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2012-08-15 00:46许玉贵
云南畜牧兽医 2012年3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畜产品畜牧业

许玉贵

(云南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畜牧业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按照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来看,未来几十年内畜牧业将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除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和品质的不断提高外,环境功能的不断增强成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畜牧业发展不仅要为市场提供数量更加充足、质量更加安全、种类更加丰富的畜产品,还要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前,许多地区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牧区畜牧业和山地畜牧业中的超载过度放牧致使草场退化,城郊畜牧业中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的集中排放造成空气恶化和水体污染,农区畜牧业中人畜混居及粪肥堆积导致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1]。为此,建立起一种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必然要求。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发展到新阶段后主要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注重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已经被放到突出位置,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生产体系成为大势所趋。

1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内涵和特征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畜牧业生产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在促进畜牧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畜牧业生产体系与外在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合理兼顾。

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具有以下特征:

1.1 畜牧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畜牧业资源包括饲草饲料、优良品种以及其它经济技术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畜牧业资源也是短缺的,需要实行可持续利用。传统的饲草利用方式对草地资源是不可持续的,常常因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传统的饲料技术(不考虑日粮搭配)也是不利于饲料资源的持续利用的,因为大量的粮食消耗对有限的耕地造成巨大的压力。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将自然资源结构、饲草饲料结构、畜种畜群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畜牧业这个第二性生产建立在种植业第一性生产坚实的基础之上,两者结成一个有利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整体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向外界的废物排放。

1.2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量持续降低

畜牧业的污染物主要是畜禽粪便,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体内的病原体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可能导致人和其他动物感染;畜禽粪便的堆放和农肥利用直接污染人居环境和农田生产环境;粪便发酵和分解产生的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使动物及人的免疫力下降,疾病频发。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通过良种技术和饲料技术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吸收转化率,直接降低畜禽粪便的排泄量,减少污染物,也降低饲料成本和污染物处理成本。以养猪为例,我国养猪的全期料肉比为3.3∶1,而发达国家为2.6∶1,畜禽对饲料的吸收转化率显著高于我国。

1.3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传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简易利用或抛弃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作为畜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发酵等技术手段杀灭病菌,沼气成为生产、生活能源,沼液、沼渣成为优质农肥用于种植业,而种植业又可以为畜牧业提供方便而廉价的饲料,这样建立起种养殖业相互支撑的循环农业体系[2]。

1.4 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由于畜产品品质直观判断的困难性,传统养殖业(包括向现代畜牧业过渡的规模化养殖业)注重的是短期的经济效益,以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为目标,通过各种措施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各生产环节的关口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出物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并以生产优质产品获得畜牧业生产较好的经济效益。

1.5 畜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相协调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本质在于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与外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率、可持续的交换关系。畜牧业生产活动除了要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相协调之外,还要与相关的产业发展相协调,与它们结合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畜牧业与种植业之间紧密联系的重要性和方式众所周知,是最典型的依存关系。畜牧业还要与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业紧密结合,通过加工来提升价值、开拓市场,通过营销来沟通生产与消费,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生产,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市场条件

2.1 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

让市场机制在畜牧业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让市场竞争规律支配市场行为,实现畜产品的优质优价,使无公害环境下生产的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畜产品卖上更好的价钱,获得超过一般畜产品生产的利润,才能对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引导。如果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品鱼龙混杂,优质不能优价,必然导致劣质产品和高残留产品大行其道,绿色产品难以占领市场。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够成熟,认知体系、诚信体系、监测体系不完善,真正的绿色产品难以进入消费者的手中。

2.2 完善的产品质检体系

畜产品的内在品质通常难以直观判断,要想让消费者买到放心肉,喝上安全奶,并使绿色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必须要有完善的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对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进行监管,使绿色畜产品生产企业享有声誉、产品标志明显,消费者便于识别和购买。对假冒伪劣饲料、兽药和有害产品经营者,进行曝光和制裁。这些有赖于一个覆盖畜牧业生产经营全领域、全过程的质检监测网络。

2.3 成熟的消费群体

成熟的消费群体,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较好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较高的消费水平才能使消费者愿意为购买高质量的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低收入群体通常为求温饱而将食品安全放在次要的位置;消费者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才能在众多的产品中通过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质检部门等提供的信息,辨别产品质量,进行购买决策;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消费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对绿色产品有消费偏好,对绿色生产企业给予支持。

3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技术条件

3.1 良种技术

在相同的生产条件和相同的投入水平下,运用优良品种进行养殖能获得更高的产品产量和质量;而在相同的产品产量和质量条件下,运用优良品种进行养殖可以节省更多的生产资源投入,既可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又因为减少了消耗,对资源环境起到了直接的保护作用。因而,培育和推广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产品率高的优良品种,是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生产技术中最基础的工作。以生猪为例,我国生猪出栏率为132%,平均每头商品猪产肉量为76 kg,全期料肉比约为3.3∶1;而发达国家商品猪一般的出栏率可以达到150% ~180%,平均每头猪产肉量可达到120~160 kg,料肉比可以达到2.6∶1,生产效率显著高于我国。

3.2 饲草饲料技术

饲料是畜牧业生产中消耗量最大的物质资料,其成本占畜牧业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饲料资源不足也是当前畜牧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不同,合理的日粮搭配、科学的加工制作、适时适量的投喂,能使一定价值的饲料资源转化为最大价值的畜产品。较高的饲料转化率,意味着进入畜禽体内的营养物质吸收利用充分,排出体外的粪便减少,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也降低[3]。在牧区畜牧业中,实行分区划片轮牧、改良草场种草养畜等,既可提高单位草地面积的承载量,增加畜产品产出量,又可防止草地退化,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3.3 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

动物疫病是畜牧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流行性疫病不仅会导致畜禽大量死亡,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还造成区域性环境危害,病原向人群和其它生物群体传播,危及人体健康。疫病防治方法不当可能造成有害成分在畜产品中残留,影响食物安全。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和监测预警体系,研制和推广高效低残留兽药,是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重大技术任务。

3.4 废弃物处理技术

在传统农业中,畜牧业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实行小规模分散养殖,其废弃物经过简单处理作为农肥施入耕地,被作物吸收或由环境自然净化。现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养殖阶段,畜牧业中的废弃物生产量大且高度集中,极易造成区域性环境污染。国内外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如沼气池发酵处理综合利用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养殖区建设雨污分流技术等[4]。

3.5 生产资料与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

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生产效率,影响着畜产品质量安全。畜产品的质量和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畜产品市场和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频频发生的劣质生产资料坑农害农和“毒奶粉”等事件,说明我国当前畜产品质检技术和质检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不到位。

4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政策条件

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又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具有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又有公共环境效益。政府应该把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抓紧、抓好、抓实。

4.1 农业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家庭副业转变为农业中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许多地区都把畜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来发展。但总体上,我国的畜牧业仍是弱质产业,生产设施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产业链短,市场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然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各级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中,需要对畜牧产业的升级改造给予重点关注,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转变,给予足够的经济技术支持。

4.2 生态环境政策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发展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过去单一的增加产品供给转变为提供优质产品、维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多目标的结合,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被作为农业的重要功能,节能减排的要求不仅在工业中得到落实,也成为可持续农业的政策安排。实际上,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不存在明显的目标冲突,许多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将草地草山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大规模发展人工草场,推广牛羊的圈养,对养殖户建设沼气池给予建设投资量三分之二左右的资金补助[5]。

4.3 技术支持政策

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畜牧业生产系统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这就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如前面技术条件中所谈到的技术中,一些技术已经成熟,但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一些问题则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需要加快引进和研发的速度。无论是引进、研发、推广,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在科技发展政策中把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技术支持放在优先地位,这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既有利于促进畜牧业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操作上,主要是科技管理部门要在科研项目指南中加大与解决畜牧业环境问题相关研究领域的分量,指导科研机构对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引导畜牧业生产企业对长期影响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科技项目申报。

5 结论

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畜牧业改造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面临最有利的时机,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难以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内依靠自身力量得到完全和有效的解决,需要在政府力量推动下,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以促进畜牧业生产资源向高效生产经营者流动。通过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畜牧业生产类型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鼓励草场建设和种草养畜,促进畜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经营监管服务体系,从信息引导、技术支持、严格执法等方面,对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有害于生产、生活环境和食物安全的行为进行控制,为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有利的经济社会条件。

[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第一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张颖.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源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循环[J].生态经济,2009(1):85-87.

[3] 顾骅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2009(1):82-84.

[4] 宋政坤.氮、磷减排与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2):39-30.

[5] 张雪梅,刘永功,王莉.西部农村养殖业非点源污染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09(7):98-100.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畜产品畜牧业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措施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
环保新型缓蚀剂发展状况与展望
环保型切削液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