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意疗治疗肝郁证乳癖50例

2012-06-09 16:0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肝郁气滞情志

关 艳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卫生院,枣庄277011)

中医意疗治疗肝郁证乳癖50例

关 艳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卫生院,枣庄277011)

目的 观察中医意疗法对乳腺增生病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为肝郁证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逍遥丸口服,试验组在口服逍遥丸同时辅助中医意疗,治疗2月,观察疾病疗效,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试验组疾病痊愈率24%,有效率98%,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肝郁证乳腺增生病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中医意疗。

中医意疗;乳腺增生病;肝郁证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常形成可触及的肿块,既非肿瘤,也非炎症。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乳房疾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1]。因此重视乳腺增生病的防治,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认识的缺乏,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意疗,也就是中医的心理疗法,是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促进或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收集2010至2012年就诊于我院门诊的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为肝郁气滞证者共100例,均为女性。按就诊顺序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月经经期、婚姻状况等人口学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乳腺增生病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2]。

1.2.1 乳房疼痛 多为双侧性,也可为单侧,疼痛性质为隐痛、触痛,或胀痛、窜痛,或刺痛、烧灼痛,月经前或情绪波动时可加重。

1.2.2 乳房肿块 多为双侧或单侧,肿块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为片状、盘状、颗粒状、条索状等),质地软韧或韧硬,边界不清,有压痛与皮肤无粘连。

1.2.3 辅助检查 ①乳腺超声检查提示乳腺内腺体组织回声紊乱或回声增强、欠均,提示不规则形回声减暗区。②乳房钼靶X线摄片提示乳腺呈现较均匀增高阴影,可在一个象限或多个象限出现。③病理学检查提示乳腺导管、腺泡不同程度增多、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以上1、2项必备,并符合3中任意一项者即可诊断。

1.3 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标准[3]。主证:①同时伴有乳房胀痛、窜痛;②烦躁易怒;③两胁胀满。次症:①肿块呈单一片状,质软,触痛明显;②青年女性;③月经失调,或痛经;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标准:具有3项主证或2项主证+2项次症。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口服由湖北清大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逍遥丸,一次9g,一日2次。

1.4.2 治疗组 在口服上述药物的同时辅助中医意疗,方法如下:①倾听与理解:耐心听取患者对疾病不适的倾诉,使其郁闷、焦虑感得以宣泄,让患者感到医生的理解和同情。②解释与指导:对患者讲清病情,指出疾病的症结与趋向,消除心理障碍,帮助患者移情易性,拥有高素质健康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③鼓励与信心:告诉患者,通过系统治疗,乳腺增生病能治愈或减轻,以消除其恐惧和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5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疗效性指标:全身及乳房症状(乳房疼痛、肿块)在治疗前、治疗2月后各记录1次,共2次。对疼痛和肿块采用客观量化评分,具体量化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标准[3]。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基线情况采用t检验,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3 讨论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高氏疡科心得集》:“肝气有所不停,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成……”阐明了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明代《外科正宗》对本病描述:“乳癖乃乳中结核…… 其核随喜怒消长。”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能疏通、调节全身之气机,使气机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肝为木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因所愿不遂,抑郁恼怒及七情所伤,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乳络不通则胀满疼痛;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气滞则血凝滞而成瘀血;气行则津行,若气滞则津聚而成痰浊;气滞、瘀血、痰浊相互凝聚于乳络,最终形成乳房痞块。

西医认为本病与卵巢功能失调、黄体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相对增高有关[5]。而激素的分泌调节受大脑、下丘脑与垂体等器官功能活动的影响。内分泌激素能直接影响心理状态与行为,精神情绪亦会影响内分泌系统。黄学军[6]等通过对乳腺增生病患者精神状态的研究,结果认为乳腺增生病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均较健康人高,且肝郁气滞组和痰瘀互结组的总生活事件刺激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家庭负性精神刺激可能与乳腺增生有关[6]。娄海波通过情志干预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7]。

中医意疗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包括情志相胜疗法、移情易性疗法、行为疗法。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它是中医治疗心身疾病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方法。移情易性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疗法,指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焦虑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乳腺增生病发病与情志的关系,针对本病的中医意疗一方面要让患者认识到本病的发病情况、预后转归等,特别是与乳腺癌的关系,尽量注意言辞表达,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对本病的焦虑、恐惧感,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心态,引导患者从心理上解脱痛苦。

从观察结果可见,针对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中医意疗,取得较好疗效,疾病痊愈率24%,总有效率98%,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提倡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过程中,特别对肝郁气滞证患者的治疗,除了常规药物治疗,要求医务人员应耐心对待患者,加强对患者的意疗,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1] 林毅.外科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44-45.

[3] 林毅,唐汉均.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1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0.

[5] Bara.T.Cynecal[J].Obstet Biol repord,1984,13:173.

[6] 黄学军,许行建.乳腺增生病患者精神状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11(6):443-444.

[7] 娄海波.情志干预法治疗乳腺增生病4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34(3):323-324.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eating Hyperplasia of Mammary by the Method of TCM Intended Therapy

Guan Yan(Xuecheng Tao Township Center Hospital, Zaozhuang 277000,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eating Hyperplasia of mammary by the method of TCM intended therapy. Methods 100 cases of mammary glands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yndrome of depresse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Xiaoyao oral,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CM intended therapy at the same time then observe the outcome after 2 months. 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24%, and the efficacy rate is 98%,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Mammary glands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yndrome of depressed should be assisted in the TCM intended therapy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CM intended therapy; Hyperplasia of mammary; Syndrome of depressed; Clinical efficacy.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08

1672-2779(2012)-15-0015-02

苏玲

2012-05-08)

猜你喜欢
肝郁气滞情志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电刺激单、双侧迷走神经对肝郁证大鼠模型脑内NE、DA、5-HT和5-HIA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