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创新

2012-08-15 00:43陈菊红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妇女

陈菊红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创新

陈菊红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基础上,使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并将其运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当前,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和实现社会主义一致性的观点,拓宽妇女解放的路径,揭示男权制文化历史和心理对妇女解放的不良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妇女解放。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政治转型的关键期,就更需要在各个领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发展与创新过程,提炼出创新内容,期望能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创新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妇女解放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马克思主义继承者根据本国国情加以发展的一整套关于妇女问题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关于妇女历史地位的演变和被压迫的根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前期,妇女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极受尊敬,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私有制的出现,以及男人对自己子嗣继承财产需要的产生,妇女才被剥夺了财产所有权,成为男人的附属物。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关于妇女的伟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妇女的伟大作用,“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2〕,“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3〕。

关于妇女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男女平等贵在使用同一的尺度,由于妇女特别的生理机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必须对妇女采取特别的保护,来抵抗资本家的剥削,并倡导建立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关于妇女的情感婚姻家庭。恩格斯非常赞赏真正的爱情以及基于相互爱慕的婚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专偶制只是对妇女的专偶制,只有当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所有后,才能完全去除其中的经济因素,真正实现男女在情感婚姻家庭中的自由和平等。

二、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包括妇女理论在内,都是他们从客观现实出发,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得出的科学结论,但都只是理论层面的思考和设计,他们自己并未将之付诸实践。而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基础上,使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将之运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一)列宁第一个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运用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认识

列宁明确地把革命的成功和政权的巩固与妇女的作用联系起来,肯定没有妇女的参与,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他指出:“没有广大劳动妇女的积极参加,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4〕1920年1月,列宁在致彼得格勒省妇女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信中写道,“在这场不流血的战争中,女工和农妇应该起特别重大的作用”〔5〕。

列宁指出,妇女不仅要在法律上与男子平等,更要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与男子平等,并看到了实现这种平等的长期性。他“主张女工在进行争取选举权的斗争时,不要同资产阶级中主张男女平权的妇女联合,而要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政党联合”〔6〕。

列宁已经形成了妇女人才观。他认为妇女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毫无疑问,女工和农妇中有组织才能的人比我们知道的要多许多倍”〔7〕。因而,要吸引她们参加政治生活以及企业和国家的管理,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列宁也积极肯定妇女参与政治生活对于完善民主制度的重要性,1917年4月他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案)》中提出:“不仅要吸引妇女独立地参加一般政治生活,而且应当吸引她们参加经常的人人要担任的公务,否则,不仅社会主义,就连完备而稳固的民主制度也无从谈起。”〔8〕

(二)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解放的途径上,毛泽东结合中国的现实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妇女受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四重压迫,比中国男子受着更重的压迫,并揭示了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和受压迫的根源。在妇女解放途径方面,他明确指出妇女的解放还必须同轻视、侮辱妇女的旧观念作斗争:“把妇女问题解决,打破轻视妇女侮辱妇女的社会歧视与社会压迫,使妇女能得到自由与平等。”〔9〕170文化观念的影响往往是非常深远的,他的这一观点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忽视男权制思想习惯影响的妇女解放理论。

关于妇女的权利,毛泽东也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在合作化期间,毛泽东指出“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10〕,认为要解放妇女“还要从教育方面入手”〔1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认为妇女能顶半边天,提倡培养妇女干部、建立妇女组织。1939年6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他就强调:“我们历来最缺少的干部是妇女干部,妇女运动经验亦没有总结,这个缺点必须补救。没有一批能干而专职的妇女工作干部,要开展妇女运动是不可能的。”〔9〕225

(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妇女解放的理论支撑。根据他的初级阶段论,我国妇女领域总结形成了妇女解放初级阶段的学说,即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视为妇女解放的初级阶段,社会生活领域的男女平等视为妇女解放的高级阶段。

邓小平把妇女的解放、妇女工作上升到经济层面,第一个提出从经济高度出发来解决妇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靠发展经济,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对于制度层面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这一思想:“工会是搞什么的?共青团是搞什么的?妇联是搞什么的?还不都是做政治工作的?政治工作是要做的,而且是要好好地做。但是,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永远不能解决。”〔12〕

邓小平在如何开展妇女工作的问题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他指出,“党还应当特别加强妇女群众的工作,注意吸收妇女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入党”〔13〕247,健全基层妇女组织,加强与妇女群众的联系。1961年12月全国妇联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妇联主任会议,总结大跃进期间妇女工作的经验教训,他亲自参加会议,听取汇报,发表了重要讲话:“妇女工作一定要管本行,议大事。管事要管本行,议事要议大事,要把眼界搞开阔些。这不单是指做妇女工作的干部,妇女群众也要关心政治。经常工作中有政治,有思想,勤俭建国就是大事,这里就有思想。”〔13〕296他还指出,妇联主要是做好经常性工作,要把勤俭建国和勤俭持家联系起来。这些思想的提出推动了新时期妇女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受国际环境影响,虽然我国的妇女就业和参政状况一度受到冲击,但在邓小平妇女理论的指导之下,妇女事业仍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和实现社会主义一致性的观点

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理论创新,首先要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观点。现在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和实现社会主义一致性的观点产生质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妇女才能彻底获得解放。可是对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会发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男女平等的状况并不比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好,妇女解放的典型并没有出现在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出现在了资本主义国家。

在这里,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和实现社会主义一致性的观点,关键是要弄清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是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阶段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而当今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而,我们不能以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妇女的发展状况与资本主义国家去对比,进而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妇女受压迫根源的理论。

(二)拓宽妇女解放的路径

人类的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高度赞扬妇女在人口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恩格斯关于妇女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是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结论,那么,倘若我们能更加重视妇女人口生产的意义研究,又是否能为她们的解放探索一条新的路径呢?这几年学者们开展了关于“男性护理假”的调查论证,积极倡导生育和养育是男女两性共同责任的理念,并向国家立法部门呼吁将“男性护理假”纳入社会保险法的范围,笔者认为这些努力本身就是对这一新路径很好的诠释,将启示我们沿着这一路径去继续思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妇女必须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公共劳动,这确实是妇女取得与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进而使自身摆脱对男子依附的重要条件。但当有一天家务劳动实现社会化、家务劳动的价值能真正被社会所承认时,是否需要完全走出家庭将成为妇女的一种自由选择,而不再成为她们解放的必要条件之一。那样,这种居家或不居家的自由对妇女来讲或许才是一种真正的解放。

(三)揭示男权制文化历史和心理对妇女解放的不良影响

男权制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男尊女卑观念的思想根基所在,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和经济因素对妇女解放的影响,这固然正确,但也有忽视文化观念影响的倾向。事实上,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真正继承到财产,父系制转而取代母系制,男性开始实行对女性的统治,这其中就存在财产一定要由亲子继承的思想观念。而马克思主义者在指明妇女解放的途径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较少对男权制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作出研究。可以看到,当今学者对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研究成效有限,对传统性别文化中真正的精华与糟粕并没有严格界定,也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影响政策,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希望这次全会能够成为宣传普及妇女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一个契机。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4〕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0.

〔5〕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5.

〔6〕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1.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8〕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3.

〔9〕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8.

〔11〕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24.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5.

〔1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A81

A

1009-1203(2012)03-0024-03

2012-04-15

陈菊红(1981-),女,湖南沅江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妇女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抉择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