干姜、制附子等大辛大温的药物,以通阳气,阳气得通,血脉得畅,浊气得泄,气化能行,诸症自缓。

2.4 通腑降气,驱邪泄浊 胸痹,主因上焦阳虚,阴邪乘机而入,治疗多以扶正,而腑气不通,浊气上逆,亦致胸中气机不降,见胸闷憋气,腹满腹胀,大便不通,口苦呕恶等诸多症候,尤以大便不通为苦,或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范老师临床所见患者,往往见脾虚气滞,腹胀而大便不畅,临证治疗,扶正则中焦气机壅滞,通下则伤脾胃正气,故方中常佐芦荟、生大黄等泻下之品,其中生大黄每剂用量往往不超过6 g,而且与诸药同煎,诸药调动脾胃运化,取大黄向下之势,以达通腑泄浊之功,使腑气得通,浊气得降,方能使胸中气机畅达。并当顾及其气虚阳虚之本,一并调治,则胸痹可愈。

3 小结

范老师运用通法治疗胸痹,用药力求平和,不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之品,通利思路,贯穿始终,临证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调治。各种情况往往交错互见,不一定单纯表现为病在上焦或病在中焦、下焦,往往累及多个脏腑。临床所见胸痹患者,虽多为中老年患者,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三焦气化之力不足,但久病未必皆虚,不可一味进补,总以虚实夹杂之候居多。祛邪易伤正,扶正易滞邪,故治疗更需标本兼顾,综合分析,详分病位,辨证施治。

猜你喜欢
通利通法中焦
不同裂缝条件下斯通利波幅度衰减实验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含气孔、裂隙火成岩地层斯通利波响应特征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南方旗下三债基齐分红 合计派红包超1.1亿
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声波测井数值模拟响应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