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甘宁边区1941年选举

2012-08-15 00:52杨梦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政权

杨梦丹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5)

论陕甘宁边区1941年选举

杨梦丹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5)

陕甘宁边区实行的选举堪称民主政治的的典范。本文拟对陕甘宁边区1941年民主选举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陕甘宁边区;1941年选举;民主政治

从1937年5月到1946年3月,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选举运动。1941年“三三制”选举在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史上谱写了最精彩的篇章。本文拟对陕甘宁边区1941年民主选举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一、选举的历史背景

1941年,日本的“扫荡”、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包围使中共遭遇了抗战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为了战胜困难,巩固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采取了许多政策,以克服面临的困难,把抗战引向胜利。“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就是其中之一,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为了全面贯彻“三三制”政策,第二次民主选举在边区启动。

1940年,边区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党群关系比较紧张。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克服困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共产党人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2]由此可以看出,边区的第二次选举也是为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而被提出来的。

边区完全苏维埃区(也称“老区”)的政权情形:1937年的选举产生的抗日民主政权并不是真正的抗日民主政权,不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在民意机关,几乎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这种情况造成了共产党“包办代替”政权工作的现象。

与国统区接壤的边区政权情形:这些地区远离中共的权力中心,中共并未取得实际的控制,其政权并不稳定。政治土匪对乡村政权的破坏,引起群众的恐慌和不满。民众和基层干部对新政权存在怀疑和不信任心理。

二、选举的特点

1.“反保证”法和“保证”法

“反保证”即保证非常人士,尤其是中间人士的当选。经历土地革命的中下级干部和一般工农党员,担心地主绅士利用“三三制”的开放气氛恢复地主土地制度。从1941年选举的结果来看,非党候选人尤其是开明绅士的候选人落选者甚多,当选的边区参议员中共产党员仍占了绝大部分。如何达到“三三制”的目标,中共一方面继续宣传“三三制”政策,另一方面采取“反保证”法。当然,“反保证”法适用的是中共党组织有基础的地方,一部分地主士坤、国民党员对群众有好影响才有资格为中共指名保证。

2.“三三制”原则的彻底贯彻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纲领》以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三三制”选举原则。在各级参议员和参议会的选举中,党和政府力求全面实现“三三制”,在边区各级民意机构和政府机关,建立起“三三制”政权。针对非党候选人很多未当选的情况,1941年10月15日中共西北局发出《关于边区政府聘请非党人士为参议员的通知》,1942年边区政府发出指示信要求改选,运用“聘请”、“退出”、“反保证”法,从组织上保证了“三三制”的贯彻。经过共产党一系列的措施,1942年乡选的结果,“三三制”原则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经过充实调整,到1942年底有22个县实现了“三三制”。因此,这次三级民主选举也称“三三制”选举。

3.生机勃勃的竞选运动

一是竞选得到法律和物质上的保障。1941年11月修正、1942年4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进行竞选运动,在不妨害选举秩序下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凡以威胁利诱等舞弊妨害选举自由者,不问当选与否,除制止其行动外,并将当事人及参加人提交法院依法惩处。”[3]选举条例还规定,一切选举费用均由边区政府财政厅支付,这不仅从法律上也从物质上切实保障了人民的竞选权利。如“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三四种壁报、张贴通衢警察予以保护,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道的。”[2]二是参与竞选的主体范围广泛。各抗日政党及其他抗日的党派、各抗日群众团体,都可以提候选名单进行竞选;公民30或50人联署,也可以参加竞选。三是各党派、团体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来进行竞争。四是竞选实施的范围广,在区、县、乡、村都可竞选,尤其是在偏僻的乡村,竞选异常热烈。中共党人自豪地宣称:“边区没有‘贿选’‘圈定’‘结党营私’那一套,(这)是可以保证的。”[2]

三、选举的意义

1.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管理政权的认识与兴味”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这次选举仍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竞选运动的开展,实现了发展老百姓自由的新要求。赋予人民评定政府报告权,每次参议会选举中,政府都要向选民做工作报告,选民如果对政府工作不满,则提出质问和批准;赋予人民罢免权,选优淘劣。如“新店三保、双湖一保义合民运干事包办议会,在一个行政村里自己就提七个候选人,结果一个也没当选。”他们不但具有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而且对民主有更高的要求,如绥德分区保级选举中,选民“争执投票日期,争论投票方法,检讨、质问选举中的缺点”。[4]边区人民选举自由的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令不少考察过边区的中外人士为之赞叹。

2.调节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三三制”的选举,感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消除了对共产党疑虑,取得了对共产党的信任。首先,取得了一部分地主的信任,“如在陇东自实行‘三三制’以来,在去年半年即争取过去逃跑回来的富有阶级及士绅等三七三人,郦县争取回来十九家,特别是在内战时因敌对而逃跑回来的也不少,如庆阳士绅贾××说:‘现在我相信共产党言行的’一致……,”[5]他们对中共的接受,并能够赞同和拥护政权,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其次,通过“三三制”选举,把旧有的士绅纳入到新的政权系统,发挥了他们的行政和领导技巧,为党的事业和抗日民主事业服务。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绥德有名的士绅李鼎铭,在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期间,提出了“精兵简政”提案。最后,团结了一部分非党的积极分子参与政权,如陇东县区行政机关吸收了一百六十多人,由于这些积极分子向党的靠拢,逐渐脱离了旧权威的势力范围,更进一步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正由于“三三制”的选举调节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团结了各阶级各阶层,特别是在“新区”,“三三制”选举帮助中共建立了较稳定的政权,因此在中共的行政网络中,再没有人直接向共产党挑战。1941年后边区再也没有发生像“环县事变”那样的恶性事件,中共在边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政权基础。

3.实现了妇女的普遍参政

这次选举运动中,妇女的民主意识和觉悟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清涧妇女最高竞达其选民的百分之九十,安定一般的也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对于有才干的妇女干部中共直接赋予她们以重任。边区妇女的普遍参选参政,标志着妇女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2]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74,175,50.

[3]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6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36.

[4]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30.

[5]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2年)(甲2)[M].北京: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4:217.

D929

A

1008-178X(2012)10-0045-02

2012-04-28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8CDJ001)。

杨梦丹(1978-),女,陕西咸阳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陕甘宁边区研究。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政权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