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拉大原因和对策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3吴晓宇王川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差距分配要素

吴晓宇,王川飞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300170;2.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收入差距拉大原因和对策研究综述

吴晓宇1,王川飞2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300170;2.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理论界对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关于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可归纳为生产要素分配不等说、经济发展说、市场体制缺陷说、灰色收入说、非正式制度导向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说。关于控制收入差距拉大的对策可总结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发展经济、强化公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收入差距拉大;原因;对策

收入差距拉大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分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是理论经济研究者的重要任务,而且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关于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一是“生产要素分配不等说”。刘国光认为所有制决定分配制,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才是收入差别的最大影响因素。当前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形成,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关系的“公”降“私”升。〔1〕对于这个观点笔者比较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逐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变了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与此同时,对消费品的分配也出现了由平均主义大锅饭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分配进一步实现。在实践中,生产要素占有量的多少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成为决定最终分配数额大小的主要因素,生产要素占有量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较大差异必然导致收入结果的较大差异。

二是“经济发展说”。面对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许多经济学家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收入差距拉大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库兹涅茨根据英国、美国、德国的历史数据认为收入差距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即在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收入分配会逐步拉大,但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差距开始逐渐缩小,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状况,长期变动轨迹呈现倒“U”形状。与此同时,南开大学陈宗胜教授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陈氏倒“U”曲线学说,也有相似的观点。然而,对于经济发展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这一观点,赵人伟教授认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他指出:“我们并不否认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仅就经济增长来解释持续许多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缺乏根据的。首先,经济发展难免在初期出现收入差距扩大,但即使按照某种流行的理论假设,收入分配差距应有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而在我国迄今还没有看到这种趋势。其次,一些经济发展比我们先走一步的国家和地区,当年收入分配的差距并未达到我们今天的程度。”〔2〕笔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谈收入差距拉大有其合理性。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GDP从1978年的3465.2亿元到2011年471564亿元,〔3〕收入分配差距用国际通用的基尼系数表示1978年为0.18,1995年为0.389,2005年为0.47,正好呈现倒“U”形的左半部分。但是,如果有人把它当作经典之言,误以为我们可以坐等公平的到来,却是不可取的。

三是“市场体制缺陷说”。市场体制缺陷是指由于我国经济转轨期间,体制尚不完善,导致市场秩序出现混乱,影响收入分配结果。赵学清教授提出当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市场主体的自由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存在一定的束缚;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使价格这个分配手段产生扭曲;部分垄断企业或行业利用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市场秩序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等价交换原则受到严重的破坏。〔4〕笔者认为把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归于市场体制缺陷是合理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执行按要素贡献大小分配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在逐步完善,但是问题依然不少,这就直接导致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的混乱,从而影响了收入分配结果,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市场主体秩序混乱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例如,市场上存在着一些违法的“假企业”,这些企业根本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他们在市场中存在,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就逃避国家法律的监督,这对于其他“真企业”来说是不平等的,这些“假企业”凭借逃避法律法规的约束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高额的黑色收入,从而拉大了市场主体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市场交易秩序的混乱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例如,由于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国家垄断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拉大了其员工与普通行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是“灰色收入说”。所谓“灰色收入”是指法律难以界定其合法性的收入。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收入相当大一部分实际上是权力相关者利用现行制度框架的漏洞通过幕后交易、获取内部信息、操控市场等行为,在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其他各相关领域获得的。王小鲁认为“灰色收入”干扰了国民收入的正常分配,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根源。在初次分配领域,“灰色收入”导致要素配置扭曲,造成低效率并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在再分配领域,“灰色收入”造成国民收入的逆向再分配,把本该用于低收入居民的资金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笔者认为“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收入分配体系,造成了收入分配结果的混乱,拉大了部分权力相关者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收入差距,政府应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消灭“灰色收入”产生的根源。

五是“非正式制度导向说”。非正式制度是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的。它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5〕,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高发教授认为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在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一方面,某些持续性的非正式制度构成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路径依赖,使原有收入分配制度被“锁定”到无效率的轨迹中,严重阻碍了分配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价值判断,使得市场主体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更加注重“利己”,更加关注“个性”,造成一种结果:部分市场主体通过自身努力勤劳致富,部分市场主体不择手段,攫取各种不正当收入。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对物质利益的关注都成为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6〕

六是“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说”。政府在向社会输出宏观政策时,经常在政策上倾向于优势的群体、企业和地区,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样,优势群体、企业和地区就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拉大了收入差距。周天勇指出,我国大型企业总体上是挤出劳动力的,相反微型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强,政府现行政策促使大量资金技术流向一些大型企业,微型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难以发展起来,从而导致城乡失业规模越来越大,失业必然导致绝对贫困人口的增加,恶化我国收入分配形势。〔7〕汤文华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发展战略上重城市轻乡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经济轻社会、先沿海后内地,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虽然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造成并固化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居民有着极不平等的待遇,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8〕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制定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每制定一项政策,在当时可能是最佳选择,但是,政府部分宏观调控政策难免产生负面效应,如果把我国收入差距拉大归结于政府公共政策导向,那也是不全面的,但是从另一角度也是在提醒我国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更加注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关于控制收入差距拉大的对策

第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赵人伟认为要通过推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深化初次分配改革,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对于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赵学清认为一是要规范市场秩序。市场主体对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破坏市场秩序,就会使初次分配失去客观公正的性质。对初次分配过程的调控就要严格规范市场秩序,让初次分配在客观公正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二是要消除市场垄断。政府应该以新出台的反垄断法为依据,对垄断高价进行调节,降低垄断对收入分配造成的影响。〔9〕三是要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通过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来决定。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分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通存在壁垒,竞争在市场价格的形成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价格这个分配手段受到了扭曲,初次分配自然会发生扭曲。

第二,规范政府行为,堵死“灰色收入”。王小鲁强调我国应该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堵死“灰色收入”产生的根源,扭转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并具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将“灰色收入”纳入收入分配统计的视野。二是针对财政、金融、行政管理、土地和国有资源管理制度中容易造成公共资金流失、寻租腐败行为和产生灰色收入的制度漏洞,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逐项形成改革方案并加以推进。三是政府改革应从建立规范和透明的制度入手。四是减少寻租空间,限制和清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许可、监管项目,减少行政性垄断,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规范政府部门职权范围,健全审批、许可、监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发展经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刑偾思指出,要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矛盾,首先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要经济发展了,实力提高了,许多利益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具体来讲,经济增长、实力提高后,就可以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力度,就可以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就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就可以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减小和东南沿海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地区群众在收入财产分配上的差距。〔10〕楼继伟指出,要坚持效率优先,把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作为理论依据,还进一步提出“只有蛋糕做大,才可以更好地分配蛋糕”。

第四,强化公有制经济,缓解收入差距。巫继学认为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要改变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唯一途径是从根本上调整决定分配制度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经济关系,即改变生产要素最初的所有权来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对于如何改变生产要素的初始分配,刘国光认为需要从强化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着手,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公”降“私”升、国退“民”进的趋势,阻止化公为私的所有制结构转换。〔1〕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收入差距扩大。魏杰认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更多地倾向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开支,而非教育、医疗、社保等。这种支出结构一方面会带来腐败,另一方面不利于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教育培训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水平,缓解低收入者的经济压力。

此外,理论经济研究者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建议和意见,总的观点还是着眼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通过进一步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性,使社会财富分配日趋合理公正,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1〕刘国光.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贫富差距扩大〔J〕.前线,2011(12).

〔2〕赵人伟.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形成原因与解决途径〔J〕.求是,2011(2).

〔3〕华建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7(2).

〔4〕赵学清.论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J〕.新华文摘,2006(13).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1.

〔6〕高发.谈我国非正式制度变迁及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2).

〔7〕周天勇.失业和分配不公的制度症结〔J〕.新华文摘,2006(16).

〔8〕汤文华.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与对策〔J〕.理论探索,2011(1).

〔9〕赵学清.我国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调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

〔10〕刑偾思.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J〕.新华文摘,2007(19).

F126

E

1009-1203(2012)03-0053-03

2012-04-20

吴晓宇(1986-),男,江苏扬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 王川飞(1983-),男,安徽蒙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差距分配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也谈做人的要素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