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热的理性思考

2012-08-15 00:43王冰菊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发展

王冰菊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中国模式”热的理性思考

王冰菊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动态概念,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引起了西方媒体的纸上风云。文章认为形成“中国模式”热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如西方模式的“失灵”、中国的“内在魅力”、“中国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等。“中国模式”所独具的社会价值,文化、制度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要如实评价自己,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成因;理性思考

“中国模式”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国外学者、政要以及媒体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概念。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以区别在实践中遭遇重大挫折的“华盛顿共识”。2004年5月11日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中国模式”。自此,拉开了国内外热议“中国模式”的序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将中国推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异常火爆。

一、“中国模式”的全球热议

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2007年年底出版的《美国人》中描述“中国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有的干脆说是“专制”、“独裁”。美国《数字化日报》网站的文章说,俄罗斯在复制中国的统治模式,这表明全球政治影响力正从美国转向中国。并称其为“里程碑事件”,又说很快它可能匹敌美国的意识形态帝国主义。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12年2月对记者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的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1〕。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模式”更多地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2〕该报也曾刊登一篇题为“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的文章,也给“中国模式”泼冷水。文章说,30年前,中国与世隔绝,举步维艰,贫困率与马拉维不相上下。如今,从委内瑞拉到越南,所谓的“中国模式”,吸引力随处可见。但是,是否过去30年中的战略决策和非决策累加起来便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这值得怀疑。“中国模式”至少有三重含义:成功、可复制性和周密计划,这三个方面都还有待商榷。〔3〕《卫报》将2008年称为“中国模式”年,文章说,中国的成功故事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自由民主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国模式”不仅对该国的沿海新精英有吸引力,还成为从莫斯科到迪拜、从伊斯兰堡到喀土穆全球各地的榜样。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曾在内部场合多次提出,俄罗斯要学习“中国模式”。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1〕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2006年9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

越南领导人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他们认为,以稳定作为改革的基本前提条件;实施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逐步推进改革;经济改革优先,政治改革紧跟其后;以对外开放服务国内。越南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杜进森所长说:“中国做对了,我们就对了”〔4〕。

二、“中国模式”热的成因分析

(一)西方模式的“失灵”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西方模式视为全球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并企图将其兜售到世界各国,以此来把世界各国纳入他们主导的世界。然而,事实向世界人民证明,西方模式并不是完美的,也有“失灵”的时候。其一,“休克疗法”让俄罗斯坠入深谷。1992年俄罗斯的激进民主派政府强制推行了曾被称为“哈佛方案”的“休克疗法”。这让俄罗斯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也让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全面“休克”。其二,“结构性调整”使拉美国家陷入了经济重灾区。这一放任自流的经济调整使拉美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这10年是拉美“失去的10年”。直到今天,拉美仍然深陷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没有走出“拉美化”的困境。其三,“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近些年来,西方各国的社会矛盾频发,经济危机间歇性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面前,西方模式“黯然失色”。当今国外的左翼派普遍认为,这次危机宣告了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

(二)“中国模式”的“内在魅力”

其一,“中国模式”在经济上的魅力。中华民族经过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谱写了快速发展的壮丽诗篇。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9.88%的速度保持了强劲的持续增长,超越了日本和“四小龙”曾经创造的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其二,“中国模式”在政治上的魅力。中国体制所展示的优越性让世人刮目相看。中国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的“举国体制”,在处理雨雪冰冻灾害,反“藏独”,应对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对抗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在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发射神舟载人飞船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更彰显了雄厚的民族实力。其三,“中国模式”在文化上的魅力。中国的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模式”所独具的社会价值,文化、制度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

(三)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的“心驰神往”

首先,“中国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经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现代化。因此,对于“中国模式”,他们都希望从中借鉴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次,“中国模式”为一些大国提供了和平崛起的经验。如有“金砖四国”之称的俄罗斯、巴西、印度都纷纷研究中国模式。再次,“中国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在艰难中探索的越南、古巴、老挝等国家,都希望能够从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受到鼓舞和启发。

三、“中国模式”热的理性思考

(一)西方将“中国模式”与意识形态挂钩,讨论被高度“政治化”

目前,一些西方大国对“中国模式”的议论带有妖魔化的倾向。他们不从审美的角度去看“中国模式”,而是站在政治的高度去解读“中国模式”,这种议论已经被高度政治化。

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舆论炒作中我们可看到,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曲解“中国模式”。以“威胁派”为例,他们认为:一方面,“中国模式”是一种和西方模式截然相反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会对西方模式构成重大威胁,甚至可能会取代西方模式。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在向其他国家变相地推销中国式发展的理念,这已经威胁到了他们所推崇的民主、自由、人权。由此得出,“中国模式”有控制世界野心的结论。其实持此观点的人还没有从冷战思维中走出来,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不仅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发展,还故意污蔑中国是中共独裁,中国的人民没有民主、自由、人权,企图颠覆和诋毁“中国模式”的积极影响。对“中国模式”这一客观存在,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以去评价它。然而一些西方大国却本着“狼来了”的心态看待“中国模式”,担心这一模式的吸引力会使世界权力中心发生转移。这种将“中国模式”与意识形态挂钩的心态和言辞,不仅将“中国模式”的积极意义完全淹没掉,还给“中国模式”蒙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对于此等言论我们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认真对待。

(二)“中国模式”的概念是否确切

关于“中国模式”的热议,首先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前提性问题,即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否存在某种可以被称为“模式”的东西,即“中国模式”是否真正存在或者说我们能否将其称之为“中国模式”?是不是称之为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更为妥帖呢?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方面,关于模式这个概念,如果是在一般规律而不是具体道路的层面上讨论,同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毫无例外的普遍规律,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模式”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发展暂时还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最多我们能够称之为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另一方面,细看模式的定义:模式是可供效仿的模型或范例,是事物发展特点的汇集,是该类事物典型特征的反映和示范。模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该事物在与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点;二是这些特点具有恒定性,能构成稳定成型的体系。根据模式的这两个基本要素,可以看出“中国模式”是存在的。因为它恰恰是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点,而且它的存在与否并不以其实践时间的长短而具有恒定性。笔者认为,模式是关于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因此,“中国模式”是存在的,目前成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已经超出“中国经验”范畴。

(三)“中国模式”尚未定型,正处于动态发展中

目前一些人对“中国模式”议论和研究比较简单,甚至有些人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但事实上,“中国模式”目前尚未成型,仍处在建构和动态发展中。

从历史的视角看,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比如“美国模式”、“西欧模式”。“中国模式”至今不过30多年,还远远不够成熟。因此,不能说“中国模式”已经定型了。从发展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存在不发展的模式,“中国模式”不是完成的、封闭的模式,而是正在生成、建构和发展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模式。从现实看,“中国模式”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完全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在起步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中。所以不要认为,“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了一条成熟的现代化道路。

(四)“中国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中国模式”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学习和借鉴了优秀文明成分的结果。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够简单、机械地将“中国模式”复制到别国的发展道路中去。中国国情太过于特殊,其他各国是不能简单效仿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发展自己而成功的。如果复制别国的模式,一方面,容易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在发展的时候容易忽视本国的国情,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五)“中国模式”并不完美,存在着不足

“中国模式”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这是令中国人骄傲的,但是“中国模式”本身并不完美也存在着问题,许多内在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如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深层次改革尚未推进。其二,经济增长方式不科学,依然是以粗放型为主。其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的差距加大。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关乎民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问题。

总之,“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动态概念,对于“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我们不应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要自警、自检,要如实评估自己。要认真对待面临的诸多挑战,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同时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是立足本国实际,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辩证地发展“中国模式”,努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2〕杨生平,谢玉亮.热话题冷思考——关于近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5).

〔3〕〔英〕里奥·霍恩.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N〕.金融时报,2008-07-29.

〔4〕杨丽.中国模式再被热议〔N〕.环球时报,2009-10-22.

D61

A

1009-1203(2012)03-0062-03

2012-04-15

王冰菊(1987-),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