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读赵成教授《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2-08-15 00:43刘继荣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文明科学

刘继荣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51)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读赵成教授《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继荣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51)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性发展,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的转变,促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变革。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生态化生产方式运作的时代召唤,又是生态化经济运行方式的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观既促进了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及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认识,又是制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的科学指针。

科学发展观;生态化;观念;制度

《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一书是学术界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力作。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施步骤,提出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态化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展现了当前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新进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变革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矛盾和主要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它揭示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经济、政治与文化和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统一的社会大系统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经济、自然、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促使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变革。科学发展观催生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促成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文明形式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变革,要求节约能源资源,构筑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这既符合生态化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化生产方式要求社会生产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要求社会生产不仅提供给人和社会所需的优质物质产品,而且还强调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清洁生产”的能力;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评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所以,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是一种能够促进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更为“环保”的生产方式,而且是一种既顾及人类自身又顾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维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契合的。

(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化经济运行方式的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化生产方式既是一种节约性、清洁性的生产能力,又是一种真正社会化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相互照应”的生产活动。生态化生产方式要求社会必须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全面协调社会需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关系问题,要求对社会生产的总量和技术能力进行综合、有计划的调控,消除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而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克服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必要的自然资源浪费,使经济运行既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又符合保持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需要。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我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时代践行。

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转变

(一)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观转变。随着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以及由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传统机械决定论自然观进行的批判,坚持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实践”关系上去看待自然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自然观成为时代的选择。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科学自然观,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唯物辩证自然观,并以辩证自然观和人化自然观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观点为基本方法,从生态整体性的高度说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揭示了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指向,开创了科学自然观的新视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点就是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动态的关系网,一个有机的、生态的世界图景,从而与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相区别。〔1〕这种科学的自然观是在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整体的、不滥用自然资源的、在生态学上合理的、长期的、综合的、爱好和平的、人道的、合作的世界观”,是我们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一种“真正全球性的观念”〔2〕。

(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转变。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追求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对自然物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时,不能仅仅考虑它的当前价值、直接价值或单一价值,还要考虑它的长远价值、间接价值或综合价值。其价值判断的最终依据就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长久稳定发展。这是对生态系统所构成的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可,又是对自然资源环境价值进行的综合评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价值观为人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向。这种生态价值观要求人们在面对自然界时,必须站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付之以统一的社会行动。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促成了生态价值观的时代转变,同时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态自然价值观的关照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生态实践的关系,人类的生产实践方式朝着既有利于自然又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观转变。科学发展观推动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伦理观必然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对待自然的功利主义态度,反对在伦理价值上只承认人具有“内在价值”的错误认识,反对仅以人类为意义终极解释的伦理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认可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承认动物和人一样拥有生存的权利;支持把“平等地关心所有当事人的利益”这一伦理原则扩展应用到动物身上去,认为生命敬畏的价值观念能够引导我们过一种真正伦理的生活;尊崇其他物种和人类一样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都拥有同等的存在价值,企图“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3〕。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又体现了当代人的道德境界和人文情怀,展示了人对现实生命的终极关怀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伦理支持。

三、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提出的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环境建设的现实来看,科学发展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创新。从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和理论贡献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4〕

(一)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科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要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环境管理、监控和防治体系,进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有效防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引导我国社会向经济、生态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生态文明所要求的这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是根本对立的,消除这种私有制关系是最终进入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尽管这种新的文明形态要成为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形态还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人类向自然界的无休止、无节制的挺进,反对社会在资本和价值规律的推动下,将一切经济活动包括自然都拉入它的体系中,反对由于过度市场化的生产方式使整个社会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生产陷入盲目扩张的状态,从而引发人与自然的“冲突”,最终导致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危机。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生产方式的优劣,更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这是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科学认知。

(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法律和管理实践。针对当前人们生态环保观念还比较淡薄的现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平衡”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政治意识;针对生态政治治理现实机制的缺失,我国应根据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改革现有的关涉生态环境的法律规章和制度障碍;针对生态政治监管机制的薄弱,我们应该在传播生态建设理念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管监测措施,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机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法律的有力保障,它不仅是生态文明政治理念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中的体现,而且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总之,赵成教授《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书,是当前一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研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将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新的高度。

〔1〕〔美〕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9.

〔2〕〔英〕拉塞尔.觉醒的地球〔M〕.王国政,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20.

〔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3-194.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Promoting Conservation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Reaction on"Studies in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Conservation Culture Aiming at Harmony"by Prof.Zhao Cheng

LIU Ji-rong
(Zhongbei University,Taiyuan 030051,China)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has pushed ahead a innovational development of Marxist outlook on conservation,advanced the transition of the natural outlook,values and ethical concept of conservation,and promoted conservational changes in the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The outlook is both a call of the times for the operation of conserva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a practice of operative way of the conservational economy.The outlook has promoted the establis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system,raised peoples awareness of conservation,and serves as a scientific guiding principle for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n conservation.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ecological;sense;system

A8

A

1009-1203(2012)03-0059-03

2012-04-28

刘继荣(1978-),男,山西临县人,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生态化文明科学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科学拔牙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