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2012-08-15 00:43付蕾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就业率就业指导毕业生

付蕾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付蕾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实施学生考核数字化管理等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我国已经有高职类院校1 228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以上,在校生超过1 300余万,高职教育已经在数量上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高职院校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88.1%,比2009届上升了2.9个百分点。从数字上看,高职学生就业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相对于本科就业率仍显偏低,部分高职学生就业难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科学分析高职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探讨进一步改善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可行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依靠《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的。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不完善,距离其建设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式单一、信息量少、内容陈旧、实际效果不明显。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仅有不足20%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程中开设的“辅导简历写作”、“辅导求职策略”、“辅导面试技巧”等项目认为有效。

第二,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目标主要有“个人价值的发挥”、“薪酬”和“工作单位所在地”三类,而这三类择业目标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2%、30%和13%。可见,“个人价值的发挥”和“薪酬”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择业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和发展。笔者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认为一些职业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个人价值。

第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优异的理论学习成绩、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其就业的必备条件。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成绩单和相应的资格证书来证明,而企业非常看重的学生道德品行和实践能力却没有直观的佐证材料。以上这些问题一方面可能造成学生所提供的应聘材料有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应聘环节比较繁冗,减少了学生就业的机会。

第四,有些衍生专业缺乏行业支撑,专业就业率普遍较低。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其主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往往要依托于某一行业而设立,这是因为,具有行业背景支撑的专业就业率往往较高,而且就业稳定性也非常好,如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于山西省交通行业,其路桥专业作为连续3年的“绿牌”专业,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而借国家发展规划衍生的特色专业——工程机械专业就业率更是稳定在97%左右。相比之下,同样是衍生专业的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定位时脱离了行业支撑,导致其既缺乏行业背景又缺乏行业特色,连续三年就业率持续走低,达不到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率。

第五,毕业生不是“多面手”。从高职毕业生去向分布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了私企或者民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56%就职于300人以下的中小型个体企业或民营企业。这类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人员分工不够细,人员配置尽可能少,既要求员工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同时又希望他们具有较为广泛的综合能力,如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而目前高职院校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符合上述条件的“多面手”。

二、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对策

笔者在与企业生产一线专家、招聘人员深入交谈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现状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一些对策,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第一,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求职过程作为一个交流互动和随机应变的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在辅导、讲授的基础上增设以下环节,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一是把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请回校园,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让他们现身说法,如交流应聘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二是邀请企业一线的人事工作者对学生应聘过程中关心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三是由高职院校具有招聘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一线的人事工作者共同组织模拟招聘会,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应聘技巧和实操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针对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首先可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环节,使学生明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培养其“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如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过程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当职业规划与现实情况不符时,高职毕业生要积极分析自身的实际就业水平,并对其职业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三,实施学生考核数字化管理。高职院校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建立数字化的学生档案,该档案包括学生德育素质和课程成绩两部分,德育素质部分包括学生日常考勤、担任院系职务和德育评价等方面,课程成绩部分包括学生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践能力考核成绩、考核过程的记录以及毕业实习、实训的过程记录等方面。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学生档案,非常直观、方便地了解到学生各方面的详细情况,一方面杜绝了应聘材料的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减少了应聘环节,缩短了应聘周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

第四,找准衍生专业与所依托行业的结合点,并提升自身竞争力。我们要提高衍生专业就业水平,重在找准衍生专业与所依托行业的结合点,一是要有行业发展的国际眼光,研究国外发展模式对预测国内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要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状况,以便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三是要在依托特色行业的基础上,提升衍生专业在同类专业中的竞争力。

第五,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贯穿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一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使其尽早熟悉相关行业的生产工作流程。二是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内第二课堂,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如通过项目策划、竞赛等形式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同时,一定要找准自身的不足,从毕业生就业指导环节、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把工作做实、做细,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G71

A

1009-1203(2012)03-0117-02

2012-03-15

付蕾(1981-),女,河南舞阳人,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芳晔

猜你喜欢
就业率就业指导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