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行政文化建设新思路

2012-08-15 00:43陈百强张莹丹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民主行政人员

陈百强,张莹丹

(1.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2.天津大学,天津300192)

转型期行政文化建设新思路

陈百强1,张莹丹2

(1.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2.天津大学,天津300192)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努力更新行政观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行政文化创新;营造和谐行政文化氛围,实现行政文化现代化;优化行政心理,提升行政文化意识,保证行政文化成果长效化。

转型期;行政观念;行政文化氛围;行政心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我国的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一、更新行政观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行政文化创新

首先,要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更新行政理念。行政伦理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是由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方面关系协调所决定的,应将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行政人员个体价值观,以无形的“软约束”使每个行政人员的理念、态度和行动都自觉符合行政伦理核心和行政管理行为标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我国行政人员的道德或伦理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公共服务的行政理念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深入人心,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观念还相对淡薄。为此,应在行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教育,营造浓厚的伦理文化氛围,着重培养行政人员的公共服务精神,帮助行政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行政文化创新。

其次,要继承优秀传统行政文化。优秀传统行政文化能够持续地引导行政组织和人员的行政行为和价值观,从而极大地促进行政实践的发展。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儒学思维往往导致人们将视野局限于儒家经学著作,将圣人之言、儒家经典奉为行为规范和国家管理的准则,进而导致了我国传统行政管理活动中文化的封闭性。行政文化创新既要尊重历史并且发扬其优良传统,又要将其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行政文化,如现代服务价值观中“以民为本”的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君为民立”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应在行政实践中注入时代特色,将其转向“以人为本”、“服务本位”的价值观,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第三,要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借鉴西方积极的行政思想。我国向来倡导“和而不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对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呈现多元化格局,行政文化也应该针对思想文化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竞争成为常态,在行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实行封闭政策则违背世界发展的潮流,其结果也将阻碍我国行政文化的进步。

二、营造和谐的行政文化氛围,实现行政文化现代化

首先,要打造民主行政文化氛围。社会转型期,公民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但真正的民主不仅要体现在法律和制度上,而且还要使其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和习惯。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其传统行政文化的特征之一是行政系统的封闭和民主基础的缺乏,在这种形势下,坚持公共行政的公开和民主取向任重而道远。民主行政的实现需要公众对行政管理过程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作为管理者的行政主体将公众的参与视为高效行政的必需因素,夯实民主行政文化。

其次,要培育公平行政文化氛围。追求行政效率符合效益——成本原则,但是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唯一宗旨和终极目标,公平是社会正义的象征与和谐社会的保证。如果只强调效率,则有可能以行政执行的效率为借口而忽视社会公平,没有了公平正义,就会滋生腐败,民心不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公平行政文化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行政主体在各项行政活动中应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给予公民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第三,要营造行政法治文化氛围。行政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良好的行政伦理认知,它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这不仅要培养行政人员行政法治文化理念,而且要提高所有公民尤其是行政主体的法律意识,使人们都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约束、行政对象要受到法律保护的理念,使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实行公共管理时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国家事务,依照事先制定并公开的、不受任何干扰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进行,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做到行政法治化、透明化、公开化。

三、优化行政心理,提升行政文化意识,保证行政文化成果长效化

首先,要培育行政人员健康的行政心理。新时期的公共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是应该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的基本理念之上的行政心理,这就需要加强行政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倡导以能力、道德和社会效益为标准的价值评价体系,以冲破守旧心理、失落心理以及矛盾心理对中国当代行政文化变革的阻力,最终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为此,就要建立一种“学习型的行政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塑造行政人员健康的行政心理。

其次,要提升全社会的行政文化意识。公共行政人员既来自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他们的行政价值观念与行政行为模式会受到社会公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片面地强调只更新行政人员的行政文化和价值观念而忽视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来更新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就无法为行政人员的行政文化创新和行政价值观念更新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无法实现行政文化现代化。因此,只有从总体上提升全社会的公民素质、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使人民群众普遍地拥有民主参政意识和参与能力,才能真正保证行政文化建设成果的长效化。

第三,要保证行政文化的成果长效化。文化是制度的内核与母体,而制度是文化结构的外在体现,行政文化科学化发展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坚强保障。在行政文化创新中,必须建立一系列保障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使民主上升为国家意志,保证行政文化成果长效化,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形成上下监督和内外监督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民监督网络和格局,有效保障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成果长效化。

综上所述,转型期的行政文化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的变革、调整、创新与发展。行政管理活动中,要重视行政文化的重组与构建,把行政文化的导向、整合和教育功能转变到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约束层面上来,把行政文化外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文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使行政人员自觉遵循行政文化价值取向,不断促进行政管理活动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范会萍.谈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向〔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6).

〔4〕刘文杰.对中国行政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

D63

A

1009-1203(2012)03-0084-02

2012-04-11

陈百强(1963-),男,山西平陆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党校报》副研究员。 张莹丹(1993-),女,山西太原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责任编辑 雨文

猜你喜欢
民主行政人员
行政学人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