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及经验

2012-08-15 00:43苗瑞丹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文化

苗瑞丹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及经验

苗瑞丹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其实践经验如下:确立了科学的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的和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思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文化发展战略——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基本经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就是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重大问题,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运用文化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毛泽东——人民性、民主性和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129-130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一直把文化建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社会主义文化观的主要特点体现为人民性、民主性和开放性。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毛泽东把群众路线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2〕,“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3〕,“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1〕860。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民主性:在遵循艺术、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倡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作为发展文艺科学的基本方针。毛泽东说:“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4〕229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毛泽东认为既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借鉴外国进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待外国文化,“不要套用外国的东西”,“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4〕8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向和目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邓小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征程的开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中,把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高度加以论述。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208。他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5〕403,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983年4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6〕28该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6〕144要通过端正党风、改善社会风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还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加以论述:“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378邓小平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三)江泽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

进入新世纪,在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和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的背景下,2001年1月江泽民论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任务,把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治国方略的高度加以论述。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7〕20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7〕278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7〕560的任务,并要求全党同志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江泽民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上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是在新世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大创新。

(四)胡锦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思想

把文化建设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创新。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作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保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他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8〕803胡锦涛把文化建设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廓清了过去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思想迷雾,确定了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不同功能,对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只有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

(一)确立了科学的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高举起一面旗帜,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8〕8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和发展依靠谁等问题,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性质。

(二)形成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智慧和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以共同理想作为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我们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9〕

(三)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的和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服务于人民的文化,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突出特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党的领导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改革开放30年十大宝贵经验之一,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做到发展文化为了群众、发展文化依靠群众及文化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倡民主和开放的文化,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0〕

(四)创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思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明确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和产业属性,进而对文化部门作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这是文化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是文化发展与改革的纲领性文献,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在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区别对待、有所侧重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一方面积极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化市场,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种“两手抓”、“两加强”的战略,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根据,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探索、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五)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文化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具体来说,通过发展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服务贸易,促使中国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内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在获取文化产品出口和投资收益的同时,提高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建构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8.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10〕张学英.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J〕.理论研究,2012(1).

Experience in Making Approach to the Path for developi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IAORui-da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he path for developi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has progressively been formed and developed b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PC on the basis of acquir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 and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Our basic experience in this aspect is as follows:forming a guiding theory-the system of socialist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rming the basis of common ideology and ethics-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making clear the goal and policy for developi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er wei”orientation and the“shuangbai”policy;innovating in the train of thought on developing socialist culture-simultaneously developing cultural program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and formulating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conducting multilevel and wide-ranging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ath for development;basic experience

D616

A

1009-1203(2012)03-0011-04

2012-04-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KS014),负责人陶文昭。

苗瑞丹(198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