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通窍汤治疗早期高血压脑出血50例临床观察

2012-04-09 18:29郝书锋
河北中医 2012年10期
关键词:牡丹皮通窍吸收率

郝书锋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外一科,河北 新乐 050700)

高血压脑出血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1],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且死亡率、致残率高。2007-01—2011-02,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醒脑通窍汤治疗早期高血压脑出血5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8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30例)及外科(5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 38~92岁,平均(72.0±8.6)岁;发病时间2.5 ~76 h,平均(6.8 ±7.8)h;出血部位:基底节33例,外囊4例,丘脑3例,脑叶10例;出血合并破入脑室2例;出血量13~38 mL,平均(20.5 ±7.8)mL。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42~82岁,平均(65.4±9.2)岁;发病时间3 ~66 h,平均(7.4 ±8.2)h;出血部位:基底节26例,外囊2例,丘脑4例,脑叶6例;出血合并破入脑室1例;出血量15~39 mL,平均(19.2 ±8.2)mL。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依据《王忠诚神经外科学》[2]中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确诊。排除小脑及脑干出血、外伤性颅内血肿、发病24 h以内死亡或病情急剧加重者;合并有严重心、肺、肾疾病者;重症糖尿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道营养,吸氧,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脱水,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将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醒脑通窍汤。药物组成:麝香(包冲)0.1 g,牛黄(包冲)0.2 g,冰片(包冲)0.5 g,三七粉(冲服)5 g,丹参 30 g,牡丹皮 20 g,石菖蒲12 g,川牛膝 10 g,柴胡6 g,川芎15 g,赤芍药10 g,生地黄20 g,当归20 g,桃仁12 g,红花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意识清醒者每日2次口服,昏迷者鼻饲或高位灌肠。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3周后统计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2组治疗后血肿液化吸收率。方法:治疗3周后复查头颅CT,测定血肿体积,参照多田氏[3]计算公式计算,即:血肿体积(mL)=π/6×[血肿长度(cm)×血肿宽度(cm)×血肿层厚(cm)]。血肿液化吸收率=[(治疗前血肿体积-治疗后血肿体积)/治疗前血肿体积]×100%。

1.5 疗效标准 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疗效评定[4]。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死亡。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50例,基本痊愈16例,显著进步23例,进步3例,无变化3例,恶化3例,死亡2例,显效率78.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38例,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8例,无变化7例,恶化5例,死亡4例,显效率36.8%,总有效率76.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后有效患者血肿吸收率比较 治疗组45例,血肿吸收率(0.967±0.081)%;对照组 29例,血肿吸收率(0.822±0.109)%。治疗组血吸收率高于对照组(P <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2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原因是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而且无外弹力层,长期高血压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及纤维素性坏死,管壁弹性减弱,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或在血流冲击下血管壁病变导致微小动脉瘤形成,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脑出血。其发病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见,主要是因为供应此处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发出,在原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受到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后致血管破裂出血。脑出血的血肿扩大大部分在发病24 h内,血肿周围水肿出现在6~7 h内。脑出血在血肿周围、相邻部位甚至远隔区域出现广泛的局部脑血流下降,从而引起持续的脑缺血性损害,脑出血后其缺血面积可超过血肿数倍,而局部缺血时间长,可引起神经元不可逆损害。西医治疗以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消除脑水肿、调整血压及防治并发症为主,但血肿吸收缓慢,脑水肿持续时间长,脑组织损伤的修复缓慢。

高血压脑出血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中风病机不外风、火、痰、虚、气、血六端。患者素体气血不足或肝肾阴亏,加之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或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致使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随血逆,内风时起,内风夹痰、夹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因此,风、火、痰、瘀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临床见脑出血多为闭证。治宜清肝熄风,化痰开窍。醒脑通窍汤方中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牛黄清心化痰,利胆镇惊;冰片通诸窍,散瘀火,消肿;石菖蒲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增强豁痰透窍之力;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能止血而不留瘀;丹参、牡丹皮、赤芍药、川牛膝、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川芎、柴胡行气开郁,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牡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当归补血和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麝香对中枢系统表现为兴奋与镇静双重作用;牛黄、丹参、牡丹皮、石菖蒲、柴胡、川芎、赤芍药对中枢均有镇静作用,可防止惊痫;此外丹参、牡丹皮、柴胡、川芎、赤芍药、当归、红花均有降压作用;三七、丹参、川芎、红花、桃仁还可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血肿周围缺血损害,加快血肿吸收[5-6]。以上诸药通过不同的药理作用,共同发挥减轻脑水肿和增加脑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患者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1]陆文欣.内科保守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2):44-45.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67-873.

[3]江基尧,朱诚,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77.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3,151,120,128,155,129,59,167,134,133.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51,1127,227,1832,1093.

猜你喜欢
牡丹皮通窍吸收率
通窍活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LF冶炼低碳铝镇静钢钙处理吸收率影响因素研究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通窍活血汤家兔体内移行成分川芎嗪的分析
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牡丹皮饮片等级划分
鼻舒通窍合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同位素技术测定钙吸收率的维生素D补充临床试验荟萃分析
牡丹皮及其不同炮制品的紫外光谱鉴别方法
冷冻组织射频比吸收率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