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诗歌中的生态意识探讨

2012-08-15 00:52樊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拜伦诗人诗歌

樊波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拜伦诗歌中的生态意识探讨

樊波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拜伦留给后世很多关于生态的佳作,在这些作品中表现了其对生态的关心,并描写了很多破坏自然的行动以及人类的变革行为,在此基础上,和生态进行了自主对话。这些诗歌折射出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批判,表达了其对自然的崇拜,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并领略大自然之神奇和美妙的生态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拜伦诗歌中的生态意识进行了探讨。

拜伦;诗歌;生态意识

浪漫主义诗人较早地关注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拜伦的笔下,水、风、草、木与人亲切交谈,饱含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这种有机主义观念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扩张,工具理性支配人们思想的十八、十九世纪具有重要意义,为之后的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一、拜伦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拜伦的笔下,很多自然景色都是很形象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浮现在我们面前。对他来说,进入大自然中并和大自然彻底地融合,能净化其心灵,使其暂时摆脱世间的烦恼。在《海蒂》一诗中,作者对海滨的美丽景色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我们读此诗如身临其境,流连于安静美丽的沙滩,追赶着调皮的浪花,在海边上有挺立的峭壁,而且海浪在不断拍打着礁石,还有跳跃的海豚以及不断鸣叫的海鸟。在拜伦眼中,大自然的美景是有生命的,它们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负有保卫沙滩的责任。作者通过拟人以及比喻的手法将一幅海景图真实地展现给了我们。诗人情不自禁地融入自然,和海豚、海鸟以及浪花积极互动。

作者对大海感情深厚,经常流露出这种感情:“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大海属于大自然的典型代表,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潮起潮落还是风起云涌,都有一定的内在客观规律,人类多数时候只有观望而已。可是作者却和其存在特殊的关联,他融入大海,敢于玩弄大海的波涛,这表明他敢于反抗、不甘庸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虽然他不愿意从属于一切东西,可最终却情不自禁地融入了大海,回归大自然。

拜伦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一诗中说道:“大自然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我对她的向往和热爱与日俱增。”该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告白之情。他将自己看作自然之子,将大自然视为人类的母亲,对自然的深厚感情流露无遗。他和自然共生共灭,自然拥抱了他,而他也很高兴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诗中所写:陶醉在她赤裸的怀抱里头。此外,自然给了他无穷的精神力量,众人都醉的时候,他可以很清醒。随着大自然由风和日丽转变为狂风大作,作者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沐浴。在自然界中,不管是哪种状态,作者都非常乐意地全部接受,因为这才是真实的自然,因为没有人工的痕迹,它才显得最为迷人。通过和自然的相处,作者回归了人之本性。

与此同时,作者对所有有损自然和谐以及生态平衡的行为和活动给予了激烈的批判。他在《科林斯的围攻中》一诗中描述了城市被毁的景象,这幅图描绘的是战争使大自然和人类变得千疮百孔,不仅城市毁于一旦,而且海水受到严重污染,最重要的是人类丢失了生命,家园被毁。人被无情的烈火烧焦,化为灰烬,存在灰烬的地方都充满了悲伤,通过比喻修辞的手法生动地告诉我们生态被破坏带来的不利。所以,战争和生态是无法共存的,二者只可存其一,人类对所有的战争都应该进行抵抗。

二、拜伦倡导人类应该回归自然

所有浪漫主义诗人最后都希望自己能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在其中亲自体会自然,和自然亲密相处,以摆脱精神的束缚,获得心理支持。在欧洲发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那就是“回到自然”。该口号有两层意思,浅层次是回归自然,深层次是指人类的内心应该回归纯真。在所有的浪漫主义诗人里,拜伦当属于它最深情的赞美者。就像诗人在《孤独》一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独自倚在悬崖上,对着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和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共同生活,或者攀登绝路的、幽独奥秘的峰峦。”[3]拜伦在山岩上苦苦思寻,和大自然直接对白,研究自然万物的奥秘。

拜伦在《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一诗中说道:“我只求让我重新领略我从小熟悉的故国风光,我虽然年少,也能感觉出这世界绝不是为我而设。”孩子属于自然之子,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单纯而且真实的,爱憎明确清晰。诗人希望重新回到酷爱的环境,重新看见从小就熟悉的景色,这展示了作者回归纯朴之情。

拜伦也探究过生与死的问题,在《无痛而终》一诗中说道,“想一想你不曾痛苦的日子,算一算你有几小时的欢笑,你就知道了,无论你曾经怎样,化作虚无会比活着更好。”在诗人看来,生与死并不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那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属,人生在世,来时没有任何东西相伴,走时也是一样,不必伤心,不必流泪,不过在这首诗里,我们能看出作者不满于社会现实,而独自回归泥土,这种虚无与不快乐的活着相比也许会更好,只有这样,作者才可以得到希望中的自由。

三、拜伦从自然界获取精神力量

在拜伦的诗中,大自然不仅和谐美丽,而且无限自由,它像慈祥的母亲一样伟大。她热情地接纳了由于顽固势力的迫害而遭难的自己,并温柔地安抚其寂寞的心,使其体会到在大自然中他不是寂寞的,而是得到了无限自由并由此引发灵感。拜伦不满足于一时的安宁而安度余生,他也不会仅仅为了摆脱尘世而安享自然给予的心灵安慰。自然界通过其无形而强大的神力加固了拜伦的信念以及意志,使他为自由而奉献自己的伟大信念最终形成。

拜伦在《野羚羊》一诗中说道:“四蹄轻捷,两眼闪光,不驯地,喜悦的,同样快的脚步,更明亮的眼睛”。拜伦远走他乡,当看到野羚羊在故土上漫游的时候,不禁感慨万分。羚羊是快乐而又自由的精灵,它代表着在自由国度生活的人民自由欢乐的生活。可是,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并不像拜伦想像得那样自由,顽固势力非常强大,而且在不断地迫害他,这使他不得不远离故乡。他在大自然中一直在寻求自由,当走到帕纳萨斯山上,看见翱翔的鹰的时候,他感慨万分,“就像追求无上荣光的神祗,始终往更高的地方飞行”。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这使拜伦的自由信念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当想起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那种气势以及革命的失败使他大声呼求:“自由啊……你的花朵凋谢了,树干遍体伤痕”。这棵强大的自然之树,激发了拜伦决定为自由而奉献自己的理想。尽管他远在他乡,可是自然以及自由时刻都在他左右。他曾经说:“要是国内无自由能为之去奋斗,那么应该为了邻人自由去奋斗。”他虽然远走他乡,可是他没有消沉,而是进入了伟大境界,成为一名为人类正义而奋斗的骑士。他在意大利的时候,热情地进行秘密革命行动,接着又去了希腊,在那里他为了解放事业而牺牲了自己。

四、结语

拜伦深深地爱着自然,热情赞美自然,希望与自然融合并回归自然,以便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的思想和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是相似的。由于拜伦对社会现实过分关注,以至于其作品不仅仅描写自然,还将热爱自然之情升华为对自由的向往。拜伦认为,他一直有两种情感,那就是对自由的热爱以及对虚伪的憎恶。鲁迅先生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立意在反抗”。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乔治·戈登·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王钦峰.拜伦雪莱诗歌精选评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乔治·戈登·拜伦.拜伦诗歌精选[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5]G.G.拜伦,P.B.雪莱,J.济慈.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M].穆旦,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book=10,ebook=29

I561

A

1008-178X(2012)10-0109-02

2012-04-21

樊波(1978-),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拜伦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图书馆里的赞美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
诗人与花