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女子网球崛起原因的浅析及其对我国女子网球发展的启示

2012-08-15 00:50孙宇岸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8期
关键词:职业化网球竞技

孙宇岸(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1、俄罗斯女子网球的发展概况

1.1、从无到有,俄罗斯网球发展历经艰辛

网球运动在俄罗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前苏联时代,可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前苏联的体育发展体系中网球运动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特别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成立过后,一向被誉为“贵族运动”的网球从此便被贴上了“资产阶级奢侈品”的标签,与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不相容,以至于在当时的苏联遭到了冷落,发展停滞不前,这种窘境直至1988年才真正开始得到改善。1988年,网球运动重新进入奥运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网球运动,以求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前苏联体育委员会做出了制度调整,并允许运动员自己拥有一切比赛奖金,正是在网球比赛高额奖金的利益驱动下,苏联人开始注意并越发重视网球运动,这也为90年代俄罗斯男子网球率先在世界网坛的崭露头角埋下了伏笔。

1.2、追随男子网球前进的步伐,俄罗斯“粉红风暴”席卷网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球运动重新进入奥运会。俄罗斯也迎来了网球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世界级球星——卡费尔尼科夫。卡费尔尼科夫于1996年夺得法网单打冠军,1999年又赢得澳网的单打冠军,并且登上了当年年终世界第一的宝座。而之后崛起的,素有俄罗斯“沙皇”之称的萨芬也在其职业生涯中两夺大满贯冠军,实力相比前辈卡费尔尼科夫有过之无不及,并凭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俄罗斯网球在世界网坛一面色彩鲜明的旗帜。

紧随着男子网球的前进步伐,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女子网球却成后起之秀,大有反超其男子网球的势头。2004年,就被誉为俄罗斯女网集体崛起的一年,首先,米斯金娜勇夺俄罗斯女子网球史上的第一个大满贯冠军——法网。同年,莎拉波娃夺得温网冠军,库兹涅佐娃拿到美网冠军。紧接着,俄罗斯姑娘们又齐心协力赢得了俄罗斯网球史上的第一座联合会杯冠军。在之后的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俄罗斯女网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将女单金银铜牌全部收入囊中。

与俄罗斯男子网球的孤军奋战不同,俄罗斯女子网球的在世界网坛的发展则采取集团作战的模式,就像田径赛场上的肯尼亚军团,来势凶猛且优势显著。时至今日,俄罗斯女子网球已经成为了世界女子网坛一支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2010年的WTA世界排名前20强中就有6人来自俄罗斯,2011年为5人,2012年俄罗斯女子军团的成绩稍有下滑,但在世界排名50强里也占据了7人,并且近三年来均有俄罗斯姑娘挤进WTA世界前三。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都不断有实力不凡新鲜的的“血液”注入这只本就年轻的队伍,使之有足够的资本来与世界网坛的“列强”抗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俄罗斯女子网球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取得如此显著的进步呢?这场“粉红风暴”形成的根本又在哪里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2、探究俄罗斯女子网球成功原因的探析

2.1、俄罗斯女子运动员具有网球运动所需的优秀内在条件

2.1.1、俄罗斯女网选手拥有优秀的先天身体素质

据统计,现在的女子网坛中排名前十位的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76.4厘米。近年来,先后排名WTA世界第一的威廉姆斯姐妹、克里斯特尔斯、莎拉波娃、萨芬娜、扬科维奇、伊万诺维奇和达文波特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82厘米。很显然,这些选手拥有绝对的身高,占有身高臂长的优势,发球出手点高,不但提高了发球的成功率与威力,也创造了发球后抢攻的条件。而且在相持对抗中,击球势大力沉。具备了女子网球男性化的所有条件。另外,较长的四肢比例也保证了优秀运动员能有更大的防守面积。可以说,绝对的身高保证了优秀选手攻防两端都占尽优势。

而俄罗斯人属欧罗巴人种,四肢较长,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俄罗斯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普遍身高都在175厘米以上,莎拉波娃、萨芬娜更是达到了188厘米和187厘米,这样的身高在男子运动员中都算得上优异了。虽然我们不能就此得出俄罗斯民族的体质优于其他民族的结论,但至少不会比欧洲其他民族差,和亚洲人种相比更是有明显的优势。

2.1.2、俄罗斯民族具有的坚忍不拔的性格

俄罗斯民族从来就具有“彪悍”的特性,不光表现在体格上面,更表现在精神上,可以说,勇敢强悍坚韧富有激情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的重要部分,而这种性格正是残酷激烈的竞技体育所要求具备的。俄罗斯女孩们从四岁起就开始接受专业的网球训练,比欧美其他国家早了近十年之多,如果没有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的意志,是断然支撑不住的。所以从民族性格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女网的迅速崛起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靠的就是强悍的精神和努力奋斗的意志力。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有效地推动了俄罗斯女网的职业化进程

竞技网球的职业化是指从事网球运动的人员,将网球运动训练及竞赛作为一种职业,使网球运动和竞赛朝着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运作的一个过程。职业化发展的好坏,反映了本国网球整体发展的水平,体现了本国网球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比赛成绩。

俄罗斯的体育管理体制在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的艰难探索之后,随着普京政府对政策的全面调整,俄罗斯的体育体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开始出现了一种有别于前苏联的“举国体制”,又不同于西方国家社会自治型体育体制,而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在价值取向上是既希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寻求社会和市场的作用。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来引导和调控社会和市场的自由自治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的体育体制的协调运转和有机结合。既促进了体育项目市场化的发展,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国家管理”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既符合经济转型时期俄罗斯的国情,又适应了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规律。

受此影响,俄罗斯女子网球在其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支持,各方面力量同时作用于网球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女子网球职业化的进程,加速了与国际的接轨,适应了网球这项运动自身发展规律。

2.3、俄罗斯已形成有效且完善的运动员培养体系

俄罗斯女子开始网球训练的时间很早,米斯金娜与德门蒂耶娃6岁时就一起进入莫斯科斯巴达克俱乐部学习网球;莎拉波娃第一次拿起网球拍时只有4岁,14岁便成为职业球员;萨芬娜出身于网球世家,也于14岁成为职业球员。而对其其他一些欧洲国家,14岁的女选手还没正式接受专业训练。针对这些年纪较小的运动员,俄罗斯网球教练也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俄罗斯教练倾向于发现运动员的弱点,帮助他们克服瓶颈,如果运动员不能适应教练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更换教练而不是强行适应,这样更能挖掘出选手的个性这样,使到一些身体素质并不出色的运动员,也能够迅速提高成绩。与此同时,一支优秀的本土教练员也通过锻炼的已日渐成熟。同时也形成了多种有效的人才培养及输送模式,包括网球学校、俱乐部、经纪公司和家庭培养等多种模式。

此外,通过对俄罗斯优秀女网运动员进行比较,发现她们都有在国外接受训练的经历。通常情况,女孩们首先会在国内接受青少年网球培训,打下扎实的底线基本功后,再前往网球运动更为普及、网球水平更为高超的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例如,米斯金娜和库兹涅佐娃14岁时留学西班牙,德门蒂耶娃到法国深造,莎拉波娃9岁时到美国著名的尼克波利泰尼网球学校。正是利用这一整套完善的运动员训练体系,俄罗斯女选手进入世界排名前20名平均只需要4、5年时间,效率非常之高这,被认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俄罗斯女子网球的崛起对我国女子竞技网球的启示

3.1、“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符合我国国情,但需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以适应了我国女子竞技网球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俄两国都是地域辽阔、经济欠发达且发展不均衡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要保持和提高竞技体育的竞争力,提高女子竞技网球水平,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调控。虽然举国体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但是举国体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目前来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完善举国体制上,俄罗斯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完善具有借鉴与启示效应。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经济下的举国体制”虽然为俄罗斯女子网球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体育体制必须包含中国特色,不能盲目照搬。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道路,应在竞技体育发展上保持我国现行女子网球“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的优势,而在体育市场运作,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依靠政府与市场的协作,共同促进我国女子竞技网球的发展。

3.2、坚持走职业化道路,努力与国际接轨

其实对于网球运动,特别是对于女子网球而言,中俄双方都认识到了坚持职业化道路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女子网球职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与俄罗斯都先后意识到网球运动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都积极先后与国际接轨,走网球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向职业化方向靠拢。在网球运动员培养机制方面,两国政府都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出钱出资解决运动员面对的困难,鼓舞和扶持运动员走职业化的道路。可俄罗斯女子网球更早的与国际接轨,职业化时间更长,也更彻底,当然取得的成效也更大。无论在对职业化的理解、执行方面,还是运动员训练、选材方面我国还是有一定差距。

职业化是未来网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单飞”模式就是职业化发展的产物,李娜、彭帅等女子运动员“单飞”后取得的成功也说明了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但与俄罗斯相比,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家需进一步明确定位,努力与国际接轨,把握女子职业竞技网球的特殊规律,同时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按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体育运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探索并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网球发展规律的我国女网运动员职业化道路。

3.3、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是我国女子竞技网球发展的保障

俄罗斯女子网球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体育项目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保持常胜不衰,关键在于这个国家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和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所以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是我国女子竞技网球发展的基础。

探索建立和完善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高水平女子网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体系应借鉴俄罗斯女网的发展经验,大力支持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开办网球学校和网球俱乐部。管理上实行一线由国家承担,二三线由政府扶持,其他则吸纳社会力量的原则,并加大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奖励力度。在经费投入上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重视“奥运争光”,而应学习俄罗斯,将大部分经费用于青少年网球人口的培养中去。对于有潜力的女子运动员,也可像俄罗斯女网那样多多采取“送出去”的方式,把有条件的运动员在进入职业网坛前就送到国外,借助网球事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来帮助我国运动员成长、成才。

3.4、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是培养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竞技体育的训练体制都是一种“广种薄收”的模式,网球也不例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由于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组织管理效率低下,常以巨大成本打造竞技体育塔尖的极少数精英运动员。

俄罗斯在高水平运动训练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俄非常重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为此,建立了教练员的长期培训体系,建立针对训练过程效果的分析和监控体系,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获取最佳训练效果。此外,俄罗斯网球在叶利钦任职期间就已经开始大量引进世界级优秀的教练员,使其网球的训练水平始终保持着与世界同步,俄罗斯女子网球如今的辉煌与其运动员从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被输送到国外,都能接受高水平、科学化的专业训练密不可分。所以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也是我国培养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关键。

[1]刘国栋.5大动力助推俄罗斯女子网球[J].2007,(6).

[2]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30-833.

[3]李苏,徐薇薇.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64-68.

[4]万建斌.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章凌凌.08奥运后我国女子竞技网球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

[6]孙晋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4.

[7]刘磊,黄雪琳.中国女子网球竞技水平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

[8]马永涛,周芳在.我国女子网球运动现状及突破因素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45-47.

[9]肖霞,肖水平,王公法,肖国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研究,体育与科学,2006,(1):57-60.

[10]杨松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关关系[J].成都体育学报2005,31(1):21.

[11]许永刚,王恒同.我国竞技体育垄断的态势及其行业特点[J].广州体育报,2005,25(4):4-8.

[12]詹建国.俄罗斯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运动训练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840-843.

[13]李军,邵雪梅.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特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职业化网球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竞技精神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花与竞技少女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